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躍輝 YANG Yue-hui
(1.瓊州學院 旅游管理學院,海南 三亞 572022;2.福建農林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2)
當前,由于果蔬市場流通機制不健全、體系不完善,導致了瓊南 (包括海南南部的三亞、樂東、陵水及保亭等四個市縣)果蔬流通中存在兩個不正常現象:一方面水果滯銷,價格被打壓,如2011年的香蕉、芒果等滯銷較嚴重;另一方面蔬菜則供不應求,甚至脫銷,價格被抬高,如今年三亞蔬菜供不應求,價格大幅度上漲。這一方面致使果農損失很大,一方面導致百姓日常消費必需品的蔬菜成為市民眼中的 “貴族菜”。類似的現象常有發生,究其原因,除了受果蔬質量與安全問題、天氣等影響因素外,低效率的果蔬流通模式已成為制約農業與農村經濟健康發展、農民增收致富、農村及城市穩定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之一。本文從瓊南果蔬流通模式入手,分析瓊南果蔬流通領域的運行模式及其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促進果蔬流通的相關對策,以期為瓊南果蔬順利流通提供參考。
此模式是最傳統、最直觀、最便利的流通渠道,主要是由農戶直接 (或間接)進入集市與農貿市場進行銷售果蔬,主要是為了滿足本地區居民的消費需求。它具有靈活銷售、直接流通與交易、交易成本較低、收款及時且農戶獲利較多等優點;缺點在于銷售市場過度分散、組織松散,銷量小而不穩定,部分農戶法律法規、環保意識等不高而遭城市及社區市場排斥。這種 “趕集”式的流通模式,主要存在于鄉鎮集貿市場或農村集市,正好適合果蔬的分散銷售[1]。僅三亞的6個鄉鎮就有60個以上農貿集市。
該模式是以農戶、農村經紀人及其代購人、外地運銷商為主體成立的各類產供銷一體化的專業合作社。其優勢在于不僅解決 “小農戶”與 “大市場”的矛盾,而且能把分散的果蔬集中在一起,進行流通加工或深加工;不足之處是需要有足夠的土地、資金、人才、技術與管理等要素作支撐[1]。根據實地調研,目前瓊南已成立了各類果蔬專業合作社,如香蕉、芒果、哈密瓜、木瓜、龍眼、荔枝、豇豆、青瓜、茄子、青椒等產銷合作社,承擔了大部分果蔬的運銷任務,僅三亞就有80多家。
本模式以果蔬流通龍頭企業為載體,采取 “農戶 (或農村經紀人)+基地+公司”的果蔬產業化經營模式。其以市場需求為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實現產銷一體化經營。其優點是大幅度提高果蔬附加值與競爭力,提高果蔬出島率,確保農戶有較穩定的銷售量與收入;缺點在于較難解決公司與農戶間事前契約的脆弱性問題。海南省農業廳數據顯示,目前瓊南有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省級有20多家,帶動農戶10多萬戶[2]。
此模式由收購商或農村經紀人到果蔬產地直接向農戶收購集中,再運往外地批發或直接零售給消費者。收購商或農村經紀人一邊跑農戶,一邊跑外地市場。當然農村經紀人可以向農戶及收購商提供信息,搭橋牽線,設點收購與發貨,遠程配送給批發商或直接批發給外地零售商。這種流通模式對農戶來說,買賣關系較穩定,便于銷售,適應性較強;缺點是農戶由于信息不對稱而易受壓價,易受天氣與交通運輸條件的制約而使收購量產生較大波動。如2011年瓊南地區香蕉的出售就遇到這種情況,不過當地有80%以上的香蕉是通過這種方式銷售出去的。
該模式是目前較為典型的果蔬電子商務模式,主要是由農戶在相關網站申請成為會員后,在其上面發布銷售信息,潛在客戶了解該信息后主動與農戶進行聯系,直到達成交易的流通模式。目前瓊南地區只有少數龍頭企業與農戶采用這種運作模式,如海南省國有南田農場等;還有就是政府相關網站,如海南農業信息網與三亞農業信息網。這種模式的發展空間很大,具有快速、透明、實時、交易成本低等優點;不足之處是要求信息實時更新且是真實的,網上支付的安全性,拍賣果蔬必須是標準化的,要有良好的物流配送服務及相關冷鏈物流處理作保證,還需要人們逐漸接受網購的新理念[3]。目前,通過該流通模式銷售的果蔬極其有限。
本流通模式主要是由外地中間商將相關果蔬從外地運到海南,再把果蔬批發給本地批發商,接著本地批發商將果蔬直接銷售給消費者或再批發給零售商,最后由零售商銷售給消費者。其優點是能夠及時彌補本地果蔬供應不足,尤其是沒有生產果蔬的地方,本地批發商或零售商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相關銷售信息打開市場;缺點是外來果蔬的損耗較大,信息不對稱、信息傳遞的時滯性使得消費者購買到的外地果蔬價格偏高,比如去年國慶以來三亞的外來果蔬價格居高不下,有的價格是平時的2~3倍,甚至更高。
目前瓊南地區果蔬流通中很突出的問題就是果蔬供求信息不發達、不對稱,導致供需雙方難以對接、洽商、達成交易,如市場需求變化信息不能及時反饋到產地;價格形成機制不健全,缺乏公開、公平、公正的競價機制,市場叫價不透明,經常出現壓價,少數情況下出現價格倒掛[4];大多數小農戶不能及時調整產品品種或種植面積,導致果蔬不能適銷對路。
