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琳 江錫鈞
(無錫市青山高級中學 江蘇 無錫 214036)
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的思考
張 琳 江錫鈞
(無錫市青山高級中學 江蘇 無錫 214036)
課程在學校教育中處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標、價值主要通過課程來體現和實施,因此,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強調整合的課程觀,即新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現代課程觀的具體特征表現為課程目標的全面性、課程內容的全新性、課程結構的趨平衡性及課程實施過程的人性化特征。為此,教育部制定了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制度,以提高課程的適應性,滿足不同地方、學校和學生的發展。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的開發與實踐已悄悄走近廣大教師的生活,教師不再僅僅是課程的實施者,還應是課程的重要開發者。本文僅以我校化學學科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談一些粗淺的認識。
校本課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 )是 20世紀 70年代在英美等發達國家開始受到廣泛重視的一種課程形式。它是由學校根據教育教學理論,結合學校教育教學的實際和學生發展的需要,自主開發的課程,它與國家課程是一種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關系。
校本課程的開發旨在使學校進行主動而有計劃的變革,尋求并保持學校與其周圍結構之間的動態平衡,使教育作為一個整體保持長久的活力。校本課程開發是針對國家課程開發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種與國家課程開發相對應的課程開發策略,是國家課程開發的重要補充,其最終目的是通過不斷優化課程權力與資源配置來提高教育的效益和教育適應變革的能力,從而達到彌補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不足、滿足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無法滿足的那部分學生發展需求的目的。這樣,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就共同構成了一個功能上各有側重、各有分工的有機課程整體。特別應當看到,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對于轉變課程功能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校本課程的開發可以超越狹隘的教育內容,讓師生的生活和經驗進人教學過程,使教學活起來;另一方面,可以改變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使他們從知識的接受者變為知識的共同建構者。
不同學科有其各自的體系和特點,化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成為化學教學的最基本特征,綜觀化學發展史就如同瀏覽一部化學實驗史。豐富的課程資源對于化學校本課程的開發而言,究竟哪些是具有開發利用價值的資源,還必須通過多次篩選過濾才能確定。正如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國情一樣,不同學校也有不同的校情。當地的自然條件,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學校師資的不同差異,是我們開發利用資源必須首先要考慮的實際情況。
我校作為江蘇省四星級高中之一,有著較好的硬件設施和軟件環境及較高的師資水平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在2005年10月學校就著手制訂校本課程開發的整體規劃,并組織各學科骨干教師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實驗,并在2007年5月編印了第一批校本教材。筆者作為其中的參與者,主持編寫了化學科校本教材《我身邊的化學》和《課堂導學》系列叢書。現在,這些校本課程已走進課堂,成為學生的選修課。我們的體會是,開發和利用校本課程資源,首先要進行社會調查,跟蹤和預測社會需要的發展方向,研究學生的興趣類型、活動方式和手段,了解學生已經具備或尚需具備哪些知識、技能和素質,即就是了解學生的需要是開發校本課程的基礎。其次,制定恰當準確的課程計劃是開發校本課程的關鍵。課程資源是校本課程開發的素材,但并不是開發校本課程的保證。校本課程作為一種課程體系,它的開發必須有明確的計劃性和目標性。還有,校本課程的開發要體現學校特色,體現學科特點,體現開放性和活動性。
