李華晶 賈莉 鄭娟
摘要:基于對《創業管理》課程教學的調查,探討了高校創業教育在學生學習目的和動機、課程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保障方面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即注重構建模塊化的教學內容、合理設計功能化的課程結構、強化運用互動化的教學方法、努力完善立體化的保障體系。
關鍵詞:創業教育;創業管理;教學;調查
中圖分類號:G647.38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3-0291-02
一、研究背景
1989年底在北京召開的“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創業教育”這一全新概念,指出未來人才應該掌握的三本“教育護照”:一本是學術性的,一本是職業性的,還有一本則是證明一個人的事業心和開拓能力的,這第三本護照就是創業教育。目前,創業教育被視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受到廣泛關注。但是,當前中國高校的創業教育體系還不成熟,仍未形成較為成熟完備的教學內容和保障體系,如何發現存在的問題,找尋規范和完善創業教育體系的路徑,對高校創業教育的實施和效果,具有關鍵意義。為此,基于當今社會背景對大學生素質和能力提出的新要求,通過對北京林業大學《創業管理》課程教學模式的調查,分析了培養和提高高校大學生創業精神和自主創業能力的課程體系建設途徑,以期充實創業理論認識、提高創業管理實踐素質、突出就業綜合能力,使高校創業教育更具主體性、高層次、跨越式,不斷提高創新型人才和適用型人才的培養水平。
二、研究設計
本研究實證分析所依據的數據來自于對北京林業大學《創業管理》課程問卷調查所得。調查對象分為兩大部分:在校研究生和在校本科生。發放問卷總計151份,問卷收回率達98.01%,有效問卷收回率達91.39%。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對創業教育體系進行全面的研究,而不是局限于個別表層現象的描述,所以在問卷設計時,將學生學習目的和意愿、教學安排和外部支持等因素全部包括在內,作為問卷的幾大組成部分。由于本次調查是對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開展的,所以在問卷設計時也針對研究生和本科生的不同情況有所改動,設計出了兩份問卷。問卷整體都是采用Likert五分量表的模式。
在問卷正文部分,調查問題被劃分為學習目的和動機、課程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保障4大部分。其中,學習目的和動機,調查了學生對創業及創業課程的理解以及可能對創業意愿有潛在影響的學生個人經歷;課程內容,是整張問卷的核心部分之一,調查學生對教學內容重要程度、教材選定、與創業教育和現有課程之間關系等的認識;教學方式,探究了教師角色、授課方式、考核方式等指向性問題;教學保障,主要是從創業教育的直接提供方即高校的角度出發的,通過將高校在支撐教學過程中所扮演的3個不同角色來進行題目的設置。
三、結果分析與討論
(一)學習目的和動機
通過調查發現,學生比較同意以下兩種觀點,即“我對創業非常感興趣,希望通過上課為創業準備”和“我對創業了解程度很低,對創業的認識很模糊”。由于學生對創業感興趣,但是缺乏必要的信息,因為產生了對創業教育的需求,并進而期望通過上課來獲得所需信息。
學生不太贊同以下4種觀點,即“學校創業教育是我獲得創業信息的首要渠道”、“創業是就業的輔助,是就業壓力下的衍生品”、“創業的最佳階段是大學畢業之后,所以創業會是我畢業后的首要選擇”和“我有畢業后創業的打算”。
調查數據還發現,本科生對創業及學校創業課程的理解與研究生非常相近,并沒有很大的區別。學生對創業感興趣,但是缺乏相關信息,所以希望通過上課為創業準備。但是,本科學生較不贊同學校創業教育是獲得創業信息的首要渠道,并且不認為大學畢業是創業的最佳階段,因而較少學生將創業列為畢業后的首要選擇。
(二)課程內容
學生比較贊同以下3個觀點:“教師應在課余補充創業實踐和創業成功案例的知識”、“創業管理應更加重視對創業意愿的激勵”和“教師應為每一講內容專門設置研討課程,將學生創新和科研相結合”。由此可見,教師在安排授課時,一方面,應當注重增加有利于激勵創業意愿的內容,使學生受到感染;另一方面,還應當合理安排理論內容與實踐內容的比重,以及與研究生科研之間的關系,通過創業課程的學習達到學生創新意識提高的效果,使得更多創新性學術成果不斷涌現。
創業相關課程與這些主流課程和專業課之間具有什么關系,它們是應當呈現出課程安排上的先后順序還是平行順序?調查發現,問卷平均分都位于第3分數梯度的上半部分,接近于4分,這意味著學生傾向于較贊同創業管理課程確實與專業課聯系緊密,應當與專業課穿插授課,在創業相關課程的講學過程中融入專業課內容,從而使二者之間的聯系更加直觀、清晰。并且學生們也普遍認為高校應當開設系列創業課程,形成創業教育體系,與現有的主流課程形成互補,呈現出交叉環繞的狀態,而不是平行關系或是先后關系。
(三)教學方式
