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行當中的丑角,又名三花臉、小花面。俗話說:無丑不成戲。古今梨園大戲無一不包括丑,只不過扮演的角色大小、分量輕重罷了。各個不同的丑角人物以插科打諢、幽默、詼諧、靈活而受到了廣大戲迷的喜歡。憑著幽默的語言,優美的身段,詼諧的表演,高超的技巧,無不讓觀眾賞心悅目,為之歡笑。丑,沒有小生俊俏,沒有老生瀟灑,沒有武生英武,也沒有花臉粗獷,但他有自己獨特的滑稽美。所以,丑角在舞臺上是貌丑人不丑,備受觀眾歡迎。
戲曲藝術的美學特征之一,就是具有高度的形式美,演員必須深刻地認識它,并駕馭它,才能更好地塑造人物,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生、旦、凈、丑幾大行當組成的戲曲表演藝術,可以說,只要有戲就有丑角,也許丑角在一出大戲中并不是一號人物,但是有了丑角的戲就顯得格外引人入勝。丑行以它的表演魅力,如一朵獨特而美麗的春花,開放在戲曲表演之園。丑角藝術是笑的藝術,丑角扮演的都是逗人發笑的滑稽人物,其中以小人物居多。我國戲曲中的丑角大都扮相丑陋,鼻梁上涂著一塊白粉,表演夸張可笑,再加之歷來漢字的“丑”、“醜”兩字常不分家,不少人以為“丑角”就是“醜角”,根本談不上美。中國認為美丑對立只是相對的,丑既非從屬,也非陪襯。
我是一名戲曲丑行演員,多年的藝術實踐,使我更加珍惜丑角前輩們留給我們表演藝術的寶貴財富,使我更加懂得要演好丑角,當好綠葉,需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汗水和心血。藝術創作的最終目的是要給人以美的享受,讓人們在欣賞的過程中滿足對美的需要。丑角,特別就特別在一個“丑”字上,但是如果真的把丑角理解成為“丑”的,那就錯了。
評劇《小上墳》講述的是秀才劉祿景晉京趕考,一去三年未能回家。三年后,父母去世,他回轉家鄉,在父母的墳前遇到了自己的妻子肖素貞。由于分離三載,夫妻已經互不相認,但經過一番詢問,最終夫妻團圓。劇中劉祿景是一個正直、善良的中年男子,但是因為他是一個丑角,所以性格中又多了幾分幽默、詼諧的成分。在人物剛剛上場的時候,他用扇子功充分展示了這一性格特點。扇子在手指之間旋轉,既是一種技巧的、美的展示,同時更是人物個性的延伸。他晉京趕考,心中牽掛著一家老小,特別是新婚的妻子。但是為了求取功名,他只有暫時放下兒女情長。但是三年之后,當他返回家鄉聽妻子說自己的父母已辭世,妻舅逼迫自己的妻子另嫁他人時,他采用吹髯口的方式來充分表現他的義憤填膺,既貼切又生動。但是就像前輩們說的那樣,如果只是為了動作而動作,就失去了技巧的真正意義,必須讓所有的技巧服務于人物性格的塑造。而當劉祿景知道妻子對自己的忠貞時,他又轉怒為喜。這個時候我又采取搖紗帽翅兒和舞水袖的方式來展示人物內心的竊喜和對自己妻子的愛。
在唱腔方面,同樣也是遵循著一切為劇情服務、為塑造人物服務的原則來演唱的。比如當劉祿景得知妻舅逼迫自己的妻子另嫁他人時,在唱腔設計上,除了規范演唱之外,還根據丑角特有的詼諧特點,加上了適當的夸張,這樣更加增進了人物刻畫的力度。
在所有的表演過程中,戲曲演員要始終如一地遵循著“丑角要丑中見美、丑中見俊”的創造的原則來完成人物的刻畫。因為藝術創作最終要給觀眾展示出它獨特的美。
以上只是我自己對于丑角創作的一些淺顯的認識,多年的藝術實踐,讓我明白沒有過硬的基本功,沒有高超的演技和高難度的技巧,是不能完成對人物的塑造和演出任務的。如果再不認真學習,刻苦練功,我們丑角前輩留下的寶貴遺產就要失傳。所以,我一定繼續學習,雖然個人的力量極其有限,但是我還是愿意盡自己的綿薄之力,繼承并發揚前輩的優秀表演技能,讓丑角在戲曲舞臺上,綻放出更絢麗的光彩。戲曲丑角藝術,是從中國文化的傳統基因中抽繹出來的,因此,在這些特征中包容著深邃的中國文化精神。這些特征雖然有的在現代戲曲舞臺上表現得并不明顯甚至已經喪失,但這些美學特征在古代戲曲丑角及丑行先祖俳優、蒼鶻、副末身上卻體現得相當突出,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這既是審美的要求,也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變革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