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舞蹈創作,是群眾舞蹈藝術的基礎與前提,沒有群眾舞蹈創作,就沒有群眾舞蹈藝術的繁榮與發展。
然而,群眾舞蹈創作作為一項藝術創造工程,也同所有的藝術創造工程一樣,都是一項全方位、系列化、深層次、高水準的復雜系統工程。而研究群眾舞蹈創作的特點與要點,對于群眾舞蹈創作,既可以提供重要的理論思考價值,又可以提供重要的實踐參考作用。為此,筆者根據個人多年來群眾舞蹈創作的藝術實踐與理論思考,對于群眾舞蹈創作的特點與要點,發表幾點不成熟之見,以其引起關注與討論。
具體而言,群眾舞蹈創作的特點與要點,有以下四個層面,本文分別進行論述。
群眾舞蹈,顧名思義,就是群眾性的舞蹈,所以群眾性是群眾舞蹈創作的首要特點與要點。
所謂“群眾性”,指的是深受群眾歡迎與喜愛,為群眾所接受的特點。因此群眾舞蹈創作的群眾性,表現在舞蹈作品的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各個層面:
思想內容的群眾性,又包括題材的群眾性、主題的群眾性、人物形象或擬人化的動物形象、植物形象、器物形象等的群眾性、情節或事件的群眾性、情感的群眾性等等。
藝術形式的群眾性,又包括體裁的群眾性(如秧歌舞、迪斯科舞、交誼舞、街舞等體裁)、結構的群眾性、手法的群眾性、風格的群眾性、韻律的群眾性、語匯的群眾性等等。
群眾舞蹈創作,要在創作思想上以群眾性為出發點與歸宿,并作為一條貫穿紅線,始終以群眾的喜聞樂見為原則,以普及性、通俗性、廣泛性、淺顯性等特點為美學追求的目標。要力戒“曲高和寡”、“空中樓閣”和“孤芳自賞”、“獨步青云”。
群眾舞蹈創作的第二個特點與要點,是民間性。
群眾舞蹈屬于“平民文化”、“草根文化”范疇,民間性是其題中應有之義。因此,群眾舞蹈創作,要善于從我國各民族的民間舞蹈中汲取營養,創造出新的民間舞。
我國各民族都有本民族獨特的民間舞,構成一座豐富的藝術寶庫,是群眾舞蹈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源泉。例如漢族的秧歌舞、龍燈舞、獅子舞、跑旱船舞、跑驢舞,滿族的薩滿舞、莽式舞,蒙古族的筷子舞、盅子舞、馬舞,藏族的鍋莊舞,維吾爾族的賽乃姆舞,朝鮮族的長鼓舞、扇子舞,傣族的孔雀舞等等,都是民間舞蹈的精華。群眾舞蹈創作,應當從這些民間舞蹈中汲取有益的營養,在這方面,有許多成功的范例。例如黑龍江省原鶴崗市王曉明編創的群眾舞蹈《紅手絹》,就吸收了東北二人轉中的民間舞“浪三場”(又稱“三場舞”)中的舞蹈語匯與舞蹈韻律,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
藝術是時代的鏡子,一切藝術都必須與時俱進,反映時代精神,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俄國文藝理論家車爾尼雪夫斯基十分明確透辟地指出:“在人類活動的所有方面,只有那些和社會的要求保持活的聯系的傾向,才能獲得輝煌的發展。凡是在生活的土壤中不生根的東西,就會是萎靡的,蒼白的,不但不能獲得歷史的意義,而且它的本身,由于對社會沒有影響,也將是渺不足道的。”(《車爾尼雪夫斯基論文集》)人們常說:“藝術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钡从谏钍撬囆g的根基。
因此,群眾舞蹈同所有的藝術創作一樣,都必須扎根于現實社會的生活沃土之中,扎根于時代的風云之中,以反映時代精神為己任。在這方面,也有許多成功的范例。例如群眾舞蹈《打工族剪影》,就充分反映了進城打工的農民工們的新的時代風貌與新的時代思想和情感,令人耳目一新。
娛樂性同樣是群眾舞蹈創作的一大特點和要點。
群眾舞蹈創作的主要目的,是供廣大人民群眾自娛自樂、強身健體的,而不是為了以“精品”去“拿獎”的,所以必須以娛樂性為目的,充分體現“寓教于樂”的創作理念,創作出受群眾歡迎與喜愛的名副其實的群眾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