研究生對“創業課程應當以理論教育為主,以參觀、實習、經驗交流為輔”的贊同程度最低,只是趨近于“一般”的態度;而對于其他三種授課方式,學生都表現出了較高的偏好程度,均分都在3.7分以上,接近4分。學生認為,創業課程應當以案例分析和課堂自由討論為主要課堂形式,應當突顯案例教學特色。此外,活力較強的創業課程也應當有別于傳統科目的授課方式,一方面,將理論教學與實驗相結合,根據不同章節合理分配理論教學和實驗實訓的比例;另一方面,采用課堂模擬創業競賽形式,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創業項目競賽,突出團隊學習的重要性。
對于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應當扮演的角色,學生有著幾乎相同的看法,學生普遍較贊同“教師應當充當討論組織者和引導者,而不是傳統說教者和概念解釋者”(均分4.02)和“教師應當理清關鍵觀念,激發學生思考形成自己的理解,而不是用某種定義束縛學生”(均分4.08)。
(四)教學保障
關于資助者角色,學生對“學校每年開展創業實踐活動非常少”持“一般略偏較贊同”的態度,他們對學校目前實踐類創業教育的開設情況并沒有明確的看法;第二題平均得分4.04分,學生比較贊同“學校應當設立專門的創業指導小組,增加創業活動的開展次數,為學生提供指導和資金支持”;學生幾乎較贊同“學校加大對創業課程的宣傳,消除學生對該課的模糊感”。
關于聯絡者角色,體現在與企業、成功人士、知名專家聯系,并以學校名義為創業教育提供校外知識輸入。從調查可以看出,學生對于學校在創業教育中應當扮演的聯絡者角色贊同度較高,平均分都在4以上,學生比較贊同“學校積極聯系企業提供實習機會,增加和鍛煉學生的創業基礎素質”、“學校應出面邀請創業成功人士來校分享成功經驗”和“聘請校外專家和知名專家學者來校開設理論前沿知識講座,使學生了解學科前沿的發展”,并且學生的贊同程度是逐漸遞增的。
關于監督者角色,學生比較贊同“學校加強對創業課程質量的監督力度”(4.03分),因為相對于已有傳統課程而言,創業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都有很大的不同,更加多樣化、彈性化,并且沒有成熟的教學評價體系。此外,課程教學質量的好壞將直接影響課程教學效果,影響學生知識的獲取,從而不利于課程的長遠發展。
四、對策與建議
首先,注重構建模塊化的教學內容。從創業管理理論基礎出發,根據當前國內外研究進展和社會現實的要求,進行針對性的模塊化教學內容設計,將教學內容劃分為“理論基礎模塊”、“前沿動態模塊”、“案例實踐模塊”、“能力提升模塊”等幾部分,體現出創業管理從新企業成長到成熟企業的不同管理階段,實現學術理論與專業能力的有機結合。
其次,合理設計功能化的課程結構。根據《創業管理》的基本內容,以創業過程為主,兼顧關鍵要素,以“觀念、知識、技能和行動”為框架,結合學校特色和專業優勢優化《創業管理》課程結構,將學生的專業教學與創業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通過教學和實踐活動使專業技能和創業知識同步提升,使其成為提升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兩翼”。
再次,強化運用互動化的教學方法。基于管理實踐的互動特點,除常見的課堂講授以外,要運用啟發式教學法、交互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角色扮演教學法、學術論文訓練等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輔之以混合討論、模擬創業等形式,有效地培養大學生對創業管理問題的研究能力和運用能力。
最后,努力完善立體化的保障體系。應立足課程教學創新,在自身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從政策、人才、資金、硬件設施上探索有利于課程完善和學習效果的優化模式和解決對策,為學校開展的相關學術活動提供全方位、多層次和可持續的支撐,確保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Bechard,J.P.Gregoire,D.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search Revisited: The Case of Higher Educ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and Education,2005,4(1): 22-43.
[2]Brown,W.,Galloway,L.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t university: a driver in the creation of high growth firms[J].Education and Training,
2002,44(8/9): 398-405.
[3]Fiet,J.O.The theoretical side of teaching entrepreneurship[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1,16(1): 1-24.
[責任編輯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