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飛
(徐州工程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8)
教師專業自主發展是相對于教師的被動性、消極性、規定性發展而言,它強調教師專業發展過程中表現出的主動性、自覺性和獨立性。[1]過去的教師一直作為教育政策或教育理論的被動實施者,按照一定的教學規劃、依照一定教學綱要完成教學活動。新世紀的我國教育要求教師要從教育的“施行者”轉變為“建構者”,從以前的“教書匠”變為研究教育活動的專家學者。教師自主發展是指教師主動自覺的實現自己的專業發展,即教師在職業活動中,依據社會認可的教育價值觀,按照自己選定的專業方向和確定的目標,不斷提升專業獨立發展的能力和適應專業發展的個性的動態過程。[2]但是,以往教育研究者把過多的人力、物力放在實施教師培訓等方式,促使教師實踐經驗的增長和教學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師專業主義的技術層面得到了強調,而不是職業道德層面——也就是支撐教師職業感很專業主義理想的個人使命和價值承諾[3],忽視了促發教師發展的自主性的內在情感因素。教師情感是指教師因對教師職業的相對認同和教育工作滿足教師需要的程度而產生的內心感受,并由此表現出來的一種外在情緒。認同對人們的存在起著重要的作用,認同是人們精神穩固的源泉之一。[4]教師的情感認同就是因教師對職業的喜愛與滿足而產生對教學活動進行高層次的探索,對自我高標準要求的一種主動、積極的態度。從中小學教師情感認同的視角出發,可以更好地促進中小學教師自主專業發展。
此次問卷調查主要是為了了解當前徐州中小學教師自主專業發展的現狀,經過小組成員研究,我們設計出一份單選和多選問題相結合的調查問卷。為力求得到最真實的情況,課題小組成員對徐州地區下轄的各類中小學進行了走訪,并對徐州中小學教師發放調查問卷216份,經過整理最后獲得有效問卷172份。此次問卷調查分為封閉式和開放式兩種形式。其中封閉式調查的題型均為選擇題(單選題與多選題),開放式調查的形式為訪談。問卷選題涉及教師職業情況中的以下六個方面:教師自主發展的意愿,教師自主發展的能力,教師自主發展的行為與策略,以及影響教師自主發展的因素,期望能對徐州中小學教師自主專業發展情況進行摸底。
通過問卷調查等形式的調查發現,現中小學教師自主專業發展有了很大成效,同時也存在諸多問題。這些問題都體現在教師的情感認同方面,具體如下。
僅有不足百分之四十的人對教師職業很滿意,有近二分之一感覺一般,其余的竟然有改職業的想法。具體如下:

表一
這是了解教師情感認同的起點,也是教師最為原始的想法,并且將對專業自主發展產生重大影響。這里的從事教師的原因“不純”是指,大部分教師并非由于對教育事業的熱愛才加入教師的行列,而是有其他因素。

