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培培 (渝州科技職業學院,江西 新余 338029)
綠色物流是指在物流過程中抑制物流對環境造成危害的同時,實現對物流環境的凈化,使物流資源得到最充分利用。其目標是將環境管理導入物流業的各個系統,加強物流業中保管、運輸、包裝、裝卸搬運、流通加工等各個作業環節的環境管理和監督,有效遏止物流發展造成的污染和能源浪費。新余市發展綠色物流的必要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新余市是一個重化工業城市,目前正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加速階段。隨著賽維、瑞晶、中冶南方等一大批大型企業的入駐,新余市物流瓶頸愈顯嚴重。未來幾個大企業產能的擴大,物流需求與供給的結構性矛盾會越來越突出,加快物流業發展是新余工業進一步發展的必然要求。物流的發展將會給經濟的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然而物流需求的增加,也將給新余市的生態環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如運輸車輛的廢氣、噪音、資源浪費、交通堵塞等一系列不良的影響,還有諸如貨物包裝物之類等問題也隨之而來,對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產生消極的影響。新余市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要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建設綠色生態新余。物流作為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應該在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背景下尋找自己的發展方向。而綠色物流正是以降低對環境的污染、減少資源消耗為目的,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強調保護環境,迎合了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和日趨嚴格的環保法規,使企業為了持續發展,必須積極解決經濟活動中的環境問題,改變危及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生產方式,建立并完善綠色物流體系,通過綠色物流來追求高于競爭對手的相對競爭優勢。因此實施綠色物流戰略對于樹立物流企業本身良好的社會形象,對于新余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對于改善生存和發展環境都有重要意義。
一方面,政府部門的觀念仍未轉變,由于對綠色物流的缺乏一定的了解,沒有制定出系統的較為完善的綠色物流發展策略。另一方面,企業和消費者對綠色物流缺乏了解。很多行業都是相關產業鏈上的獨立的某一個環節,企業的行業特性和規模決定了企業內部、企業之間以及與區外企業之間在原輔料供給、能源消耗、廢料再利用等方面無法形成緊密的聯系。企業關注自身產品表面的綠色宣傳,卻忽視了產品的內在綠色品質;消費者追求的是綠色消費,而其中的綠色通道物流環節,誰也沒有給予充分的重視和關系。
新余經濟開發區內較多的是二、三類工業企業,基本上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主要行業的水耗、能耗都較高,污染較嚴重,產品附加值較低;其次,大部分企業規模較小,區域內企業集約化程度不高,沒有形成龍頭企業的發展效應。新余市物流業雖有一定的發展,但對比發達地區,仍顯得“小、散、差、弱”。當前物流企業大部分自身規模小,企業間信息流通不暢,沒有統一的協調機制。并且物流企業和交易市場面臨著占地面積小、手段原始、配套設施簡陋、經營粗放混亂等諸多問題。
毋庸置疑,滯后的基礎設施就像一個 “瓶頸”,制約著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新余市交通運輸業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雖然農村公路、城市交通道路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杭南長高鐵、清宜公路、新吉鐵路建設穩步推進,但交通運輸業的發展,與光伏、鋼鐵等產業的發展對交通運輸需求仍不相適應,應進一步加強對碼頭、航道、收費站等綜合交通樞紐規劃、建設支持力度,尤其是重點支持新鋼等貨物運輸線的建設力度。
