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斯斯
(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8)
自閉癥(Autism)又稱孤獨癥,最早由美國精神病醫生堪納(Kanner)在1943年提出,它是一種發生在幼年期(三歲以前)的廣泛性發展障礙,其核心特征是患者具有社交、交流和想象能力的缺陷,并伴隨有重復刻板行為,大多患者學習困難,認知功能滯后。造成自閉癥的原因目前還不確定,可能是中樞神經系統異常、遺傳、病毒感染、圍產期高危因素、“冰箱父母”等因素導致的。
自閉癥發展至今,其訓練方法也在不斷發展演變,如感覺統合訓練、應用行為分析療法 (ABA)、結構化教育(TEACCH)、圖片交流系統(PECS)等。人際關系發展干預訓練(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即RDI)作為一種自閉癥兒童的訓練方法,它在二十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在美國得到了迅速而廣泛的推廣已獲得了廣大家長的認可。
人際關系發展干預訓練 (或人際發展介入,以下簡稱RDI),由美國的史提芬·葛斯?。⊿teven Gutstein)博士提出,它是一種基于父母的訓練方法,主要針對的是自閉癥譜系(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兒童和其他有人際交往障礙的患者。葛斯丁博士在提出RDI之前,曾在休斯敦從事自閉癥、兒童廣泛性發育障礙的治療訓練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他發現他所訓練的患兒難以就一個話題進行交談,難以理解社交性暗示,難以主動進行社會交往,難以適應新環境,結交知心朋友等。所以這些患者可能“缺失”了某些東西而導致問題的出現。事實上,過去在對自閉癥患者進行訓練時,已經有學者意識到了這種“缺失”,但沒有一個專有名詞來定義它,所以難以言表,也沒能在訓練方法中體現出來。因此,葛斯丁博士把這種“缺失的能力”定義為“動態智能(Dynamic Intelligence)”,并由此而發展出一套訓練方法,命名為“人際關系發展干預訓練”(RDI)。
RDI認為正常兒童人際關系的發展會經歷一個由低到高的過程,他把這個過程細分為6級28個階段共400多個功能和技巧目標,兒童的各項能力都在動態系統中不斷發展,由此發展起來的動態智能幫助我們更好地適應動態社會。但是自閉癥患者的發展與正常人不同,他們的各項能力并不是以動態的方式發展,而且根據各自嚴重程度的不同在人際關系發展過程中的不同階段遇到了障礙,因此動態智能低于同齡正常兒童的水平。
為了在動態發展的社會里成功,發展動態智能,讓自閉癥患者過“高質量”的生活,葛斯丁博士總結了以下幾方面的能力是必需的:經驗分享、動態分析(Dynamic analysis)、能靈活而又富有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情景記憶(Episodic memory)和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恢復力(Resilience)等。 其中經驗分享在RDI里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RDI的主要目標就是培養患者經驗分享互動的動機和教給他們進行經驗分享互動的技能。
葛斯丁博士認為,社會互動行為主要分為工具性互動和經驗分享,二者的習得方式不同。工具性互動是通過固定的步驟、規則來按部就班地進行,無需與對方進行情感交流和顧及對方的反應。經過這類訓練后,患者可以禮貌地與他人打招呼、交流,也可以友好地與人握手,但是這些都是機械性的,是在長期訓練的基礎上“學會”的行為。他們訓練時,就仿佛是作為一名演員在完成一個“劇本”的工作,訓練結束后他們也就學會了“劇本”所要求的任務,所以我們所看到的自閉癥患者經訓練后的行為時就如同是在看他們的“表演”一樣,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讓他們被動地接觸外界。
經驗分享與工具性互動不同,它主要是通過交流對象的即時反應來調整患者自身的行為,它更具有靈活性。一般正常兒童發展到一定的年齡,都可以掌握經驗分享的技能,但是自閉癥兒童則不行,他們長期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與外界缺乏有效的溝通與交流,存在嚴重的人際交往障礙,而經驗分享則是針對他們的這一顯著性行為障礙展開的治療,所以它的目標在于“讓患者感受到社交互動中最真實的喜悅和刺激,每個搭檔都會在互動中帶來獨特的想法、感受和行為,一起了解、分享他們的情緒反應(Gutstein,2005)。 ”
