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鳳
江西省上饒市弋陽縣弋江鎮二小學 江西上饒 334400
十年課改,我們作為一線教師,在滾爬摸打中歷經酸甜苦辣,我們經歷了彷徨、困惑,享受著、也收獲著。最后悟出:尋求到一種務實、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教為學服務,一切為了學生,才是改革的出發點與歸宿。
就“小學語文”這一塊來講,努力實現“簡簡單單教語文,完完全全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將繼續朝以下幾方面努力發展:
1、在語文課堂中,字詞教學得到進一步加強。
例如,有一位老師上公開課時,讓學生在課上翻查字詞典(讀準“相片”的音,理解“瑞雪”、“肅然起敬”);還有一位老師聯系上下文,利用注釋,借助簡筆畫(理解“井沿”),利用詞素分析法理解“德高望重”;又有一位老師在課上正音(多音字,兒化音)、析形(根據形聲字的特點,歸類識記帶“月、之、氵”的字)、解義(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詞語)、領悟表達方法(擬人、比喻、排比、總分的寫法……)這些都是可取的。
2、讀書得到加強,課堂上重新回蕩起瑯瑯的讀書聲。讀出感情,讀出意境,讀出畫面。無需贅言,語言的魅力縈繞在學生耳際,孩子們體味到語言自然的美。
3、說寫訓練引起了重視。隨文練筆已不少見,仿寫、續寫、擴寫,且有的用得恰當而有新意,如《將相和》,請學生代廉頗寫一份《請罪書》;又如《草船借箭》,請學生為諸葛亮擬寫一份《預案》。
我們的課堂教學既要注意整體把握,又要突出重點,點面結合,取舍適度,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搞大量訓練目標,弄得學生疲憊不堪,終無所獲;但也不能容量太小,一節課只抓一、兩段,密度小,效率低;更不能目標不明確,以至“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我們的語文課堂要用整合的思路,整合的問題將教學設計成幾大板塊,體現教與學的層次性,清清爽爽,一目了然。比如古詩的教學分四步:讀正確,明詩意,悟詩情,得學法。借景抒情的文章:初讀,讀通順-——再讀,讀出境(想畫面)——三讀,讀出情——四談感受。如一位教師的公開課《旅行家樹》設計為兩大板塊,整合推進:第一板塊,感受旅行家樹的可愛,朗讀,積累;第二板塊,感悟旅行家樹的可敬——一是給旅人以幫助,二是有很強的適應性,朗讀,積累。
擯棄不加選擇過多地展示圖文資料,甚至“課件滿堂飛”。課堂教學的核心是學生學得主動,要給學生更大的空間,特別是思維空間,不能讓學生只聽老師講,要讓學生敞開心扉,說真話,表真意,在此基礎上引導、生成。教為學服務,不是學配合教。
課堂上要讓學生充分思考,要有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互動中發展學生的語言,發展思維,增長智慧,只要教師放手給機會,給時間,學生一定會讓老師一次次驚喜,好課就應把“彩”出在學生身上。
【案例】《去年的樹》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的課文,一些老師理解單一,認為這篇課文的內容主要是講“友情”和“守信”,其實課文本身的解讀應該是多元化的,學生的看法不盡相同:如,做人要信守承諾……珍惜友情……要保護環境,愛護樹木……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共同發展……歌頌無私奉獻的精神……為光明正義而犧牲是偉大的……為朋友的光榮獻身而感到驕傲…… 我想:孩子們的獨特感受都是有道理的。
“小鳥唱完了歌,又對著燈火看了一會兒,就飛走了”。此時,小鳥的心情怎樣?“也許有些難過……”“也許有些遺憾……”“也可能是對朋友做出了奉獻的贊賞……”“自己實踐了諾言的輕松……”“或是見到了老朋友的欣慰……”課堂上,學生的理解莫衷一是,教師應該讓學生放飛思維,迸發出思想的火花。
溫家寶總理聽了北京黃城根小學五(2)班陳勝昔老師的《新型玻璃》一課后,談到:“這堂課老師還要告訴學生:一件事物為什么這么表達?用你自己的話怎么表達?有些問題的應用應該講得寬一些,像‘藕斷絲連’這個詞,是一種形象的比喻,可以用在這里(指文中講的夾絲玻璃非常堅硬,受到猛擊,碎片仍然藕斷絲連地粘在一起),也可以用在其他地方”。總理的一席話,不正指明了課改的方向嗎?誠然,悟出作者的表達方式,譴詞造句的方法,實現知識的遷移與運用,也就達到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閱讀教法有基本式,如葉圣陶先生提出的“預習——報告和討論——練習”的模式;“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抓住重點,深入領悟——品讀賞讀,揣摩寫法——積累語言”的模式。
閱讀教學還要因文而異,因需而異的多元化教學模式,如針對景美,境遠,情深的課文,可以采用以情境體驗為核心,以朗讀指導為重點的“導讀、練讀、評讀、賞讀”的教學模式。
對于童話、寓言,可以采用“初讀、知順序——熟讀,記語言——再讀,演一演”的教學模式。
