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毅 蔣麗華 羅 群
為了規范中高職教育,教育部頒布了《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和《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目錄(試行)》[1,2],同時,教育部將中高職教育管理權限下放到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求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發揮學校辦學自主權,根據社會需要自主設置專業,既使中高職在專業設置方面有章可循,又充分發揮了地方政府和學校辦學的自主權,為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但是,在中高職銜接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突出表現在中高職教育的專業、課程體系與教材、教學與考試評價等方面[3,4,5,6,7],中職畢業升入高職學習時,沒有一套科學的專業對接關系,造成課程體系、課程內容不對接,從而使中職升入高職學習時內容重復,大大浪費了學生和教育資源,不利于學生的快速成長。中高職銜接的關鍵是課程銜接,課程是依據專業而定的,追溯其根源中高職銜接首先應該是專業銜接。因此,建立中高職銜接專業結構模型是解決中高職銜接的重要任務。
職業教育的核心、基礎是職業,所以,研究中高職銜接專業結構模型必須以職業為基礎,運用職業分析方法對職業進行分析,了解職業的種類和層次,從職業的具體崗位出發,分析崗位對人才規格的需要;堅持以能力為核心,建立起職業教育體系中不同層次的專業結構和專業類型。根據現代職業對人才規格和層次的需要,建立“三角形”專業結構模型才能充分發揮職業教育的特點,保證中高職銜接順利進行,為落實課程體系銜接確定方向和目標,該模型凸顯了中高職分層次人才培養的定位要求,中職學生向高職升學時具有更多的選擇,大大降低了中高職課程銜接設計難度,增強了中高職在接口上的相容性。
中職與高職的專業設置研究大多是對專業設置的原則進行研究,要求職業教育專業設置時必須遵從區域性與開放性統一、適應性與前瞻性統一、穩定性與靈活性統一、必要性與可行性統一等原則[8],未能給出建立我國中高職銜接的專業結構模式和方法。目前,必須建立適宜中高職銜接的專業結構體系,為構建整個國家職業教育體系奠定基礎。專業結構模型是指導專業建設的理論基礎和方針,是開展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建設、教材開發、專業評價工作的綱領。根據國內外職業教育專業建設的研究發現,“職業”與“層次”是職業教育體系的基本特征,在我國專業標準制定過程中,主要依據職業、崗位、技術進行綜合分析[9],得出適應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專業目錄,中高職專業目錄之間未能科學銜接,造成中高職課程銜接也存在較大差距。
根據國家對中高職的定位分析,中高職銜接的專業模型為三角形專業結構。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管理、服務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10],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11]。高等職業教育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運用科技知識為社會服務,中等職業教育是培養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利用人類的先進工具為社會創造財富,中高職教育屬于同一種教育類型(職業教育),中高職僅僅是教育層次區別。所以,從培養學生素質和能力結構出發,中職升入高職學習,學生不僅僅是層次的提高,還有知識面的拓展,高職的專業設置是中職專業設置的縱向延伸和橫向拓寬[12]。中職學生的學習基礎和未來從事的崗位技術工作單一,中職學生在知識、能力方面相對高職學生簡單一些,而高職學生定位在高技能型人才,必須具有全面的知識和較高的技能,需要的知識面更廣、能力更強,所以中高職銜接的專業知識能力結構模型應為倒三角形專業結構(如圖1)。運用職業分析方法,中職的專業劃分應該瞄準職業崗位,隨著現代化工業和知識經濟社會對職業崗位的分工越來越細,與之對應的崗位數量越來越多,中職學生定位為主要從事基層技能型工作,其工作內容與崗位一一對接,所以,中高職銜接的專業數量模型應該為正三角形專業結構(如圖2)。

圖1 中高職銜接專業知識能力結構模型

圖2 中高職銜接專業數量模型
從知識能力結構模型上看,倒三角形模型符合中高職層次教育特點,符合現代社會對不同層次專業人才需求規律,越在更高層次的專業人員,需要更廣泛的知識背景,需要多學科、多技能交叉的復合型人才。中職專業劃分更細、知識面更窄,專業學習難度較低,有利于留出更多時間培養中職學生在高中階段應該完成的人文基礎素質教育,為人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從專業數量模型上看,高職專業數量較中職的專業數量少,屬于高層專業涵蓋低層次類型,中職相近的細類專業可向高職的大類專業銜接,提高了中高職專業銜接的適應度,降低了專業種類設計的復雜性。三角形專業結構模型也符合普通高等教育專業結構模式,越在更高的層次授予學位的學科級別越高,這也順應了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互通的要求,保證高職畢業生可以向普通高等教育發展,構建互通、銜接的教育體系立交橋。
建立專業結構模型,只是宏觀上解決了中高職專業設置的思路和理論基礎問題,如何設置中高職銜接的專業體系需要采取科學的方法付諸實踐。對國內外職業教育體系構建過程中專業設置的比較研究,運用職業分析方法,以職業崗位(群)為基礎,以能力本位為核心,提出以下解決方法。
縱觀世界各國對職業教育的專業管理都是采用集中與分權相結合的管理模式,由中央政府統管專業目錄,甚至專業中的課程內容都高度集中管理,如澳大利亞、德國、美國等[13,14,15]。我國由教育部對職業教育專業進行了統一、規范、科學管理,制定了中高職專業目錄,而且采用了靈活的分級管理體制。省級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有權根據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的需要靈活設置目錄外專業。但是,目前我國中高職專業建設與管理還存在一些尚需完善的地方,如審核機制問題、專業簡介滯后、專業類別等[16]。為此,需要建立中央、省、學校三級專門的專業設置與管理機構,建立以教育為基礎,行業為指導,教育、勞動、行業三結合的專業審核常設機構,建立中央、省(市)、學校三級分權、分工負責專業設置與管理工作責任制,制定相關機構的職責[17]。教育部牽頭組織行業、勞動部門成立專業指導委員會,負責全國專業劃分與專業規范建設,制定專業設置管理方面的方針和政策,進行宏觀指導。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牽頭組織本地區的行業、企業、學校組建行業指導委員會,按照國家頒布的指導目錄和專業劃分原則,根據本轄區經濟結構、教育結構以及專業結構和布局,負責審核學校新專業設置,根據國家專業目錄補充、完善適合本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專業規范。學校聯合企業組織成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負責專業建設、課程建設的具體實施或根據市場需要開發新的專業。