這主要是由于物流業中的大部分從業人員文化素質偏低、專業知識不全面或嚴重老化,難以適應現代物流業快速發展的需求。貨運企業管理人員大多是司機出身,文化程度不高,在經營、管理、服務等方面存在觀念不新、辦法不多、服務意識淡薄、發展意識不強、片面注重經濟利益等問題。而物流中高級人才的緊缺,主要在于目前高等院校及社會培訓機構在人才培養質量方面存在某些缺陷,有效的人才供給不足。新余市有本科院校一所,各級各類職業教育機構47個,其中民辦高職3所,公辦高職1所,民辦專修學院3所,職業中專27所,短訓機構13個,萬人以上規模的職業院校4所,在校學生總數近10萬人。然而開辦物流專業的院校及培訓機構很少,多數從業人員沒有受過正規物流專業培訓,缺乏能夠適應現代化、專業化、精細化物流服務要求的管理人員,尤其是企業經理、策劃人員、信息管理人員,無法滿足綠色物流發展的要求。
綠色經濟要求物流企業在經營決策時綜合考慮人們的短期利益和長遠利益、企業利益和社會利益,并以此觀念,策劃綠色物流活動。新余在經濟體制轉型、增長方式轉軌上應以循環經濟為突破口,率先在法規制度上做出表率。這里的重點是: (1)實行生產者責任制度; (2)研究制定并實施排污權交易制度,以經濟手段減輕污染物對生態環境的壓力; (3)實施能效標準標識和認證制度; (4)制定科學的生產規程,規范生產過程中的每個環節,從源頭把關,預防和減少廢棄物的產生。企業經營者要改變“環保不經濟、綠色要花費”的觀念,把綠色物流作為世界全方位綠色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確認和面向綠色物流的未來。政府部門也必須樹立綠色環保意識,重視對物流企業發展的監督和引導工作,盡最大限度地避免物流發展帶來的污染。
(1)要重視現有物流基礎設施的利用和改造,提高現有設施的使用效率,避免重復建設。 (2)要繼續擴大交通基礎設施投資規模,對基礎性、公益性設施,政府要增加投入,對經營性設施應按照市場經濟規律,擴大投融資渠道,鼓勵企業經營。進一步加強對新余市碼頭、航道、收費站等綜合交通樞紐規劃、建設支持力度,尤其是重點支持新鋼等貨物運輸線的建設力度。盡力解決新余交通運輸方面存在的困難和問題,能列入省 “十二五”發展規劃的爭取列入規劃,能給予資金支持的盡量給予資金支持。 (3)加快推進物流園區建設,抓緊建設公共物流信息平臺。要重點建設仙女湖中心物流園區和分宜、渝水區域性物流園區及經濟開發區保稅物流區。物流園區的建設,通過信息化系統為供需雙方搭建平臺,實現信息共享、發揮整體優勢,將大大提高貨運運載率,進而改善了道路壓力和交通情況,具有很好的社會效益。 (4)推進特色市場建設,構建便捷高效的城鄉一體化物流配送體系;推進貨運業發展,壯大物流產業規模;建立功能齊全、設備完善,綜合性現代化大型汽車超市,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第三方跨國物流企業;引進發展一批現代物流企業和支撐工業發展的集采購、倉儲、產品運輸、報關通關 “一條龍”式的全程外包服務現代物流企業;規范物流市場秩序,優化物流業發展環境。
(1)市人事部門要加快建立物流人才庫,優化物流人才結構。重點引進物流企業高級經營管理人才、物流技術人才、物流經紀人和經理人等高層次人才,形成完整的物流人才儲備機制。 (2)市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要在有培訓愿望的物流企業及有物流需求企業中搞好在職培訓,選擇開設有物流專業的院校開展校企合作,組織企業內部崗位接近和職業技能相近的職工,采取委托培訓、訂單培訓和企業自培等方式進行在崗培訓,參加物流師國家職業資格鑒定考試,取得相應級別的物流師職業資格證書。 (3)鼓勵和引導企業、行業組織、高等專業學校和職業教育機構參與現代物流人才的培訓和教育工作,盡快培養一批熟悉現代物流業務的專業人才。
綠色物流還處于起步階段,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對物流的綠色化建設要求將會越來越高。實施綠色物流戰略,是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實現向生態工業文明跨越,培育出人與自然、人與人雙重和諧的生態文明的前提基礎。
[1] 王乾.綠色物流理論及其發展路徑探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7(1):58-60.
[2] 劉暉.對物流企業實現綠色物流的思考與對策[J].冶金經濟與管理,2007(2):5-7.
[3] 孔令亭.探討綠色物流[J].中國市場,2007(7):33-35.
[4] 周寧武.綠色物流發展戰略探析[J].科技信息,2007(8):119-121.
[5] 夏春玉.綠色物流[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