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盛華
(南京藝術學院 設計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傳統藝術作品多以視覺元素為主,早期的藝術(Traditional Fineart)多重視基于諸如油畫、水墨、紙材等傳統物質素材的表現能力。在信息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伴隨著社會發展步伐的變奏,新的設計形態、新樣式新的分支不斷推陳出新,新的藝術工作者逐漸意識到,舊的媒體已無法提升某些類型作品的表現力,因而逐漸轉向新的媒體尋找出路。“媒體藝術”這一21世紀初的新興名詞,日漸成為當代藝術的新寵。在21世紀開花結果的新媒體(New Media)——電腦媒體、網絡媒體,成為便捷的媒體藝術載體,切合了藝術工作者的 “脾胃”。依靠電子計算機(Computer)等科技媒體所發展而來的新媒體,以強烈的交互性(Interactive)、敘事性(Narrative)為基本特征,使利用新媒體的藝術工作者所能表現的舞臺更為寬廣,表現的手法更加多樣,媒體藝術也逐漸朝向強調交互,重視觀者體驗的科技與藝術交融的方向蓬勃發展。
然而,綜觀當今的交互設計作品,其表現方式仍以視覺表達為主,雖在視覺效果方面滿足了受眾的預期,卻忽略了其他媒體給交互設計創作帶來的可能性,聽覺媒體、音訊媒體便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音樂、天籟之音、聲響乃至于噪音,這些經由空氣媒介傳達聲波的媒體,無時無刻不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之中。設計源于生活,音訊類媒體可以而且應當成為設計師攫取設計靈感的“富礦”,拓寬藝術表現手段的“源頭活水”。值得欣慰的是,在世界范圍內,一些設計師以過人的才華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實驗,本文將其總結如下,以起拋磚引玉之作用。
敘事性較強的交互設計作品,其創作手法多與影視藝術中處理聲音元素的手法類似,聲音元素多以作品的主體形式呈現。然而,相對于無明顯故事性的作品而言,對聲音元素的運用手法與規則則與影視藝術有所不同,在聲音元素與視覺形象的關系方面也不同于傳統影視藝術。音樂、聲響和人聲等,作為交互設計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著與其他視聽結合的藝術形式所不同的特點。
文學家歌德曾說:“音樂,它能使憤怒的鐵拳變溫和,使赫赫的野豬馴服。”他還說:“音樂占有理性接近不了的崇高的一面。音樂能支配所有的東西,它放射出不可言喻的感化而來。”音樂訴諸人們的聽覺,打動的卻是人們的心靈,進而影響人們的身心。音樂對于人們的直接影響就是情緒與情感,在這一點上,任何藝術都不如音樂直截了當。而也正因音樂具備這一特征,優秀的設計師往往在設計作品的過程中非常注重對音樂元素的處理,通過巧妙的聲音——音樂或聲響來吸引受眾的注意。例如,在一些優秀的交互界面設計中,不少設計師利用聲音作為突破畫面或表達創意的“先鋒”,強化受眾與作品的互動效果。
交互設計科技和藝術相交相融的產物,強烈的現代感是交互設計的本質特征之一。一個交互設計作品是否具有視聽沖擊力是衡量作品優劣的關鍵因素。依托“多媒體”聲畫結合的特點,利用聲音傳達產品、作品信息吸引受眾成為設計師重要的創作原則。可以說,在這類作品中,聲音既是藝術創作的必要元素,又是作品體現交互設計作品互動性、現代性、技術性的重要表現形式。
聲音在交互設計作品整體形式的把握上充當著必不可少的協調作用。受眾一方面可以根據聲音的引導有條不紊地參與互動體驗,另外一方面可以利用聲音的節奏、韻律來把握交互設計作品的節奏,增強作品的流暢性,使整個作品更具整體感。
在交互設計領域,以聲音為主要表現內容的作品不在少數。這類作品因音樂的靈性而充滿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濃濃的藝術氣息,創作者經過巧妙的構思,在作品創作的內容上大多不依賴視覺元素,而著力于聲音的演繹,用聲音構成作品主體,用聲音來吸引受眾。在參與作品體驗的過程中,受眾主要通過聲音與作品進行交互。可以說,這類作品是交互設計眾多類型中充滿趣味、包含獨特藝術魅力的重要類型之一。
例如,臺灣元智大學王福瑞創作的交互作品《i Pure》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該作品的創作意圖是通過視覺圖形的變化進而引發聲音的變化。在這個作品中,欣賞者可以自由控制裝置上的旋鈕,根據旋鈕不同的狀態,影像會發生變化,欣賞者隨之將會聽到獨特的聲音反饋,兩者相交相融,如圖1所示。

