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曉宇
摘要:20世紀70年代初以來中國政府開始大力推行計劃生育;1978年以后計劃生育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計劃生育的全面開展,使中國總和生育率很快從1970年的5.8降到1980年2.24,接近世代更替水平。當代大學生普遍都是第一代獨生子女,長期在父母的嬌生慣養(yǎng)下成長,被視為“小皇帝”、“小公主”。獨生子女的社會地位在改變了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模式的同時,也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和政治取向。尤其是家庭教育的種種負面影響,造成大學生家庭倫理危機。解決大學生家庭倫理危機問題,已成為高校道德教育的當務之急。
關鍵詞:大學生;家庭;倫理危機;高校;道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0-0278-02
一、大學生家庭倫理危機現狀
近幾年,特別是隨著獨占性和較強的獨生子女進入大學,當代大學生所反映出來的家庭倫理道德素質狀況令人擔憂。家庭倫理危機具體表現為:
1.“孝道”教育的缺失。據國家統(tǒng)計局資料顯示,中國正處在老齡化社會的快速發(fā)展階段,人口結構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據預測,到2025年,中國60歲以上的老人將達到2.8億,約占人口總數的20%,80歲以上的老人也將達到2 500多萬。據中國中國青年報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4.1%受訪者憂慮照顧父母力不從心,然而“4·2·1”的家庭模式,讓第一代獨生子女面臨著巨大的家庭壓力。中國幾千年來形成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告訴人們一個道理:養(yǎng)兒防老。但是,在中國廣大的農村現實國情卻是:兒女若不盡孝,老無所養(yǎng)。這一切皆源于“80后”、“90后”存在著“孝道”教育的缺失。
2.大學生“親情”意識淡薄。每年新生入學,不時可見學生家長總是小包拎、大包扛,忙前忙后地辦理各種手續(xù),而學生們卻在一旁逍遙清閑,稍有不順心之處便向父母大發(fā)雷霆。據調查顯示,大學生給父母打電話普遍存在“催款電話+問候語”模式?!坝H情”意識的淡薄導致他們遇事總是先考慮自己,從自我出發(fā),逐漸形成了自私自利的意識,他們喪失了正確的自我評價。
3.“利己”性在大學校園盛行?,F代不少大學生在倫理價值觀上出現了“利己”性,個人主義、功利主義在校園盛行,精神空虛,責任心下降,更是成為大學校園不容忽視的大問題。在他們的心里,覺得父母為他們服務是理所當然的,極少會為父母考慮,有的甚至蠻橫霸道,不把父母放在眼里,甚至一旦要求得不到滿足還會對父母心生怨恨?!翱欣献濉北闶瞧渲械湫痛恚湓诖髮W期間,拿著父母的血汗錢肆意揮霍,滿足自己超前消費,在參加工作甚至成家立業(yè)后,還要不斷伸手向父母要錢,大學生冷淡家人、疏遠親情,其中蘊涵著什么樣的倫理道德,令人深思。
4.畢業(yè)后婚姻家庭危機顯現?!?0后”作為第一代獨生子女,現在大部分都已結婚生子,他們在婚姻家庭當中也存在了許多新的問題。例如,雙獨子女春節(jié)回誰家過年,當“80后”媳婦遭遇“50后”的婆婆,婚后是否與父母同住,家務活到底應該由誰來干等。這些由于獨生子女群體的出現而出現的新矛盾已漸漸顯露,那么對于“90”后的大學生來講,他們將來步入婚姻殿堂之后,也必然會遭遇到這樣的問題,如何正確處理,使家庭氛圍更加和諧融洽,避免婚姻危機的出現也理應成為高等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
二、大學生家庭倫理教育與高校道德教育的關系
高等教育的本質是把人培養(yǎng)成為具有多學科深厚基礎知識、文理兼?zhèn)涞耐ú?,而不是僅簡單地使學生獲得那種專門性、職業(yè)性知識的工匠。愛因斯坦曾指出,學校的目標始終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
人類的一切價值都是以道德為基礎的,人類的一切科學技術進步的結果也應是道德和文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愈大,就能為非作惡愈大”。知識只有被具有良好道德的人掌握并運用于社會實踐才能真正成為一種推動人類進步的正義力量。
中國獨生子女群體在社會生活中表現出許多與以往世代非常不同的行為和特點,這些差異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得以凸顯,包括其核心價值觀、教育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模式、勞資關系等。大學生具有良好的家庭倫理道德,本來就是“四有”中“有道德”的一項基本內容。很難想象,一個家庭倫理道德水平不高的人,能稱得上和諧的人、人格至善的人,能稱得上21世紀的社會主義新人。這樣的人所建立的家庭,其道德水平及其向下一代所灌輸的道德觀念如何也可想而知。因此,從大學的本性和職能出發(fā),大學的道德教育必然要求加強大學生的家庭倫理道德教育以實現自己的教育目的。否則,不注重加強和提高大學生家庭倫理道德水平的高等教育決不是成功的教育。
三、大學生家庭倫理教育的緊迫性
大學生是國家未來各條戰(zhàn)線上的骨干力量,擔負著傳承文明,建設社會主義,實現中國現代化的重任。他們的素質和能力,將直接影響其歷史使命能否順利實現。特別是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將直接關系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興衰成敗,因此對在校大學生進行家庭倫理道德教育,并尋找品德培養(yǎng)的途徑和手段,對塑造符合新時期道德要求的人才,樹立良好的道德風尚和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更是我們社會、民族和國家存在與發(fā)展的希望所在。
