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彭磊義
人類任何經濟活動都離不開特定的空間,不管經濟發展到何種階段,不管從事物質生產還是非物質生產,都存在“屬地”的問題。作為一個多側面、多層次而且相對性較強的概念,不同學科對區域的概念有著不同的理解和界定,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區域是一個便于組織、計劃、協調、控制經濟活動而從整體加以考慮的,并兼顧行政區劃完整性的一定的空間范圍。最早從經濟學角度對區域進行界定的首推1922年全俄經濟區劃委員會,即“所謂區域是國家所謂一個特殊的經濟上盡可能完整的地區。這種地區由于自然特點、以往的文化積累和居民及其生產活動能力的結合而成為國民經濟總鏈中的一個環節”。而目前影響較大的定義,則由區域經濟學家E.M.Hoover給出,即“區域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計劃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為一個應用性整體加以考慮的一片地區。它可以按照內部的同質性或功能一體化原則劃分”。
飯店業空間結構的理論基礎集中在區位理論、級差地租理論和集聚理論三個方面。區位論強調因地理特性而擁有的優勢,這對飯店集聚于交通便利、客源充足和高級別城市的現象和規律進行了有力的詮釋。級差地租理論突出了各種經濟活動在區域內最佳區位的選擇,而這對飯店通常以區域交通要道和中央商務區為主的布局特征進行了有效的注解。集聚理論側重因區位差異性造成對不同經濟行為主體和經濟主體活動的吸引力不同,促使產業在一定區位上形成集聚,這充分佐證了高星級飯店集聚布局的特點和飯店業空間布局的演變過程,即受到企業間合作交流便利性和互補性、高度熟練的勞動力市場的推動和影響。
程露懸(2000)以珠海飯店的發展現狀為基礎總結了其布局特點,得出影響當地飯店布局的主要因素包括區位、經濟和商業發展、城市規劃、客源市場、自然和交通條件等。程輝(2003)從景觀協調和旅游者行為特征方面對名山景區中賓館選址的合理性進行了研究。李賢金、謝紅彬(2006)以產業集聚理論為基礎,對旅游飯店的微觀選址策略進行了探討。馬瀟、羅壽枚(2006)對廣州星級飯店空間分布特征進行了調查,得到了其不同星級飯店的空間分布特征,認為影響其飯店空間分布取決于交通樞紐、中央商務區和會展場館的區位等主要因素。林東(2006)對福州市星級飯店的分布特征進行了分析,指出影響其星級飯店空間分布的關鍵因素包括商業繁華度、交通便捷度、與政府機關所在地的距離、旅游資源、地價水平等。余瑞林、張紅(2006)針對武漢市星級飯店其空間布局特征和規律分進行了分析和探討,得出交通區位條件和工商業發達程度是影響其星級飯店空間布局因素的結論。張海燕(2006)從區位、環境、客源和可見度因素等方面對飯店地理位置的選擇進行了探討,并推斷生態、環保和綠色交通系統會成為未來影響飯店選址的因素;張亞輝(2008)以上海為例,總結出影響高星級飯店空間分布的因素包括商業區位置、交通條件、旅游吸引物、集聚效應和政策等因素。姜國華、吳俊(2009)針對淳安飯店的空間分布,總結出人口密度、交通區位和旅游景點對該地區飯店布局產生影響。王藝(2009)認為影響長沙市星級飯店空間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區域商業繁榮程度、地價等級、交通條件、產業集聚程度、經濟發展水平和旅游景區,并提出合理空間布局的相關建議。楊金華(2009)從宏觀和微觀角度著手,分析了區域飯店業的空間布局影響因素,特別在微觀層面上,交通區位、旅游資源和會展布局等影響效果顯著。
Noam Shoval & Kobi Cohen-Hattab(2001)以耶路撒冷飯店業空間布局的演變為研究對象,分析了城市發展和政治因素對飯店布局模式產生的影響。Juan L.Nicolau (2002)以西班牙一家連鎖飯店企業集團為藍本,在分析了新開業飯店對整個飯店集團績效的影響因素的基礎上,得出飯店的地理布局是影響最為顯著的因素的結論。Graeme Newell & Ross Seabrook(2005)借助層次分析法對澳大利亞飯店投資者和經營者進行分析,得出影響飯店投資決策的最主要因素是資金和區位的結論。Ainhoa Urtasun & Isabel Gutierres (2006) 以馬德里市飯店為基礎,結合地理位置、價格、規模、服務、社會經濟和城市狀況等變量,建立了飯店空間布局和選址模型來進行分析,指出影響飯店的集聚與分化的重要因素是價格和地理因素.Noam Shoval(2006)以平均房價為指標比較了耶路撒冷飯店業的地理布局,得出因地理位置的不同飯店所選擇的目標市場是不同的結論。