由于教材一直是我國學校教育的主要課程資源,以至于人們常常誤以為教材就是唯一的課程資源,甚至就是課程本身,這種思想是對課程資源的一種狹隘的理解,甚至是一種誤解。開發校本課程并不能等同于編教材,校本課程的價值就在于它和地方課程一起彌補單一的國家課程的不足,發揮了地方和學校的資源優勢與辦學積極性,重視了不同地區、學校和學生的需求,也體現了不同特點,能夠促進學生的個性健康和多樣化發展。因此,校本課程應該更多地采用活動形態以及為開展活動由教師或學校提供給學生一些參考性的課程方案或指南,否則,校本課程就可能成為國家課程的翻版,既加重了學生的負擔,也失去了校本課程的應有價值。因此,筆者認為校本課程的開發應遵循以下原則:
(1)補充性原則
為了提高國家課程的教學效果,針對學科特點,可以進行課程材料的開發活動,這些材料是對課程的補充。如我們為了提高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掌握和應用能力,我校化學組十余名教師通過教學實踐和調查學生情況共同編寫了《課堂導學》系列的教學輔導材料。課程材料的編寫過程中我們搜集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易混淆知識點,在課后練習中的易錯題型;分析、了解了新教材使用后許多教輔用書所使用的配套習題;另外還搜集了近十年的高考試題,結合我校學生的現有學習水平和能力通過大家分析、討論,最后編寫成了集基本知識梳理、課堂練習和課后檢測為一體的學習輔導用書,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切合我校學生的實際需求,使學生通過相同時間的學習具有更大的提高。目前,《課堂導學》(必修 1)、(必修 2)、(化學與生活)、(有機化學基礎)、(化學反應原理)、(物質結構與性質)、(學業水平測試)等七個學習模塊的校本教材已正式出版。通過幾年來教學使用,一致認為較能貼近我校學生實際,與教材同步,與教學實際配合,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實用性,圍繞教材的延伸、拓展、演繹、整合的知識能提升學生的能力,達到全面滲透的要求。這些“校本課程”的意義已超出了傳統意義上課本的范疇,它有助于實現內在于正規課程中的課程目標。
(2)拓展性原則
課程拓展就是對國家課程在一定范圍內進行拓展,以利于獲取現有課程中不能獲得的知識和技能。一些學生對某方面的學習特別關注或擅長(如化學),可以在課程政策允許的條件下,使有興趣的學生從事學校提供的延伸性學習。如我校在高一、高二開設的“化學魔術揭秘”、“趣味化學”、“化學元素與人體健康”、“廚房中的化學”等選修課,就是這種情況。這些課程一般沒有固定的課程體系,有時是知識網絡,有時是典型習題,因此教材都是“活頁式”的講義,根據需要印發給學生。這樣的校本課程的開設給學生提供了原課程所沒有提供的機會。這些課程資料比較零散,不成體系,經過幾年的教學我們收集、整理了大量的課程資料,并將其編輯成冊,編寫了一本校本課程——《我身邊的化學》,課程包括以下內容:

專題 主題 內容專題一 化學與生活 “衣”、“食”、“住”、“行”、“用” 中的化學知識專題二 化學與環境 大氣、水、土壤等污染及其防治,清潔生產與綠色化學工藝等專題三 化學與能源 煤、石油、天然氣、氫能、燃料電池及新能源等專題四 化學與材料 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高分子材料、復合材料等專題五 化學與工業 硫酸工業、硝酸工業、合成氨工業、氯堿工業、硅酸鹽工業等專題六 化學史話 元素周期律、侯氏制堿法、中國釀酒史、陶瓷藝術、造紙術的發明等專題七 化學興趣實驗化學原理、物質性質、物質制備、物質測定、實驗探究等
這樣,有興趣的學生除了參加選修課的學習了解到正規課程中所沒有的知識外,還可以通過自學校本課程了解更多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大大拓展了化學教學的空間。
(3)整合性原則
課程整合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其目標就是要打破原來學科課程一統天下的局面。這種理念已經在中考和高考模式中有直接地體現。江蘇省現行的高考模式主要是“3+選二”的模式,在高二又增設了學業水平測試俗稱“小高考”,化學作為六門選考科目之一,如何適應時代的發展和學生的需要,成為每個化學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校本課程的開設就為我們提供了嘗試的機會。在這方面,我們也進行了一些初步實踐。由于近幾年高考、小高考的化學試題中應用型、生活化試題比例增加,為了不讓學生見到這類題時手足無措,我們便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問題,關注科技前沿,關注人類的生存環境,關注生活中的化學問題。在復習過程中,我們根據化學學科的不同領域,組織編寫輔導材料,設計不同層次、不同特點的典型習題,供學生在課內外使用。目前,我們編寫的適應學業水平測試的輔導材料——《課堂導學》(學業水平測試)已正式出版。這種看似考試輔導材料的校本課程,已經超出了某一學科的局限性而涵蓋了幾門學科,實際上就是一種整合的校本課程。這種校本課程的編寫有極強的靈活性、綜合性,也具有鮮明的學校特色。
