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
腕管綜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系正中神經在腕管內被卡壓引起的一組癥狀和體征。因正中神經在腕部受壓,造成大魚際無力、進行性萎縮,皮支分布區疼痛、麻木等癥狀。2012年3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通過對40側成人濕性防腐手標本進行腕管局部解剖、觀察和測量,探討CTS的解剖、病理基礎,并為臨床診斷治療提供解剖學依據。
1.1 一般材料 成人濕性手標本40只(不分男女,近端切面在遠側腕橫紋)、手術刀、游標卡尺等。
1.2 方法
1.2.1 腕橫韌帶 按局部解剖學操作常規,切開腕前區的皮膚,徹底剔除淺筋膜,充分暴露腕橫韌帶,觀察腕橫韌帶的形態、結構和位置,并用游標卡尺在手正中線上分別測量腕橫韌帶在近側緣、中點和遠側緣的厚度。
1.2.2 腕管 觀察腕管橫斷面的形態結構、內容物及其毗鄰結構。
1.2.3 正中神經 沿手正中線切開腕橫韌帶,分離深面的筋膜,觀察正中神經的行程和位置。
2.1 腕橫韌帶 表面觀腕橫韌帶似梯形,屬致密結締組織,厚而堅韌,無彈性。其尺側端附著于豌豆骨和鉤骨鉤,橈側端分淺、深兩層,附著于手舟骨結節和大多角骨結節;近端端與腕掌側韌帶相連,遠側端與掌腱膜相續。在手正中線上測得腕橫韌帶的近側緣、中點和遠側緣的厚度平均值分別為0.78 mm、1.78 mm、2.2 mm。
2.2 腕管 腕管是由8塊腕骨和腕橫韌帶共同圍成的骨纖維性遂道,橫斷面呈橢圓形,可容納1個手指。腕管的前壁為腕橫韌帶;后壁由8塊腕骨及覆蓋的橈腕掌側韌帶、腕輻狀韌帶等構成;內側壁為豌豆骨和鉤骨及韌帶;外側壁為舟骨結節和大多角骨。
腕管內有正中神經和9條屈肌腱(4條指淺屈肌腱、4條指深屈肌腱、1條拇長屈肌腱)及其腱鞘、血管等內容物,其中1例有尺神經在腕管的尺側與正中神經平行穿過腕管。淺層為指淺屈肌腱和正中神經;深層為指深屈肌肌腱及拇長屈肌腱。在腕管的尺側、橈側和中央分別有尺動脈、橈動脈和正中動脈的分支。正中神經與肌腱、血管之間均有疏松結締組織和脂肪填充。
2.3 正中神經 40側標本中36例(90%)正中神經在腕管內的位置基本相同,居于腕橫韌帶橈側半的深面。4例(10%)正中神經偏離正常位置,其中3例不在腕管橈側而在第3、4指淺屈肌腱之間通過腕管;另1例不在屈指肌腱淺面而靠其深面,在切開腕橫韌帶后找不到正中神經。正中神經外面有神經外膜,外膜外覆蓋有疏松結締組織和少量脂肪。
腕管是一骨纖維性隧道,無彈性,凡引起腕管容積減小、或內容物體積增大,使正中神經受壓,均可引起CTS。常見引起腕管容積減小的因素有腕橫韌帶增厚;月骨、頭狀骨等前脫位;腕部骨折,如伸直型橈骨下端骨折、腕骨骨折、腕骨脫位等;腕關節和腕骨間關節增生性關節炎等。使腕管內容物體積增大的因素有腱鞘囊腫、脂肪瘤、血管瘤、神經纖維脂肪瘤、神經鞘膜瘤等占位性病變;炎癥性病變,如結核性腱鞘滑膜炎,類風濕性腱滑膜炎,滑膜或屈肌支持帶的淀粉樣沉積,肌腱炎和鞘滑膜炎等。腕管內容物形態結構位置異常,如指淺屈肌肌腹過低或蚓狀肌肌腹過高侵入腕管內,或掌深肌腱通過腕管;正中動脈位置變異,騎跨于正中神經,直接壓迫正中神經,均可壓迫正中神經,出現腕管綜合征。這些均值得臨床工作者重視。此外,易誤診的疾病有風濕性關節炎、末梢神經炎、狹窄性腱鞘炎、頸椎病等,注意鑒別。
多項研究表明[1]對CTS患者局部注射皮質類固醇激素有顯著療效,因正中神經在腕管內居腕橫韌帶橈側半的深面,所以臨床上進行局部注射藥物時,應在腕遠側橫紋中點的尺側進針,或掌長肌腱與遠側橫紋交點的尺側進針。
但病情嚴重或保守治療效果不佳時,必須進行外科手術,切開腕管和腕橫韌帶,為避免損傷正中神經,切口應偏向尺側。許多臨床工作者[2]在術中切開腕橫韌帶時,選擇徹底切開腕橫韌帶,有報道[3]腕橫韌帶中間最厚,本研究發現腕橫韌帶遠側緣最厚,與駱耐香[4]的研究結果相似,故正中神經在腕管遠端更容易受卡壓,建議手術應在腕橫韌帶的尺側遠端切開,近側保留,既可緩解神經受壓的癥狀,又可維持腕管內各肌腱的正常位置和功能。
因正中神經外面有神經外膜,外膜外覆蓋有疏松結締組織和脂肪,所以,神經外膜增厚,神經纖維脂肪瘤等本身的病變也可導致腕管綜合征的發生,必要時可考慮切開神經外膜等。
[1]馬婧嵚,史其林.腕管綜合征治療進展.國際骨科學雜志,2010,31(5):282-283.
[2]李凡,單臣,關華立.腕管綜合征的顯微外科治療.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0,18(5):426-427.
[3]王啟華,劉慶麟,鐘偉雄.腕管的應用解剖學.臨床解剖學雜志,1987,5(3):143-147.
[4]駱耐香,秦小云,周思,等.腕管綜合征的解剖學基礎.解剖與臨床,2005,10(3):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