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莉
(黑龍江農墾職業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我院生物制藥技術專業教學團隊與地區醫藥行業協會、行業企業內有一定影響力的技術和管理專家組成調研團隊,在深入生產一線、走訪畢業生等多種形式調研的基礎上,依照當前生物制藥產業目標和現代制藥技術內涵的變化、學生就業市場的變化、高職生學習和思維特點,按照“產、學、研一體化”的原則,總結出“旺工淡學、崗位輪替”的人才培養模式。
以行業為依托,職業崗位需求為指導,生物制藥職業能力培養為宗旨,構建由藥物發酵技術、藥物制劑生產、分析檢驗技術為主線的課程體系,即“一平臺、二方向、三模塊”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學校、企業相結合,共同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
高職生物制藥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主要由以下幾部分組成。
3.1.1 人才培養目標 在保證學生可持續、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從完成職業崗位(群)任務所需職業綜合素質出發,培養德、智、技、體全面發展,適應現代化生物藥物生產一線崗位需要,掌握生物藥物的生產、質量控制、設備維護等所必需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技能,具有良好的職業素質和文化修養,面向醫藥行業,從事生物藥物生產、質量檢測、經營管理等崗位工作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
3.1.2 人才培養模式 根據黑龍江省醫藥企業生產“夏淡冬旺”特點,結合行業企業崗位需求,采取柔性化教學安排與管理,校企共同育人,實施“崗位體驗—輪崗實訓—頂崗實習”不間斷的企業實踐,確立“旺工淡學、崗位輪替”人才培養模式,實現專業技能、綜合素質雙線培養,學校與企業相結合、課內教學與課外訓練相結合、實習與仿真模擬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3.1.3 職業能力分析(見表1)
3.1.4 課程體系構建 針對醫藥行業對人才在醫學基礎、藥物學基礎、微生物學基礎和化學基礎等方面的共同要求,構建“一平臺”課程,按崗位需求分成生物藥物生產和藥品營銷“二方向”,按職業能力培養要求分成生物藥物生產、藥品質量控制和藥品營銷“三模塊”,按照“適用、實用、夠用”的原則,遵循行業規律、高職教育規律、學生自身成長規律,確定培養崗位能力所需的核心課程,在此基礎上構建“一平臺、二方向、三模塊”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由此確定藥物制劑技術、藥品質量檢測技術、微生物發酵技術、制藥設備運行與維護、生化分離技術和實用藥物學基礎6門核心課程。
3.1.5 新的人才培養方案特點 在生物制藥技術專業建設團隊的組織下,實施“旺工淡學、崗位輪替”人才培養模式。按照“五共”和“四結合”的總體要求設計、實施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現行的一學期同時開設多門課、課程結束再實習的教學組織形式,實施多學期、分階段、按模塊的教學組織形式,將生物制藥技術人才的職業化培養落到實處。具體如下。
第一學年:分成3個學期,采用“認知實習+理論學習、崗位體驗、理論學習+職業規劃”三段式開展教學,即第一學期(認知實習+理論學習),在進行專業基礎理論學習前進入校內外實訓實習基地進行為期1周的認知實習,使學生接受企業文化的熏陶。第二學期(寒假前后各3周)進行基于專業基本技能的崗位體驗,使學生初步了解醫藥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全過程。第三學期(理論學習+職業生涯規劃),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貫穿于專業理論學習中,并指導學生利用暑期開展社會調研,完成個人的職業發展規劃。
第二學年:分成3個學期,采用“理論學習—生產實習—理論學習”三段式開展教學,即第四學期集中進行專項能力課程的學習;第五學期到醫藥企業進行2~4個月的輪崗實訓,初步培養職業意識,明確努力方向;第六學期按專業方向進行崗位能力強化學習。
第三學年:采用“理論學習—頂崗實習”兩段式開展教學,即第七學期進行生物制藥技術專業綜合技能課程的學習和訓練;第八學期以企業員工身份到校外實習基地進行頂崗實習。
較好的實訓條件是保證新模式教學任務完成的基礎。按就業崗位環境來構建,集講授、信息收集、討論、施行于一體的校內實訓室。在充實、改善生物制藥綜合實訓基地的同時,與哈藥集團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哈爾濱三聯藥業有限公司等企業簽訂校企合作協議。同時,讓學生利用節假日和課余時間參與社會服務項目、實際的生產任務,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
新模式教學對師資隊伍質量和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內專職教師要迅速適應課程改革的變化,不斷提高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沒有兼職教師的參與,生產場景中的綜合訓練和比較分散的頂崗實習是不可能順利完成的。因此,數量充足、質量優良、專兼結構合理的“雙師型”教學團隊是實施“旺工淡學、崗位輪替”教學的首要條件。
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教材建設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在生物制藥技術專業建設中,我院根據黑龍江省區域經濟發展要求和生物制藥技術崗位群的崗位要求,參照國家職業資格標準,對學科課程體系進行了大膽改革,圍繞職業崗位,整合優化相關課程,將臨床概論、藥學綜合知識與技能課程有關內容整合成藥學服務技術,微生物、發酵技術課程整合為微生物發酵技術,藥物化學、藥理學整合為實用藥物學基礎。
學院生物制藥技術專業“旺工淡學、崗位輪替”人才培養模式的順利運行,需要相應的機制保障。為此,我院制藥工程分院制定了相關規章制度、管理辦法、工作條例等,如校企合作理事會工作條例,校企橫向課題管理辦法,兼職教師、客座教授選聘辦法,學生頂崗實習教學管理暫行規定,畢業生跟蹤調查和回訪制度等。

表1 生物制藥技術專業知識、能力和素質關系
在整個教學改革過程中,提高職業教育理念是前提。教師通過在國內外進修學習、考察研討、到藥品生產企業調研、畢業生追蹤回訪調查等,逐步樹立了高職素質教育和就業教育理念,為自覺實踐人才培養模式奠定了思想基礎。
“旺工淡學、崗位輪替”牽涉到學校、學生、企業3方的利益。只有實現“多贏”,才可能持續發展。為此,在省重點專業建設的背景下,生物制藥技術專業在共建實訓基地,青年教師實踐鍛煉,開發課程內容和編寫“工學結合”教材,教師培訓,設備共享,申請橫向課程,優先錄用優秀畢業生等方面取得了極大發展。
[1]林東.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25):54-55.
[2]黃麗萍,張寶成,劉麗敏.中藥制藥技術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醫教育,2010,29(3):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