職業教育的專業劃分有三種方法:職業分析法、課程分析法和培訓分析法[18,19]。在專業設置中要注意區域性與開放性統一、適應性與前瞻性統一、穩定性與靈活性統一、必要性與可行性統一[8]。發達國家職業學校的專業劃分大多依據職業分類,一般一個專業要覆蓋若干個職業崗位,世界上許多國家的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都是依據本國的職業分類,采用職業分析方法來制定專業目錄或專業標準,組織專家或專業顧問委員會開發相應的能力標準,學校在此基礎上提出專業設置方案經批準實施,如美國、加拿大、德國等[15]。
三角形專業結構模型中,專業劃分要根據職業、行業、產業的具體情況采用不同的劃分方法,以職業崗位(群)為基礎,以能力本位為核心,中職的專業更加針對職業,按照職業崗位設置專業,專業劃分更細、知識面更窄,而高職的專業劃分較粗,知識面更寬,針對的是崗位群。
根據教育部高教司編制的 《中國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專業概覽》(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5年,以下簡稱概覽)對專業設置的基本內容進行了詳細描述,其主要內容有:專業名稱、專業代碼、專業培養目標、專業核心能力、專業課程與主要實踐環節、可設置的專業方向、就業面以及其他說明。這些內容都是經過教育部組織的教育專家、行業企業專家反復論證編寫的,具有很高的專業學術水準,是指導我國專業設置的“憲法”和綱領性文件,也是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專業建設的重要依據。
由于各專業大類在制定《概覽》時,部分內容沒有完全統一,部分專業說明對該專業可以考取的職業資格證書進行了說明,如財務會計;但有的專業標準就沒有進行說明,缺乏了對該項目內容的指導意義。另外,對不同專業的學制問題《概覽》沒有進行說明,統一要求按照現行三年制學制進行學習。但是,由于專業難度不同,對不同專業,特別是高職層次或更高層次的專業學習時限可以有所不同,不能按照統一三年的學習時限實施,在普通高等教育中,部分專業的學習年限也不都統一為四年制,可以根據專業學習難度有所區分,保證學習質量,這需要行業專家和教育專家經過充分論證。
中高職教育的銜接,其關鍵是解決好課程的銜接,但是,課程是由專業確定的,所以,在中高職銜接中,首先是專業的銜接。構建三角形專業結構模型,為專業劃分、能力標準的制定以及核心課程建立了明確的指導思想,從而率先在專業上實施中高職銜接。建立三角形專業結構模型實施中高職銜接工作是結合我國目前專業建設取得的成功經驗以及借鑒國外職教經驗的探索和嘗試,更是借鑒其它學科研究思路和方法的一種借鑒與創新,模型的實證性研究需要更高層面的、更廣大的教育管理工作者以及從事具體教育工作的專業人員進行。本文旨在以創新思維模式,為研究中高職銜接的工作者提供借鑒和幫助。
[1]教育部.關于印發《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2010年修訂)》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169/201005/xxgk_87384.html.
[2]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目錄(試行)》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77/201010/xxgk_110109.html.
[3]王壽斌.中高職銜接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J].福建教育(職成版),2012(02):12-14.
[4]黃鑫,金盛.關于國內中高職銜接研究之述評[J].職教論壇,2011(08):38-41.
[5]陳蔚,干薇.中職教育與高等教育有效銜接的理論初探[J].職教論壇,2005(24):26-28.
[6]劉育鋒.論我國中高職銜接的模式[J].職業技術教育,2002(10):5-7.
[7]教育部.關于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教職成〔2011〕9 號[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07_zcwj/201109/124851.html.
[8]顏莉芝,朱雙華.淺談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的基本思路[J].職教論壇,2008(02):40-42.
[9]高林.論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J].高等技術教育研究,2004(01):40-45.
[10]教育部.關于印發《中等職業學校管理規程》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169/201009/xxgk_108632.html.
[11]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464/201001/xxgk_79649.html.
[12]郭翠蘭.中高職銜接基本問題與協調發展若干對策[J].職教論壇,2007(05):52-53.
[13]李代紅,唐斌.澳大利亞技術與繼續教育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啟示[J].中國成人教育,2012(04):102-103.
[14]張曉青.德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研究[J].河南中醫學院學報,2006(03):66-68.
[15]李永久.高等職業教育專業的設置與管理研究[J].遼寧高職學報,2003(05):52-54.
[16]鮑潔.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狀況研究[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11:69-70.
[17]王丹,丁國聲.中美高等職業教育的差異及其對我國的啟示:以美國舊金山城市學院為例[J].職教論壇,2011(03):94-96.
[18]姜大源.職業學校專業設置的理論、策略與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9]黃春麟.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的理論與實踐[M].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