對于值得探究的課文,可以采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教學模式。
對于寫法有特點,且學生學得來,用得上的課文(如說明文),可以采用“了解內容、領悟寫法、嘗試運用”的教學模式。
對于適合習得某些學法的課文,可以采用“方法滲透、方法領悟、方法小結、方法運用”的教學模式。
對于略讀課文,選讀課文,可以采用“一讀讀通課文,二讀粗知大意,三讀交流感受”的教學模式。
對于“綜合性學習”,應體現體驗、合作、探究的精神,抓好“設計方案、分組活動、輔導交流、展示成果、小結收獲”幾個環節。
教師要發揮課堂教學的主導作用,必須要有一雙會說話的、善于觀察的眼睛,一對靈敏、善于傾聽的耳朵,還要有一個靈活、善于機變的大腦。
課堂上的學生程度不一,要使每位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教師就要有精湛的指揮、掌控技術,既不能擺出一副“霸王”態勢,指望靠嚇唬、壓制學生來穩住課堂,也不能做出一副“俘虜”的樣子,在頑皮活潑的孩子面前倒戈投降。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師應該察言觀色,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表現及時調整教學,巧妙運用體態語言、精妙的提問藝術、故事插入、聲音魅力等,撥動孩子內心最敏感的那根心弦。當然,老師在安排桌位時,不能讓頑皮的學生坐一塊。
總之,教師像一根無聲的指揮棒,態度是和藹、謙遜的,神情是親切的,但內心的教學目標是明確的、清晰的,對學生要求的標準也是符合學生年段特點的。
語文課主要的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閱讀理解能力。閱讀理解就是學生領悟作者的表達內涵,并與之進行情感交流的過程。首先是字面理解,學生試圖理解文本內容及作者的寫作意圖;其次深層理解,學生透過文字看出深層含義,提出補充意見;最后是創造性閱讀,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創設情境,讓學生所想、多思、多疑、多問、多辯,從中讓學生發現問題,引出新觀點,找到新答案,解決新問題。教師也可針對性地提出問題,促使學生在原文之外收集答案,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相互討論、各抒己見,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喚醒想象力和創造力。
【案例】《去年的樹》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這篇童話主要通過對話展開情節,推動故事的發展,全文一共有4次對話,課文的內涵也在這四次對話及后來鳥兒的表現中逐步顯現出來,有位教師在教學完四次對話后,設計了一個拓展環節,讓學生用這一句式,談自己讀后的感受。
假如,我是小鳥,我想對 說:“ ”;
假如,我是樹木,我想對 說:“ ”;
假如,我是伐木人,我想對 說:“ ”;
假如,我是作者,我想對 說:“ ”;
假如,我……………
學生經過小組討論交流,以個性化的回答表達了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學生個性化的認識是對文本的多元化的評價,也是對文本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一教學個案,反映出課程標準中所強調的“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課程資源有些是原來存在的,有些是動態生成的,有些時候需要教師創設,使課程資源無中生有,從而更大程度地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一般的老師利用課程資源;優秀的老師發掘課程資源;最好的老師建設課程資源。
【案例】上課鈴響了,方老師還沒走進教室,同學們翹首期盼,焦急地議論:“老師怎么了?她可是從來不遲到的呀!”5分鐘后,方老師出現在門口,同學們轟烈大叫:“急死我們了。”方老師說:“我想知道你們是怎么急的,把剛才的情景、心情、感受寫成一篇作文好嗎?”
教師以“遲到”這一出乎學生意料的行為,激活了學生的情緒和思維的火花。孩子們對作文的審美疲勞立刻消失了,對習作資源的認識、利用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空間,更高的層次。
這一教育資源本來并不存在,是老師用智慧創造、預設了新的資源,化腐朽為神奇,使教學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只要教法得當,提倡百花齊放,開拓創新。關鍵是教學要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開發學生學習的潛能,把學生引上自主學習的軌道。經歷真實的學習過程,每一次都學有所得,逐漸做到愛學語文、學好語文,會學語文,最終達到“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