圖1 :iPure聲音裝置,專注于聲音合成與變換的互動作品,觀賞者可自由操弄旋扭,不同的狀態將會對應到聽覺回饋上,產生獨特的聽覺感官回饋(王福瑞作品)。
交互設計作品《Sound Flake》在設計方面顯得更為精巧,在作者的眼里,聲音是流動“水”,的創作者將抽象的聲音與自然界中的水聯系起來,取其相似之處,創作出令人匪夷所思的作品。該作品視覺表現為多個彩色的、形狀逼真的水龍頭,當觀眾打開這些水龍頭時,聲音就會“流”出來,形成Flake。屏幕也即變形為一個水池。如果有人去攪動波紋,則會產生不同的聲響。水池的波紋及其發出的聲音都是則利用架設在作品上方的投影機和揚聲器來完成的,如圖2所示。

圖2 :Sound Flake,打開水龍頭開關,聲音會“滴”出來并形成Sound Flake,如果去攪動波紋,波紋重疊后還會產生有不同的聲響。波紋和聲音都是利用架設在作品上方的投影機和揚聲器所產生。
另一部由臺灣藝術家駱麗真創作的《大快樂丸、小快樂丸》在聲音和視覺設計上更加復雜、精致。作品由不銹鋼、木板、UV燈管、長毛毯、重低音喇叭、感應器與電子音樂構成,欣賞者可以躺在作者搭建的塔狀裝置中,用不同的身體姿勢觸發不同的音樂和聲響。這部作品讓受眾與作品的參與突破了“手”的局限,讓人們體會到更多的樂趣,如圖3所示。

圖3 :《大小快樂丸》,于熒光燈繚繞的環境,觀賞者可以躺入狀似蛋形的塔狀物(即快樂丸),以不同的軀體姿勢觸發富有樂趣的聽覺回饋(駱麗真作品)。
以上是由視覺形象或其他元素來引發聲音的交互設計作品。用聲音來引發視覺形象或其他元素的交互作品更加神奇。
交互設計作品《與蛇共舞》的創作理念源于中東波斯一帶的古市場風情。作品將音樂的諸要素轉化為計算機語言再輸出圖形,呈現于計算機屏幕,畫面為一個陶罐,罐中藏有蛇,受眾通過與計算機相連的樂器,奏出音樂,“引蛇出罐”。如圖4所示。

圖4 :新媒體作品《與蛇共舞》圖片來源論文《音訊互動作品創作初探》,臺灣元智大學蔡立偉
《Hear Wear》Ⅴ可謂交互技術和應用藝術相結合的典范。創作者以時髦的服飾為載體表現環境中的聲音。作品呈現為一種看似普通卻非常神奇的服裝,創作者將特殊的材料嵌入服裝、提包等物品之中,穿著這類服飾的人身處不同的環境時,服飾上的特殊材料會感應環境中的聲音,發出或明或暗的光。環境中的聲音越大越嘈雜,光亮則會越明顯、越持久,如圖5所示。

圖5 :《HearWear》V.01Alit
綜上所述,視覺、聽覺是人類同時擁有的美好感覺,它們將藝術與人類的情感緊密相連,沃爾特·佩特說:“所有的藝術都在向著音樂的境界努力。”隨著數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和普及,音樂這一以聽覺元素為主要載體的藝術形式出現了顛覆性的變化。音樂已經由單純的聽覺藝術轉變為視聽合一并出現了音樂視覺化的融合趨勢,在這一趨勢之下音樂和設計的聯姻越來越緊密,這種結合不是表面上的拼湊,更有深層次的內涵,設計師們利用互動技術實現了一個個不可思議的藝術夢想。可以說,在這里沒有異想天開,只有無盡的驚奇。
[1]Charles Dodge,Thomas A.Jerse,Computer Music:Synthesis,Composition,and Performance,Wadworth Publishing,1997.
[2]陳明熒.PC電腦語音辨認實作.旗標出版社,1994.
[3]張傳玉,張傳旺,張榮豐.應用滑動音程技術于音樂資料檢索系統.第九屆人工智慧與應用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2004.
[4]王瑞福,駱麗珍.WOW震蕩音象展.http://www.yzu.edu.tw/yzu/art/chinese/center/exposition/2005-1207/index.html.
[5]Milena Iossifova.Hear Wear:The Fashion of Environmental Noise Display.ACM SIGGRAPH Conference,LosAngeles,California,2004.
[6]Satoko Moroi.Sound Flakes.ACM SIGGRAPH Conference,LosAngeles,California,2004.
[7]Todd Winkler.Composing Interactive Music:Techniquesand Ideas Using Max.MITPress,1998.
[8]Processing,http://www.processing.org/MITProject Aes the ticsand Computation Group.
[9]JohnMaeda.CreativeCode.Thames&Hudson,2004.
[10]WilliamL.Benzon.Beethoven’s Anvil-Musicin Mind and Culture,2001.譯本:趙三賢.腦內交響曲.商周出版,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