高等教育在整個教育中具有特殊意義。它承擔著培養(yǎng)高級專門人才的任務。這些人才將是社會未來的棟梁、未來的領導者。從這個意義上講,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所培養(yǎng)的人決定著未來社會的發(fā)展。高等教育的成敗最終體現在它所培養(yǎng)的人上。
現在“90后”大學生普遍都是家庭中唯一的孩子,中國獨生子女群有其復雜性和獨特性,他們引發(fā)了眾多獨特的社會現象,對現在和將來的社會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在中國,孩子一直占據著家庭的重要位置,而在“一個家庭只有一個孩子”這種家庭結構中,孩子更是成為了中國家庭的最最核心。如此龐大的獨生子女人口在如此長的歷史時間中存在,在世界范圍內都是史無前例的,他們正在影響整個社會的生活方式、道德倫理和理想價值,而且還將成為未來的社會主流。
四、大學生家庭倫理教育應在高校道德教育中呈現
1.大學生家庭倫理教育的必然性。家庭倫理教育是高校道德教育的內在要求,是中國和諧社會的建設基石。目前家庭倫理的現狀是:“孝道”缺失,“親情”淡薄,導致“利己”性在大學校園盛行,大學生們普遍體現價值觀定位的偏差,存在著道德倫理的不和諧。為此,在高校道德教育中,必須加強家庭倫理教育:作為具體教育者的父母和作為抽象教育者的家長群體,需要批判繼承吸收中國傳統(tǒng)家庭倫理文化,把科學發(fā)展作為家庭教育的最終價值目標。高校道德教育能真正對個體的全面發(fā)展,人格塑造,特別是提倡、弘揚真善美的家庭倫理關系起到促進作用,真正體現教育的道德要求和倫理特征,至此,才能達到其教育的本質。
2.改變現有家庭倫理教育教學組織方法。高校道德教育施教者一定要清醒意識到進行大學生家庭倫理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及迫切性,及時組織師資力量展開教育教學研討,改變現有教學組織方法。首先,可組織老師訪問、同學調查等方式,找到本校中出現的大學生家庭倫理道德問題,及時組織師生共同探討。其次,邀請校內外專家學者,研究貼近生活切實可行的家庭倫理道德教育方案等理論性課題。再次,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開展一些與家庭倫理教育有關的,參與性、互動性較強的文藝會、運動會、討論會等,使學生在人性化的喜聞樂見的活動和氛圍中受到正確倫理道德的熏陶,提高其倫理道德水平。
3.以人文精神幫助大學生走出家庭倫理危機。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fā)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高校道德教育要用人文精神幫助大學生對于“孝道”缺失,“親情”淡薄等行為進行道德自律,建立道德信念和內省機制,消除家庭倫理危機對大學生心靈的負面影響,增強自身的道德責任感。堅持用人文情懷、人文理想和人文精神守護心靈,遏制人性的異化,幫助大學生建設積極健康高尚的精神園。
4.教學過程中積極發(fā)揮思修、德育類課程作用。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必須重視家庭倫理道德教育這一道德建設的基礎和起點。加強大學生家庭倫理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應定位在思修、德育類課程上。高等教育在思修、德育類課程教育中應主動將對大學生進行的家庭倫理道德教育賦予其較為突出的地位,在教材、師資等方面加大建設的力度。同時,應該認識到加強大學生的家庭倫理道德觀念也是家庭教育的一項基本內容,家庭和學校都是教育者,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雙方只有增強聯系,形成合力,才能使家庭、學校都成為大學生接受家庭倫理道德教育的重要場所。
五、結語
家庭是社會的縮影與微觀領域,社會是家庭的放大與延伸,在當前的社會轉型期,家庭倫理出現不少新的矛盾與沖突,家庭倫理危機不僅影響的家庭,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學校德育教育、社會德育教育,這就需要高等教育開創(chuàng)大學生道德教育的新局面。因此,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前提下,在當前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的社會背景下,通過高校德育教育化解家庭倫理危機,我們必須在高等教育中加強家庭倫理教育的重要性,我們必須改變現有家庭倫理教育教學組織方法,我們必須以人文精神幫助大學生走出家庭倫理危機,我們必須在教學過程中積極發(fā)揮思修、德育類課程作用,從而在家庭倫理危機發(fā)生情況下探索高校道德教育的新途徑與新方法,為社會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臈澚褐拧?/p>
參考文獻:
[1]曹勁松.人類信息交往的本性與信息倫理觀念的確立[J].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2003, (4) :16.
[2]楊秀麗.論網絡時代對大學生的信息倫理道德教育[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2002,(2) :21.
[3]連社君.1921名學生生命道德教育需求與評價[J].中國醫(yī)學倫理學,2004,(2):55 -56.
[4]劉彥尊.日本中小學信息倫理道德教育的綜述[J].外國教育研究,2003,(12):10 -11.
[5]曹勁松.論信息倫理原則[J].江西社會科學,2003,(10):6-11.
[責任編輯 魏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