關于校本課程的組織建構有三種基本觀點:一是以學科知識為中心,二是以社會生活經驗為中心,三是以活動為中心。在校本課程的設計中,根據目標、內容的不同,上述三種組織原則都可以碰到,但應在靈活處理的基礎上盡量做到把知識、經驗、活動三者結合起來。依據以上觀點,我們在利用校本課程時主要采用了以下幾種模式。
(1)課堂講授式
我們在高一、高二開設了“化學魔術揭秘”、“趣味化學”、“化學元素與人體健康”、“廚房中的化學”等校本選修課,每周安排一節課,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跑班上課,在課堂上,教師通過講授的形式讓學生了解化學學科的特點、資源利用以及趣味化學實驗設計的基本原則,并輔助以典型的實驗案例,讓學生對身邊的化學現象及其原理有了初步的認識,激發他們學習化學的積極性,為他們投身于化學研究提供了動力。
(2)課題研究式
結合研究性學習,我們給學生設計了許多小課題,如“太湖水污染的成因與防治”、“自制啟普發生器”、“銅與濃(或稀)硝酸實驗的微型化設計”、“香煙中有害成分的檢測”、“醫療器材在化學實驗中的應用”等。這些課題的研究需要學生查閱資料、寫開題報告、調查并實驗、寫結題報告,一系列過程都要求學生在課外時間自主完成,教師僅僅起指導和監控作用,充分體現了教與學的開放性和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原則。
(3)專題講座式
高一學生大部分對學習化學充滿興趣,但隨著學科內容的復雜程度提高,一部分學生在學習化學時漸感吃力,與初三相比,化學成績逐漸下降,挫傷了學習化學的積極性。究其原因,高中化學與初中化學相比,有一個較大的知識和能力跨度,因此,掌握學習方法是能否學好化學的關鍵。在此情況下,我們適時地在高一學生中進行了有關學法指導的專題講座,由本校化學教師輪流講座,全員參與,凝聚集體智慧。地點選在化學實驗室或多媒體教室,時間一般是一個月一次,有時在下午自習課,有時在周末。同時,每學期舉辦一次大型學術報告會,請本校骨干教師或校外有關專家就科技前沿、環保、化學與生活生產等方面進行學術講座。專題講座和學術報告豐富了學生的知識視野,重建了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互動關系,有利于指導和激勵學生形成積極的、豐富的人生態度和情感體驗。
我校校本課程開發使學生更好的了解化學,學會了交際,學會了思考,學會了做人,個性品質和綜合實踐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校本課程實踐,給我們留下許多有益的經驗和啟示。
由于學生生理機能基礎,社會家庭環境,生活閱歷不同,使學生的感情、興趣愛好等方面存在著差異。正是這些不同的個性組成了 “全體”。所以在校本課程實施中,我們要注意研究學生的愛好和興趣差異,根據學生的不同興趣需求情況,制定課程規劃,這樣的校本課程才具有生命力。社區、學校、學生的課程需求是校本課程開發的基礎。
校本課程實施能否深入,取得突破,根本上取決于教師對校本課程的認識是否深刻。如果教師認識有片面,往往會把它當作興趣活動,容易造成課程目標的偏離。教師要正確把握校本課程開發、實施和評估的完整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反思、改進,開發的課程才能完善。教師對校本課程的正確認識和全面把握是課程有效實施的關鍵。
校本課程的開發離不開各方面的支持,需要學校、家庭、社區的協作。
學校教育和課堂教學應該關注在生長和成長中的人的整個生命。課程改革是實施這一教育目標的關鍵。校本課程作為國家課程的補充和結構調整,對于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進行具有中國特色的、適應時代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建設,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基礎教育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如何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具體情況,開發出具有地域特色、符合學校狀況以及學科特點的校本課程,是需要深入進行探索和研究的課題。
[1]何少華,畢華林.化學課程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3
[2]朱慕菊.走進新課程 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6
[3]王祖浩.化學教育心理學 [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7.1
[4]胡獻忠.我國校本課程開發的可能性與現實性[D].南京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2.6
[5]李靜波.開發實施校本課程 促進課程改革不斷深入[J].遼寧教育,2004,(Z2)
[6]俞曉東.校本課程開發:案例與反思[J].教育探索,2005,(04)
1008-0546(2012)03-0046-03
G632.41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2.03.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