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形式美的體現,首先是畫家征服繪畫材料(包括工具使用)而表現為技巧,其次是畫家對造型規律也即對形式美法則的活的運用,諸如變化與統一,均齊與平衡,條理與反復,對稱與呼應,比例與權衡,節奏與韻律等等。而形、色以及它們的組合或構圖,則是繪畫的形式因素。這些因素的運用,正體現了形式美的法則。而一切形式美的法則,都必須從作者的感情立意出發。
人們看畫的目的,不是首先想著去接受什么道理;也不只去看畫幅上的場面如何;更不單是去尋求故事的情節和畫面人物的服飾道具。人們想要接受上述諸方面的知識教育完全可以從報刊的政論中,戲曲的舞臺上,小說故事的敘述等渠道獲得。繪畫不同于其他文學藝術,它不是靠情節動人,更不是以聲音、動作、形體感人,它是在靜止的平面上運用繪畫的特殊造型手段去塑造可視形象感染讀者,撥動讀者的審美情弦,使讀者享受它的特有的審美趣味,接受美育。繪畫可以在有限的畫面空間隨心所欲地創造意境,表現一定的內容。無論創造何種意境或表現什么樣的內容,都離不開繪畫的表現形式。
形式美是指生活中、自然中各種形式因素的有規律組合。點、線、面、色、印痕、肌理等形式因素的有機組合其形式和內容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形式美體現的內容是間接的、朦朧的。在具體的美的事物中內容和形式是統一的,美的形式不能脫離內容。美的內容只有通過美的形式才能得以表現,人們對美的感受都是間接由形式引起的,在長期的審美活動中人們反復地直接接觸這些美的形式,從而使這些形式具有相對獨立的審美意義,即人們接觸這些形式便能引起美感,而無須考慮這些形式所表現的內容,仿佛美就在形式本身,而忘掉它的來源。
形式美的法則是人們在審美活動中對現實中許多美的形式的概括反映,形式美的法則體現了人類審美經驗的歷史發展。在人類創造美的長期活動中,逐漸發展了人對各種形式因素的敏感,并逐漸掌握了形式因素各自的特點。這些形式因素由于其相聯系的條件發生變化,它的特點、意義也相應地發生變化。確定某種色彩的特性不能脫離一定具體的條件,也就是說形式離不開所要表現的內容。如圓形柔和,方形剛勁,立三角有安全感,倒三角有傾危感,高而窄的形體有險峻感,寬而平的形體有平穩感等。在線條方面以木刻刀所刻的線條為例:方口刀刻的線條具有剛勁、奔放感,圓口刀刻的線條有柔和感,三角刀刻的線條可表現輕快、激蕩和安穩感等等。不同的印痕、肌理同樣會產生不同的感覺和效果。
人類在創造美的活動中不僅熟悉掌握了各種形式因素的特性,而且對種種形式因素之間的聯系加以研究,總結出種種形式美的法則。這些形式美的法則不是凝固不變的,形式美的發展有一個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過程。在各種形式美的法則之間既有區別又有密切聯系。
單純齊一:在單純中見不到明顯的差異和對立的因素。
對稱均衡:出現了差異,但在差異中仍然保持一致。
調和對比:調和與對比反映了矛盾的兩種狀態。調和是在差異中趨向于“同”一致,對比是在差異中傾向于“異”對立。
比例:比例是指一件事物整體與局部之間的關系。例如我們平時所說的“勻稱”,就包含了一定的比例關系。
節奏韻律:指的是運動過程中有秩序的連續。構成節奏的有兩個重要關系:一是時間關系,指運動過程;一是力的關系,指強弱的變化。把運動中的這種強弱變化有規律地組合起來加以反復便形成節奏,在藝術中節奏感更鮮明。
在自然中同樣存在著節奏。郭沫若曾說:“本來宇宙間的事物沒有一樣是沒有節奏的:譬如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四時代序,這便是時令上的節奏;又譬如高而為山陵,低而為溪谷,陵谷相間,嶺脈蜿蜒,這便是地殼上的節奏?!?/p>
在節奏的基礎上賦予一定情感色彩便形成韻律。韻律更能給人以情趣,滿足人的精神享受。
多樣統一:這是形式美法則的高級形式,也叫和諧。從單純齊一、對稱均衡到多樣統一都體現了生活、自然界中對立統一的規律。“多樣”體現了各個事物的個性的千差萬別,“統一”體現了各個事物的共性或整體聯系。
多樣統一的法則的形式是和人類自由創造內容的日益豐富聯系的,我們在創造一幅復雜版畫作品時要求把多種的因素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既不雜亂,又不單調。多樣統一使人感到既豐富,又單純,既活潑,又有秩序。這一基本法則包含了變化以及對稱、均衡、對比、調和、節奏、比例等因素,所以一般都把“多樣統一”作為形式美的基本法則。
研究形式美的法則主要是為了提高美的創造,培養我們對形式變化的敏感,在探索美的形式時,從內容出發選擇最適當的形式以加強美和藝術的表現力,使我們的作品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