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偉

2012年3月31日,上海展覽中心招聘會現場,央企、大型國企所在的中央大廳吸引了大部分求職者。
曾幾何時,“進外企”是年輕人的目標;如今國企崗位變成了眾人眼中的“香餑餑”。人們權衡一份工作好壞的標準,正在悄然生變。
國有企業在招聘人員時有其明顯特色,其中最重要的還是其自上而下的人事制度,使其在招聘面試中過于中規中矩,因此許多國企面試時對應聘者并不特別苛刻,但后者自由發揮的余地也不大。
2011年剛剛進入某大型國企的小蔣向筆者介紹,她所在的國企在招聘人才特別是高校應屆畢業生時,主要還是注重學生的在校成績與表現,如有良好的計算機技能,英語至少過四級,計算機要過二級。“特別是曾經擔任過學生干部、黨員以及曾在校獲得獎學金的學生往往更受關注。面試過程中國有企業一般都會重點考察學生的政治素質與思想品德,了解應聘者是否能夠踏踏實實在國有企業做一番事業。”小蔣說。
外界看來,進國企門檻很高。但是進去的人往往很快發現收入的巨大落差以及用工制度的千差萬別。看似風光的“國企員工”標簽背后,其實也演繹著人生境遇的不同。
8年前,中專畢業的小王進城打工,先是在酒店當保安,后來覺得保安收入低,就托人找到了一家電力公司施工隊的活,當上了架線工。盡管電力公司是個“大單位”,可小陳覺得和自己無關。
小王的工作是架線,大部分時間在北京遠郊縣工作,平時難得進城。而且,和他簽訂勞動合同的不是電力公司,而是另一家勞務派遣公司。
小王說,每年中秋、春節,公司都會發一些食品,主要是酒、水果。除此之外,也說不出什么了。每月的工資是固定的,公司會按時打到工資卡里。
公司的工作條件不錯,每年發兩套工作服,從去年開始還給施工隊辦了個食堂,每頓飯兩元錢三個菜,可以隨便吃。不過,由于小王多數時間在野外作業,享受不到這個福利。
表面上小王在電力公司工作,可是待遇和正式員工根本沒法比。單看福利,最大的差距不在于發幾盒月餅,而是工資之外還有沒有其他補貼。比如交通補貼、差旅補貼、野外作業補貼……正式職工這些名目繁多的補貼加起來甚至超過了工資收入。
每逢年節,正式職工都能領到一筆可觀的過節費,平時還有各種獎金。比如,安全生產達到了多少天、公司得到了什么榮譽稱號,都可以作為發獎金的借口。“現在公司30歲出頭的正式青年職工,都在城里買了四五十萬元的新房子,單靠工資收入,肯定買不起。”小王說。
剛進施工隊時,小王每月收入2000元,現在還是這么多。但讓小王欣慰的是,公司給每名工人都上了養老、醫療、失業、生育、工傷等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