趙媛、黃秋昊(2003)指出城市商業布局、旅游資源、交通路線、級差地租以及城市發展規劃是影響飯店業空間布局的主要因素,得出飯店的空間分布與城市商業布局密切聯系的結論。文吉(2004)對國內星級飯店的空間分布特征進行了總結,指出我國星級飯店具有省級差異大、空間帶狀分布明顯和高星級飯店集中化分布明顯等特征。李飛、張玉華(2005)在借助選取的多個變量分析其對珠三角城市星級飯店空間結構的影響研究的基礎上,以此作為飯店宏觀布局和結構調整的依據。余伶蓮(2005)根據1989-2003年中國旅游統計資料,初步分析了我國旅游飯店的時空分布特征及其原因,并對未來旅游飯店時空分布的發展格局進行了探討。束菊萍、戴斌(2006)在選取相關指標的基礎上,將飯店產業進行了區域劃分,并就目前我國飯店產業空間布局的特點及規律進行了總結,分析了飯店業空間布局的影響因素。李海立(2006)就天津星級飯店空間分布的合理性進行了分析;霍云霈(2006)等在根據1997和2002年我國五星級飯店的空間分布特征及其變化規律分析的基礎上,得出我國五星級飯店供給狀況與入境旅游業發展具有較強的內在關聯性的結論。基于1998—2005年安徽星級飯店相關統計數據,王浩等(2006)對安徽17個地市星級飯店接待能力空間差異及演變特征進行了測算。謝守紅、李淑華(2007)指出飯店業的分布受到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旅游資源的豐富度和旅游業的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強調需要加大對飯店業和區域經濟的協調來加速飯店業的發展。郭雅婷(2007)總結經濟型連鎖酒店擴張模式,并探討了其適用范圍,強調其在空間擴張中應關注的問題。溫婷等(2007)以北京的三星級飯店為研究對象,發現其整體呈現出沿交通干道分布的特點,同時周邊環境較好的地區成為三星級飯店集中地,最后總結出北京南城和北城的三星級酒店分布呈現出不均衡狀態。胡波(2007)以上海為例,通過分析歸納出其星級飯店的空間布局特征為空間分布的結構差異明顯,地域分布不平衡,呈現以發達城區為軸心,以城市干道和交通環線為軸線向市區依次集中的態勢。武傳表、彭緒娟(2008)分析了影響大連星級飯店空間布局的因素,認為優化該市星級飯店空間布局要通過總量控制、結構調整和布局調整來實現。彭學強、王捷二(2008)根據長沙飯店空間布局的探討,就影響城市飯店空間布局的地理因子對不同檔次飯店的影響作用進行了總結和歸納。李彥兵(2008)根據空間結構評價標準評價了青島市飯店業空間結構,提出通過加強客源市場調研、調整飯店存量等優化措施來解決該市空間結構存在的問題。
David J.Egan、Kevin Nield(2000)基于經濟學相關模型就倫敦飯店的分布特征進行了分析,得出城區酒店分布特征的結論,并就城區內不同類型酒店建立了其在空間上的等級分布模型。
胡志毅、張兆干(2002)從比較商業設施與飯店的區位因素的具體影響機制著手,對南京市實施實證分析,指出飯店住宿率水平要受到飯店所在地區的地價水平、交通便利度和飯店集聚程度較為明顯的影響。張俐俐、曲波(2006)借助國內外集聚理論發展的研究成果,對飯店業集群進行了界定,就當前飯店業發展現狀,認為集群理論和飯店業就有天然的相關性,通過產業集群的發展有利于提升自身競爭力來克服當前其發展瓶頸。祁順生、唐建紅(2006)對飯店產業集群化發展進行了實證分析,總結了飯店產業集群化發展的主客觀原因,及其產生的正負影響。傅慧(2007)根據飯店集群產生優勢特征,針對飯店產業集群的競爭力進行了分析。張亞輝(2008)認為高星級飯店快速增長態勢、良好的經營績效以及空間上的高度聚集存在內在聯系,且客房出租率及均價主要受到飯店所在區域的商業環境和交通條件的影響。
(1)在飯店業布局影響因素和規律研究方面,從研究者專業背景看,國內學者多從事地理學、管理學研究,國外學者更多從事經濟研究;從研究方法看,國內學者更多傾向于定性分析,國外學者更多通過建模實施定量分析,但都存在運用相關適宜技術進行更客觀的定量分析的趨勢;從研究內容看,都聚焦于飯店業空間結構現狀即布局特征的描述上,且多從主觀角度進行評價,而缺乏對布局合理性的定量分析。從研究范圍上看,國外傾向于大尺度區域和國際知名的大都市,國內則更多選取省會城市和重要旅游城市,二者在研究范圍的選取方面具有共通之處,都為有代表性的城市和大尺度區域為主,旨在體現其典型性,突出研究成果的普遍性。
在飯店業空間結構與績效的關系研究方面,研究者多是從事旅游管理研究的,且通常都以簡單的數據統計來進行定性分析,在研究內容上微觀層面聚焦于外部因素對企業經營指標的影響,而宏觀層面強調產業集群是提升行業競爭力的有效手段,研究局限于產業集聚對飯店業發展產生的影響和實施的可行性方面,有待進一步深入。
(2)從研究對象來看,不論是飯店業空間結構的影響因素,還是空間結構的特征,不論是側重單體飯店研究,還是從集群發展著手,這些研究都以區域為依托,基于一定的區域范圍,充分證實了飯店業發展對區域具有較高的依存度,存在先天的關聯。從研究成果來看,更多側重于在外部影響因素下的飯店業發展規律的總結歸納,且研究得出的對飯店業產生影響的外部因素不夠核心,沒有觸及到影響飯店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尤其因區域特性的差異導致影響因素缺乏整體性,認可度不高,因此難以形成對飯店業產生整體和實質性的影響,致使這些研究成果對飯店業發展產生指導性作用不夠顯著。鑒于飯店業是經濟運行系統的組成部分,勢必要將其放入區域經濟運行的大環境中來進行考量,重點研究關聯產業之間、產業和區域經濟系統之間的關聯程度和協調關系,才能找到指導產業發展的關鍵和權威因素,這應該成為進一步進行飯店業空間結構研究的方向。
[1]克爾日查諾夫斯基編,蘇聯經濟區劃問題論文集[C].商務印書館,1961.
[2]Edgar M:Hoover & Frank Giarratani,An Introduction to Regional Economics,Alfred A.Kn6pf,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