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
尿路感染是老年患者比較常見的一種院內感染疾病,一旦發生尿路感染,不僅會影響原發病的治療和康復,還會延長患者的住院時間,增加患者家庭及社會的經濟負擔[1]。因此,為了探討老年患者尿路感染的危險因素,提出相應的護理對策,現將駐馬店市第二人民醫院近年來收治的110例老年尿路感染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報告如下。
隨機選擇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本院收治的110例老年尿路感染患者,其中,男63例,女47例,年齡60~89歲,平均74.9歲;主要疾病:高血壓34例,糖尿病45例,腦卒中21例,一氧化碳中毒9例,前列腺增生31例,癌癥2例。尿路感染的診斷符合衛生部2001年頒布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2]。
2.1 導尿和留置導尿管。導尿和留置導尿管是臨床常用的侵入性操作,是治療排尿困難,預防術后并發癥及觀察尿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尿路感染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在留置導尿管的24 h內,尿管的表面即可形成生物被膜;被膜的形成有利于細菌黏附和定植,最終發生尿路感染。
2.2 長期臥床。下肢骨折、截癱及腦卒中長期臥床的老年患者,由于肢體活動受限,被迫改變以往形成的排尿習慣及姿勢,在床上大小便,易引發尿路感染。還有的臥床患者及家屬因為擔心飲水會增加尿量,而刻意減少飲水量,致使尿量減少,尿液濃縮,發揮不了生理性膀胱沖洗的作用,容易發生尿路感染[3]。
2.3 糖尿病。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體內防御功能和生化指標均發生紊亂,免疫力下降,容易發生尿路感染,分析其發病原因,可能與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經病變,導致膀胱殘余尿量增多及神經性膀胱尿潴留,有利于細菌停留繁殖有關。
2.4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使用不合理可以導致患者體內菌群失調,進而引起細菌耐藥和二重感染[4]。細菌耐藥帶來的嚴重后果是當尿道或者其他部位感染時,機體可能已經對多種抗生素耐藥,從而嚴重影響治療甚至危及生命;二重感染的可能性就是伴隨著機體免疫力下降,容易發生尿路感染。
3.1 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嚴格掌握導尿和留置導尿管的適應證,對于需要留置導尿管的老年患者,導尿過程要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技術,避免導尿操作人員帶來的外來感染的機會。定期進行會陰護理,每日用碘伏消毒會陰及尿道口,防止細菌、病毒等微生物滋生,引發尿路感染。插管時動作要輕柔,避免過分用力損傷尿道黏膜,縮短留置導尿管的時間。
3.2 鼓勵患者多飲水。為了預防老年患者的尿路感染,應鼓勵患者多飲水,調整飲食結構,重視蔬菜、水果和水分的攝入,以增加尿量,進而發揮生理性膀胱沖洗的作用。同時,要避免采用抗菌藥物溶液進行膀胱沖洗,因為事實證明,該類沖洗不能預防感染,還可能損傷膀胱黏膜,造成化學性膀胱炎而加重尿路感染。
3.3 嚴格控制血糖。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高水平的血糖因素,容易導致患者發生尿路感染,且病情容易反復發作,且不容易治愈。因此,要預防尿路感染的發生,糖尿病患者必須定期進行血糖監測,嚴格控制血糖水平,還要加強飲食控制,實行高維生素,高纖維素,低糖,低脂,適量蛋白質的飲食計劃,限制鹽的攝入量,積極保護腎功能。
3.4 健康教育。對老年患者實施個體化健康教育,根據患者的原發病情、年齡、文化程度等差異,有針對性地給患者講解和宣傳尿路感染的基本知識,常見危險因素,治療關鍵及自我護理的關鍵環節,護理使用抗生素,最大程度預防尿路感染的發生。
尿路感染是臨床最常見的感染之一,嚴重尿路感染可引起菌血癥或敗血癥,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老年患者是易感人群。因此,積極查找老年患者尿路感染的危險因素,并提出相應的護理對策,對于降低尿路感染的發生幾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是非常必要的。
[1]沈曦.留置導尿后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1,5(19):847-848.
[2]鐘秀玲.醫院泌尿系感染危險因素分析與對策.南方護理學報,2002,9(1):69.
[3]江旭麗.神經外科患者尿路感染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3):3-4.
[4]王聰明.老年患者尿路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基層醫學論壇,2012,16(3) :304-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