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文麗
河南省洛陽東升三中 河南洛陽 471000
由于時代的久遠,十幾歲的中學生很難理解遙遠古代那些飽經滄桑,滿腹詩論的古詩人,而“文以載道”,每一篇流傳至今的古文古詩都是詩人思想的體現,感情的迸發,字字真心,句句傳情。要想深刻理解課文的主題思想,必須走進作者的世界,解讀作者的內心。
學習《五柳先生傳》時,我讓學生收集陶淵明的資料,結合以前學過的文章,以小組形式制作“明星資料卡片”,包括作者的生日、籍貫、年代、家庭狀況、生平經歷、所受教育、曾任官職、政治理想、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生活趣事、文學作品、歷史地位等方面,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增強了他們的自學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識。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 古詩文往往一字多義,不易理解,但它語言高度凝練,講究聲韻和諧,講究朗朗上口,只要多讀就一定會讀出它的韻味。只有朗讀,反復吟誦,才能把眼前的方塊文字,轉化成一幅幅鮮活生動的畫面。古詩文要多讀,還要不斷創新。用翻譯解說內容,用描述再現意境,用抒情表達感受,用吟誦溝通情感,用多樣的讀走進古文的詩情畫意。
唱讀詩詞:“余音繞梁,三日不絕”是好的音樂帶給人的感覺。讀古詩文也能讀出這種味道。因為詩歌的語言朗朗上口,節奏感強,富有韻味,很多歌星多會以古詩詞來做歌詞。現成的歌曲如《明月幾時有》、《虞美人》等,我會讓學生學唱這些歌曲,唱出韻味,自然理解了感情,解決了背誦的困難。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像比知識更重要,新《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明確指出:“在發展語文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可見,聯想和想像是很重要的,如果我們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古詩文時,運用適當的方法引發學生進行聯想和想像,一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對于有故事情節的古文,在讓學生認識作者,了解背景,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我會大膽的讓學生去自由發揮,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讓他們選擇多種多樣的形式進行課本劇的表演,將當時的情景真實的再現,將文中人物的形象豐滿起來。
例如在講《公輸》時,我讓學生小組形式先進行角色分工,然后在全班找三個同學分別扮演墨子、公輸盤和楚王,進行表演比賽,并讓其他學生評價:通過學生的表演,再現了墨子的主動出擊,侃侃而談; 理直氣壯,擲地有聲;表現出了公輸盤的假仁假義,底氣不足;仗勢欺人,狡猾奸詐; 形象的刻畫了楚王作為大國君主的高高在上,倚勢欺人。通過現場表演,情景再現,放飛了學生的想象力,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增強了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更有利于對課文情節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語文的學習過程也是一個審美的過程,學習古文貴在對學生思想的啟發與熏陶,讓他們學以致用,將古人的思想運用到現代的社會中,或以古人的思想為坐標,或以古人的志向為航向,對每一篇古詩文都有自己的獨到見解。
例如在講《馬說》時,讓學生就“伯樂更重要”還是“千里馬更重要”進行辯論,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及機遇的重要性;講《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時,我引導學生提出不同見解,進行辯論……
在古詩文的課堂講學中,讓學生在精彩紛呈之中回味無窮,在學習之余升華思想,這是對文言文教學的更高要求。如讓學生用一副對聯概括內容,或用一句簡潔有哲理的話表達讀后的感覺,再就是用名言警句賞析作品風格,要么讓學生續想文后的內容……學生參與踴躍,情緒高漲,常常妙語連珠,令人驚訝。
“情動于中而形于言”,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說:“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在古詩文課堂教學的要不斷探索和實踐,認真深入大綱,挖掘教材,查閱資料,聯系現代生活,巧用時尚的節目活動,力爭使文言文的教學不再古板老套,而是靈活多樣,豐富多彩,以學生的接受心理出發,把現代元素引進課堂,營造生動有趣的氛圍,引領學生走進古色古香的古詩文世界,消除對文言文的隔膜與恐懼,切實有效的提高學生的文言文水平,感受古詩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