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藝術是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形式,素有“藝術之母”之稱。舞蹈藝術是以人的動作、表情與構圖三大要素為工具,表達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藝術形式。
從美學高度研究探討舞蹈藝術的審美特征,會有助于提升舞蹈藝術的美學品格。美學被黑格爾稱作“藝術哲學”,即從哲學高度來研究藝術。而哲學與藝術又分別標志著人類理性認識與感性認識的兩大高度。
本文結合筆者個人多年來舞蹈藝術的具體實踐與理性思考研究,對舞蹈藝術的審美特征進行全方位、系列化、深層次的分析與論述。力求對于舞蹈藝術的創(chuàng)作、表演、欣賞,提供理性思辨與藝術實踐的雙重參照系。
具體而言,筆者歸納出舞蹈藝術四大主要審美特征,下面分別進行論述。
情感美是舞蹈藝術的第一大審美特征。
舞蹈藝術以情感為生命與靈魂,我國漢代的《毛詩序》對此有精辟的見地:“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1]這就把人類表達情感的方式分為四個主要方式:語言→嗟嘆(嘆息、感嘆)→歌唱→舞蹈,而且這四個方式是層層遞進、不斷深化與不斷升級的。由此可見,舞蹈是人類表達情感的終極方式與最高手段。說來十分有趣:舞蹈并無語言及其他任何聲音,只以形體動作、心理動作的人體動作,就在表達情感上面,起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奇異特殊的效果,這是值得深思與研究的一個十分奧妙的課題。
情感作為一切藝術的共同審美特征,早已被人們所認知,俄羅斯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指出:“人們用語言互相傳達思想,而人們用藝術互相傳達感情。藝術活動是以下面這一事實為基礎的:一個用聽覺或視覺接受別人所表達的感情的人,能夠體驗到那個表達自己感情的人所體驗過的同樣的感情。”[2]而舞蹈作為藝術中的重要一種,情感自然是其題中應有之義。
事實上的確如此,舞蹈美千真萬確是舞蹈藝術的重要審美特征之一。整個舞蹈藝術的審美創(chuàng)造過程,包括三大要素:舞蹈的創(chuàng)編(一度創(chuàng)作)→舞蹈表演(二度創(chuàng)作)→舞蹈欣賞(三度創(chuàng)作),在這一審美過程中,始終以情感為貫穿紅線和出發(fā)點與歸宿,即舞蹈表演者通過對舞蹈作品中情感的體驗,把創(chuàng)編者的情感轉化為自己的情感,再通過“以情帶舞,舞情并茂”的表演,把這種情感傳達給欣賞者,引起欣賞者的情感共鳴,最終收到“以情動情”的審美效果。許多舞蹈藝術精品充分而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例如舞蹈《紅綢舞》,表達了中國人民翻身得解放、當家做主人的歡欣鼓舞之情;舞蹈《戰(zhàn)金山》,表達了梁紅玉的愛國主義之情;舞劇《紅樓夢》(根據同名小說改編),表達了林黛玉與賈寶玉的真摯、復雜、曲折、悲劇的愛情……如此等等,不勝枚舉。
舞蹈藝術的情感美的審美特征,要求所有舞蹈藝術的審美主體,必須具有真摯、深厚的情感,不僅自身情感豐富、熱烈,是一個性情中人,而且具有過硬的情感體驗能力與情感表達能力。具體說,舞蹈創(chuàng)編人員,要滿懷激情地選擇富有情感含量的題材,創(chuàng)作出含情量極高的舞蹈作品,就像“世界現代舞之母”——美國著名女舞蹈家鄧肯那樣,以真摯為核心,“親和自然,表現自然”,表達人間的真情;舞蹈表演人員,也要以情感為智力支撐與動力之源,做到形體(外部)動作與心理(內部)動作的有機統一,做到以神馭形、形神兼?zhèn)洌孕撵`駕馭形體,心神合一,通過各種舞蹈動作與技巧,表達人的內心情感,并以此引起欣賞者心動;作為舞蹈藝術的欣賞者,也要帶著自己的情感投入到欣賞過程之中,并主動、積極、創(chuàng)造性地接受表演者所傳達的情感,成為舞蹈藝術情感的“知音”。從西方接受美學的理論考量,沒有欣賞者的情感體驗與情感共鳴,就不算真正意義上的舞蹈藝術,充其量不過是一次“彩排”。任何藝術作品,都必須憑借欣賞主體(受眾)的藝術欣賞才得以最后完成審美全程。所以欣賞者也是美的創(chuàng)造者,作品中的許多“召喚結構”與“意義空白”,均有待于欣賞者予以創(chuàng)造性的補充、豐富。
由此可見,情感美的審美特征對于舞蹈藝術而言,是何等重要。
形象美是舞蹈藝術的第二大審美特征。
舞蹈藝術以舞蹈形象為中心和依托,無論是人物形象,還是擬人化的動物形象、植物形象、器物形象、景物形象,無不是舞蹈藝術中的中心與依托。換言之,沒有舞蹈形象,便沒有真正的舞蹈藝術。
舞蹈藝術的以情動人的審美效果,也常常是以作品中的舞蹈形象作為載體的,即并不是直接以舞蹈者的情感,而是以舞蹈形象的情感去感動受眾的,舞蹈者把創(chuàng)編者的情感轉化為自己的情感,也是通過“化入”形象中才完成與體現的。
舞蹈藝術是以人體的肢體動作、表情、構圖三元素來表達人的思想感情的藝術形式,而這三大元素,又是構成舞蹈形象塑造的重要藝術手段。如果說舞蹈表演藝術也是一項全方位、系列化、深層次、高水準的復雜的藝術創(chuàng)造工程的話,那么其主體工程就是舞蹈形象的塑造。