表二
對教師自主專業發展的興趣直接來源于教師的內心,是教師情感認同缺失的重要體現。調查顯示不少數教師對自主發展持無所謂態度。

表三
教師應該是樂于從教、關愛學生、善學教學、勇于奉獻,并為此而感到無上自豪的群體,教師身兼的多重素質要求,正是教師情感由里向外的表現形式。通過以上數據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徐州市中小學教師從事職業的動機很復雜,在追尋自主專業發展中表現得不夠積極,對教師職業的滿意度不高;大部分教師的選擇專業自主發展的目的是趨向于功利主義,對自主發展缺乏興趣,并且在自主專業發展的規劃與實施的過程中只有少數人目標明確并積極付諸行動,很大程度上只是流于形式。這都是影響教師情感認同產生的重要原因,說明教師專業自主發展的“條件”不充分,專業發展的動力不足,以及教師情感追求不明確。
教師情感認同是一個心理學概念,表現為對教師職業的喜愛及對教師職業的積極性評價,教師只有發自內心地喜愛教師這一職業,樂于從事教師這一行業,認同自己教師的身份,才能激發內心對職業成長的興趣與追求。同時認知是認同的先知,只有充分地認識到教師職業的價值,了解教師的社會作用,才能真正清楚自己的專業成長方向,積極主動去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教師作為人類心靈魂的工程師,承擔著培養祖國接班人的偉大重任,要充分認清教師與其他職業的不同。若老師僅是把教師職業當做謀生手段,死板地完成固定的教學任務,只能成為一個無追求的“教書匠”,無法達到新教育目標的要求,注定會被教育事業淘汰。反之,如果老師清楚教師職業定位,具有積極的價值取向,對教師職業懷有喜愛之情、榮耀之感,則肯定會在從教道路上積極進取,不斷發展。
對從事教師的人來說,在教學過程中總會遇到許多煩惱,這可能會影響教師工作的積極性,而支撐教師克服困難,排除煩惱正是教師的情感認同。教師自主專業發展需要教師的情感認同,它是教師工作中前進進取的內在動力,一方面,情感認同有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動是進行再學習,以最高的熱情去積極進行教學活動,自覺增強自身專業素養,提高教學能力。另一方面,教師的情感認同促進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激發教師對學生的熱愛之情,增強了教師的職業信念。情感認同不僅是對教師自身的認同,還是對學生的認同。因此,情感認同在教師自主發展的道路上的力量之源,使教師專業發展由被動走向主動,情感是教師專業發展擁有生命活力,教育充滿力量。[6]
教師專業自主發展,發展的不僅是專業理論知識與教學實踐能力,還有教師的情感。不能回避情感層面,只有情感才能充當人的內在尺度,才是教育走向創造、實現價值理性的根據。[7]情感的發生伴隨著教師成長的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情感認同而產生的推動因素逐漸轉化為教師人格表現,人格化作為情感發展的最高階段,人的精神發展是最高階段是價值觀及態度內化為比較穩定的人格。[8]這種人格的形成,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最高層級的內在體現,并將繼續影響教師一生的積極發展。這一階段的教師,不再注重工資的多少、教師地位的高低,更不會把教師職業當做一種謀生手段,而是追求內在的幸福與滿足,沉浸于教育的偉大事業中,為教師教學而自豪。這個階段教師專業發展將更偏重于內心情感的激發,更追求一種情感上的滿足。
教師專業發展需要以學科知識和教學技能為基礎,但是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職業的認同,才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保障[9]。職業認同包括正確認識教師的社會地位、看清教師職業的魅力。實驗調查發現,不少初為教師者,由于沒有認清教師地位的重要性、教育事業的神圣性,而對教師職業缺少興趣,發展熱情不高。增強教師職業認同需要教師對教學理論知識的認真學習。具有作為教師的理論知識,這是成為教師的前提,也是職業認同是開始。首先,理論的學習使得教師獲得的進入教師行業的“資格證”,這個過程既是自身知識的增長過程,又是自我個人認同的爆發的過程,從而在內心產生一個堅定意識——“我能勝任教師這關榮而具挑戰的職業”。這樣的自信就是來自我們對理論知識的充分學習。其次,理論學習能改變我們對教師職業的態度,通過對教育事業發展的了解,對教育師范專業的深入學習,有利于我們發現教師職業魅力,有利于加深教師對職業的熱愛,同時也有利于激發從事教師職業的挑戰性,增強教師職業信念。
教師對職業認同是教師情感認同中最易產生的,但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職業認同的產生也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理論知識的學習是提高教師職業認同的重要因素,而理論的學習的形式和機會有很多,新教師應積極與有經驗的教師多交流,主動學習,珍惜各種學習機會。在理論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應注重自我吸收,內化為自己的理論認識,從而增強教師職業認同,激發從教興趣。
教師道德認同實質上是教師自身對教育本質、教師職責和教師行為的一個內省過程,包括道德理念認同和道德行為認同兩個層面[10],道德認知是通過理論學習而來,通過教學實踐而得到強化;道德行為是道德認知在具體實際生活行動中的行為表現,這需要我們不斷實踐,才能得以完善。首先,在科研實踐中,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教師間相互幫助,共同合作,共同在教師專業發展的道路上前進,在教師這一大家庭中,感受教師的榮耀感;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主要和學生打交道,在與學生的相處之中,看著學生慢慢成長的過程中,教師的內心會在道德層面上產生對學生的熱愛之情,并由此升華為一種成就感。其次,在科研實踐中,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完善教學理念,強化教師道德認同。通過實踐的打磨,教師會得到精神層面的滿足,會愈發喜愛教師職業,提高對自身的要求,注重道德素質的提高,對教育教學抱有義不容辭的責任感,對學生也負有堅定不移的責任心。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的這條幸福道路上來。”蘇霍姆林斯基強調科研對教學內心情感的積極作用,這對教師道德認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啟示作用。
教師道德情感認同是教師情感的重要構成部分,在情感認同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教師情感的獲得通過理論的學習,在理論指導下,通過教學實踐得到強化。情由心生,人們通常是在對事物的深入了解下才會產生情感,因此,教師道德認同并非一朝一夕得來,只有通過多年教學實踐的歷練,才能體會到教學的意義,獲得內心的滿足。
教師使命感是教師情感認同的最高境界,是教師專業發展在情感上的最高追求。教師使命感的獲得是一種比較難達到的狀態,而且它不是一種具有明確意向、可以追求的目標,它是通過個人的不懈追求所達到的“道”。[11]升華使命感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進行反思,在反思后進行教學理念的創新。
美國教育家波斯納認為,教師的發展是“經驗”加上“反思”的結果。反思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自己的教學方法、教學理念的評價與思考,反思既是教師教學行為的再構,又是教師思想改變,能促進教師專業不斷進步。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反思,是教師轉變原有觀念的過程,有助于教師從內心深處產生更為熱愛教學的沖動,這種沖動表現為教師對教學活動更加積極主動,主動豐富自我專業知識,積極并樂于面對和處理教學中的挑戰,對學生更為關愛負責,期待教學能取得大的成就,獲得學生、同事、社會的贊揚,并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從而促進教師在自我發展的道路上邁下堅實的一步。創新是實踐的基礎上,對原來已有的失誤或觀念進行大膽的改變,它是教師行為的高級動作,新時期的教育要求教師不僅要善于實踐更要敢于創新。教師的創新不僅是新知識新方法的更替,更是情感上的升華。教師通過教學的創新而產生物質難以滿足的巨大幸福感與自豪感,更激發了教師內心的一種最為偉大、光榮的使命感。
[1] 李學武,張月華.江西高校體育教師專業自主現狀及影響因素[J].教育學術月刊,2012,2.
[2] 王順.教師專業化下中學教師自主發展現狀和策略的調查研究[D].2005,10.
[3] 艾弗·F.古德森,專業知識與教師職業生涯[M].劉麗麗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63.
[4] 孫鈺華.教師職業認同對教師幸福感的影響[J].寧波大學學報,2008.10.
[5] 列寧全集(第25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17.
[6] 王鳳英,柳海民.走向以“情”為根基的教師專業發展[J].教師教育研究,2012,5.
[7] 朱小曼.情感教育論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8.
[8] 朱小曼.情感德育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9] 李科.提升教師職業認同的價值與策略[J].教育教師,2008.11.(總第76期).
[10] 夏聘庭.論教師道德修養的自覺自為[J].益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12.
[11] 張華軍,朱旭東.論教師專業精神的內涵[J].教師教育研究,2012.5.

2011年江蘇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立項項目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