經驗分享式的互動可分為六個等級,包括調諧、學習互動、即興變化與共同創造、分享外在世界、分享內心世界和聯結自己與他人等,系統化地闡明人與人之間互動的發展情況,同時每個等級還可劃分出四個階段,象征每個階段分享方式的重大發展突破(見表1)。

表1 經驗分享互動的六個等級
當自閉癥兒童的家長確定要使用RDI的方法來訓練孩子后,他們就要接受專業的指導培訓,首先要參加一個為期兩天的入門課程,充分了解RDI,然后再學習RDI的基本要素,開始“RDI生活”。在訓練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問題可以請教RDI顧問,以提供給孩子更專業的幫助。
RDI的各項訓練活動幾乎都需要家長的引導配合,所以家長在RDI訓練里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也是為什么RDI注重培養家長專業技能的原因之一。另外,考慮到自閉癥兒童平時較少主動去接觸外界,他們大部分時間接觸到的都是自己的父母,并且他們的心理特征之一就是拒絕變化,對周圍人或事物的要求是一成不變的,因此在情境訓練中如果家長與兒童一起進行,那么可以更容易地讓兒童按照家長的要求來活動,彼此間的配合也會更熟悉一些。
一般說來,家長在活動中主要起引導的作用,他們教孩子如何進行眼神交流、配合同伴的行為與語言、揣測對方的內心世界、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等,這些基本的人際交往技能對正常兒童來說是很簡單的,但對自閉癥患者來說卻難以做到,只有經正確的引導和一定的訓練后才能習得。同時,家長在活動過程中需要建構與孩子的互動,并要在以后的活動中保持這種互動關系,因此他們要隨時觀察孩子的反應,保證他們的注意力能集中。有時為了吸引孩子的注意,家長不得不夸大自己的情緒反應、姿勢、語言等,做出較夸張的動作行為,但不宜太過,應有“度”的限制。
讓兒童獲得快樂是RDI訓練的主要原則,所有RDI的活動都有一個共同點,即為孩子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氛圍,讓他們獲得快樂,所以RDI通過設置各式各樣的情境,讓孩子能在父母的引導下在動態環境里活動,以此感受樂趣和獲得成功,建立成就感。通過這種情境活動,不僅有利于孩子身體的發展,而且還可以促進他們智力的發展,在游戲過程中學會與他人交往,在家長指導下掌握人際交往的技巧,所以實踐中我們會發現兒童經訓練后能夠用自己的語言和動作來傳遞信息給對方;聽從他人的意見或說服別人聽取自己的建議,保障彼此間溝通的順暢;學會與對方一起合作完成某些任務,分工協作,甚至還會爭取勝利,獲得成功的喜悅等。
RDI從提出到今天,經歷了二十多年的發展歷程,它以家庭為單位,由父母引導,通過情境創設來訓練孩子人際交往方面的技能,而且經實踐證明,RDI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自閉癥的訓練方法,因此它得以在美國得到迅速的推廣應用。當然,RDI作為一種比較“年輕”的方法,也存在不足之處,它的理論框架還略顯不足,相關的研究還相當缺乏,在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還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所以RDI仍然需要我們不斷地摸索前進,通過更加系統的實證研究,建立一套有利于在我國實施的完整的RDI教育訓練方法,并深入進行RDI理論研究,使其能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得到推廣應用。
[1] 史提芬·葛斯丁著.歐陽佩婷,何修瑜譯.解開人際關系之謎.臺北:久周出版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
[2] 史提芬·葛斯丁,瑞雪兒·雪利著.林嘉倫譯.兒童人際發展活動手冊.臺北:久周出版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
[3] 劉曉明.孤獨癥兒童治療方法概況.北京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4:15-18.
[4] 王純.自閉癥兒童的感覺統合訓練療法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6,5:511-514.
[5] RDI官方網址http://www.rdiconnec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