瓊南地區現代果蔬冷鏈物流還不發達,真正 “冷鏈”還未形成,果蔬的保質、保鮮儲存較困難,造成較大的在途損失;果蔬物流信息平臺、信息網絡設施建設不完善。實地調查發現,目前三亞市有10家左右企業建設冷庫,庫房50多個,庫房總面積1.3萬多㎡,庫容1.5萬多噸。這還遠遠不能滿足三亞市果蔬冷鏈處理的需求。
流通市場開拓不足是果蔬滯銷的重要原因之一。調查發現,島外市場是瓊南地區果蔬銷售的主要場所,承擔大部分銷售任務。但是,目前對島外市場的開拓力度還很不夠。因此,如何進一步開發島外國內市場與海外市場,加快瓊南地區果蔬與外界的對接,將是解決本地區果蔬流通問題所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
近年來瓊南地區果蔬質量安全問題經常出現,如2010年的武漢 “毒豇豆”、 “香蕉使用乙烯利催熟”等事件,嚴重影響了本地區果蔬的銷售量及價格水平,致使農戶造成很大損失。雖然,事件發生后,各級部門及時采取相關措施加以應對,使本地區果蔬質量安全得到應有的監控,但目前果蔬生產還是存在質量安全隱患。這必須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才行。
目前瓊南地區果蔬流通模式主要是以傳統模式為主,流通環節過多,大大降低了流通效率,致使果蔬流通成本很高,尤其是從外地輸入本地的果蔬。這就使得外地果蔬在本地的售價不斷地被抬高,本來幾角錢一斤的外地果蔬,運到本地就要賣幾塊錢。
發達的信息網絡,高度的信息化,可以剔除一部分投機者在流通環節中對整個流通過程做無用功的數量,同時提高辦事效率,減少時滯性導致的對下一個流通環節的阻塞。因此,應著力完善農業與農村信息化建設,實現果蔬生產、保鮮、加工、儲藏、運輸與營銷等領域與環節的科學化、智能化,提高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化合作社及農戶信息化水平與信息服務功能;著力探索整個過程的果蔬電子商務服務及應用,以完成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等整個電子商務過程;著力解決果蔬供求信息不對稱,引導市場形成合理價格[5]。
大力發展農產品物流,尤其是農產品冷鏈物流;積極探索適合熱帶農產品的冷鏈物流模式:在果蔬產地建設選果或選菜場,引進選果或選菜機,對果蔬進行挑選,之后將挑選出來的果蔬送入貯藏庫或預冷庫,采用冷藏運輸車運輸果蔬,繼而進入批發市場冷庫或直接到超市冷柜,最后進入消費者冰箱,使得整個流通過程都呈現一條 “冷鏈”,以保證果蔬始終處于適宜的低溫控制下,減少損耗、防止污染,最大程度地保證果蔬的品質與質量安全[6]。
要積極開拓瓊南地區果蔬流通市場,尤其是大陸市場與海外市場,鼓勵、支持與引導果蔬企業、商販及農戶“走出去”,在島外設立各種聯絡、代辦、批發及零售點,加強信息溝通,疏通流通渠道,提高果蔬交易量;充分把握瓊港澳果蔬貿易良好的發展勢頭,拓寬對港澳果蔬銷售市場;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如東盟、日本、韓國等。
切實加強瓊南地區果蔬質量安全管理,對果蔬從生產到流通進行全程質量監控,積極執行果蔬質量安全追溯制度,及時發現與解決質量安全問題;采取嚴格措施,控制農藥殘留超標的果蔬進入市場;嚴格實行產地準出制度,檢測合格的果蔬發給產地準出證。
積極探索與創新果蔬流通模式,適時推行大戶或龍頭企業主導的 “產銷直掛”模式、超市主導的果蔬 “直銷”模式、減少果蔬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使廣大消費者從日常消費的果蔬中獲得實惠,尤其是從外地輸入瓊南地區的果蔬。
果蔬流通渠道模式的完善與否,將直接影響到其流通成本與效率,進而影響到果蔬市場競爭力。因此,通過較全面地審視瓊南地區果蔬流通的運行模式與存在的主要問題,對采取相關措施促進果蔬流通以提高瓊南地區果蔬流通效率、增加農民收入、提高消費者利益、促進瓊南地區農業發展及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楊躍輝.福建省農產品流通模式與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貴州農業科學,2010,38(7):216-218.
[2] 趙偉.海南農產品流通問題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09(2):87-90.
[3] 海南省農業廳.海南省農業廳認定第二批海南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5家[EB/OL].(2010-11-17)[2012-06-13].http://www.hiagri.gov.cn/Html.
[4] 商務部流通產業促進中心.中國農產品流通發展報告 (下)[J].中國流通經濟,2009(2):12-15.
[5]張玉香.在第五屆農業網站發展論壇——暨全國農業信息中心主任座談會上的講話[R].太原,2009-10-13.
[6] 楊青松.農產品流通模式研究[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博士學位論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