從本質上,整個舞蹈藝術的審美創(chuàng)造過程,都以舞蹈形象塑造為依托與手段:舞蹈創(chuàng)編者要通過舞蹈形象的塑造,借助舞蹈形象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舞蹈表演者也要通過舞蹈形象塑造表達自己所體驗到的情感;舞蹈欣賞者更是通過舞蹈形象來引起自己的聯想、想像、激起情感的共鳴。
因此,舞蹈形象的塑造,就是舞蹈藝術的“主體工程”、“硬件工程”,而舞蹈的情感表達,則是舞蹈藝術的“虛體工程”、“軟件工程”。
同所有的藝術創(chuàng)造一樣,舞蹈形象的塑造,也以典型形象塑造為目標。我國著名美學家蔡儀先生認為:“所謂正確的形象,它是反映現實現象的同時也是反映現實本質的,就是典型性的形象;能夠正確地反映現象以充分地顯示本質的形象,就是藝術的典型。因此正確地反映現象本質的藝術,它的特性就不是一般的形象性,而是典型性。”[3]
從某種意義上,舞蹈藝術的成敗優(yōu)劣,關鍵點在于舞蹈形象塑造得成敗優(yōu)劣。在這方面,有許多成功的范例。例如“中國現代舞之父”吳曉邦創(chuàng)編與表演的舞蹈《大刀進行曲》,就主要以奔赴抗日戰(zhàn)場、英勇殺敵、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抗日戰(zhàn)士們的舞蹈形象的成功塑造為亮點與支點;又如舞蹈《黃繼光》,也以以身堵槍眼的“中國馬特洛索夫”式的高揚國際主義精神的抗美援朝英雄戰(zhàn)士黃繼光的形象塑造為支撐與依托。
明白了舞蹈藝術形象美的這一重要審美特征,舞蹈藝術的創(chuàng)造主體——創(chuàng)編者、表演者、欣賞者,都要以舞蹈形象為中心與紐帶,形成強大的合力,運用形象思維的藝術手段,傾盡全力塑造出新穎獨特、生動感人的典型化的舞蹈形象,并彰顯出舞蹈藝術的形象美。
意境美是舞蹈藝術的第三大審美特征。
“意境美”是中國傳統美學理論中的一個重要命題,所謂“意境”,即“意”與“境”的完美結合,也就是“情景交融”的一種藝術境界。
“意境說”又與中國傳統的寫意化美學原則相統一,“寫意是中國古代美學的一個重要命題,……主要表現為對時間空間限制的突破,以及動作、布景的虛擬。合在一起,就造成了一個與實際的生活形態(tài)相去甚遠,藝術的韻律隨著心意流蕩的天地——當然,不會是一個逼真的幻境。”[4]“寫意的方法實質上也就是虛擬的手法,但并非一切虛擬都可稱之為寫意。從實事、實境、實物和自然形態(tài)的言動中解脫出來,為了追求一種超越這一切的更高目的和更高境界,一種客觀的實在狀態(tài)所包含不了的情態(tài)意境,這才是寫意。”[5]也就是說,意境是寫意化的主要表現手段和具體體現,它是情與境、理與意、形與神的有機統一。
因此,舞蹈的意境美,也成為舞蹈藝術創(chuàng)造者——創(chuàng)編者、表演者、欣賞者所共同追求的藝術目標,這三方面的審美主體三位一體地精心打造舞蹈藝術的意境美。在這方面,也有許多成功的范例。例如著名舞蹈家楊麗萍創(chuàng)編并表演的女子獨舞《雀之靈》,就精心打造出美麗的孔雀與大自然那空靈、超然的“天人合一”、“物我兩忘”、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成為聞名中外的舞蹈藝術精品;又如舞蹈《小溪·江河·大海》也通過涓涓細流匯成江河、條條江河匯成大海的情景,營造出極富人生哲理意味的情感與思想,也成為意境精美的舞蹈精品。
韻律美是舞蹈藝術的第四大審美特征。
所謂“韻律”,原指詩歌押韻與平仄的規(guī)律或格律,后泛指一切藝術的韻味、意韻與規(guī)律。
舞蹈藝術的韻律美,主要表現在舞蹈動作的規(guī)律性上,又簡稱為“動律”或“律動”,所有的舞蹈語匯,均以動律為主要特征。
而舞蹈的韻律美,又主要以動作規(guī)律中的節(jié)奏特點為依托,因此從本質上講,舞蹈藝術的韻律美,主要就是舞蹈動作的節(jié)奏美。舞蹈節(jié)奏既是外在動作與心理動作的有機統一,又是舞蹈節(jié)奏與音樂(舞曲)節(jié)奏的有機統一。
因此,舞蹈藝術的整個審美過程,從編創(chuàng)到表演再到欣賞,都共同以舞蹈的韻律為紐帶,共同打造出舞蹈藝術的韻律美。
綜上所述,本文以情感美、形象美、意境美、韻律美為舞蹈藝術的四大審美特征,形成“四輪定位”的理論框架。須要指出的是:這四大審美特征是互相結合、互相滲透,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之所以分開來進行研究,只是為了理論論述上的清晰與方便。
[1]轉引自中國成語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P1157.
[2]轉引自西方文論選[M]下冊.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P432.
[3]蔡儀.現實主義藝術論[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P24.
[4][5]余秋雨著.戲劇理論史稿[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P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