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巖
小兒燒燙傷是小兒常見的意外傷害之一。由于小兒動作不協調、預見性低,好奇心強但對傷害回避反應遲緩,缺乏自我保護,在家長一時疏忽的情況下易導致燒傷。多以熱水、熱飯等熱液燙傷為主,少數為火焰燒傷。小兒發育不成熟,皮膚薄嫩,皮下脂肪少,機體免疫功能差,接觸同等熱量的情況下易造成深度遠高于成人的燒傷。嚴重燒傷可以造成患兒休克、感染、危及生命、預后瘢痕形成、影響肢體功能及心理傷害,給家庭、社會帶來沉重負擔。而患兒由于恐懼、疼痛等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療。因此,小兒燒傷后的護理工作尤其重要。我科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共收治小兒燒傷196例,現將小兒燒傷患者的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主要致傷原因及護理對策。
1.1 一般資料 我科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共收治小兒燒傷196例,其中男112例,女84例。年齡3 d~12歲。嬰兒組(<l歲)共65例,占33.2%;幼兒組(1~3歲)共79例,占40.3%;學齡期前(4~7歲)共30例,占15.3%;學齡期組(8~12歲)共22例,占11.2%。燒傷面積5%~60%,5%~10%者85例,10%~15%者92例,15%以上者19例;淺Ⅱ度105例,深Ⅱ~Ⅲ度91例。燒傷部位:以頭、面、頸部、四肢及軀于為主。
1.2 致傷原因 小兒燒傷以熱液、火焰、電和化學燒傷為主,具體致傷原因分類見表1。
1.3 季節分布 196例傷者主要出現在夏季和冬季,有145例,有60例,占74.0%;春季和秋季有51例,占26.0%。
2.1 年齡特點 小兒燒傷多發生在1~3歲,這與小兒發育規律密切相關。1歲以內小兒僅會爬行,活動范圍受限,受傷機會相對較少,占33.2%;8~12歲的兒童認知能力相對完善,生活經驗逐漸豐富,學校及家長經常性宣傳教育,自我保護意識增強,所以受傷者僅占11.2%;1~3歲小兒燒傷發病率最高,達40.3%,該時期小兒年齡小,剛學會走路,活動范圍增大,但動作尚不協調,容易摔倒致傷,且小兒好奇心強,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容易導致燒傷。
2.2 燒傷方式 在熱液燙傷、火焰燒傷、電燒傷和化學燒傷4個致傷原因中,熱液燙傷占89.3%,比例最高。熱液燙傷原因包括熱水、熱湯、熱飯、熱油等造成的燒(燙)傷。嬰幼兒時期最易燒傷,且以燙傷為主,1~3歲組主要是由于家長放置物品不當或看護疏忽引起,小兒常常因碰觸高處的熱水容器被開水燙傷,抓握電飯鍋等被燙傷。而4~7歲組則多由患兒玩火柴、打火機,放煙花爆竹等致火焰燒傷增加;電燒傷比例也有所增加,因為此期小兒活潑好動,易誤插電器插頭、以金屬插入插座等燒傷。部分農村地區有給新生兒烤火盆的習俗,導致新生兒直接掉入火盆中,引起軀干、四肢等火焰燒傷。
2.3 燒傷部位 1~3歲幼兒燙傷部位多以頭面、胸部為主。小兒因多穿開襠褲致會陰、臀部燙傷。大面積燒傷患兒多以軀干及四肢為主。
2.4 家長安全意識及急救常識缺乏 家長放置熱源不當,如將暖水瓶、開水杯、湯盆、飯鍋等放在小兒觸手可及的地方,易使小兒誤打翻致燙傷。家長操作方法不當,如洗澡時先倒開水后加涼水等。另外,由于家長工作時間限制,幼兒多由家中老人看管,老人對潛在致傷危險因素警惕性差,而小兒動作迅速,讓人不易覺察,導致燒傷。因此應對家長進行經常性安全教育,讓他們了解小兒燒傷的常見原因和預防措施,預防小兒燒傷。
由于科普教育欠缺,家長急救常識缺乏且存在錯誤觀念,傷后不能給予及時正確的處理,向創面涂抹醬油、甜面醬、咸菜水、龍膽紫等,污染創面,難以準確判斷創面深度。有的家長相信所謂祖傳秘方,導致創面感染、加深,甚至導致患兒休克、膿毒癥等,危及生命。還有家長認為燒傷只傷及皮膚,沒有生命危險,未及時就醫,以致錯過抗休克的最佳時期,就診時病情危重。
小兒燒傷多由于監護人預防意識差、小兒缺乏安全教育等造成。提高防護意識、增加防護措施是降低小兒燒傷發病率最好的方法,防護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時刻注意的過程。主要有以下措施。
3.1 提高安全意識
3.1.1 小兒燒傷絕大多數是家長看護不當引起。監護人缺乏燒傷預防意識和預防行為能力。趙軍[1]等報道導致兒童燒傷的59.88%看護人為母親,25.75%為外祖母,提醒我們尤其需要提高她們的防護意識及救治能力。教育他們在小面積燒傷后,立即用涼水或自來水沖洗燒傷部位半小時以上,以使局部皮膚降溫,避免創面加深,大面積燒傷者盡早送往正規醫院治療。
3.1.2 加強全民災害防范意識。兒童燒傷重在預防,家長及幼兒園老師有責任根據不同年齡小兒的理解能力,做好經常性健康教育。采用講故事、看圖片等手段,教育孩子不玩火,不隨意擺弄煤氣、插座,講解燒傷后自救措施。從小樹立自我保護意識和安全意識防患于未然。
3.1.3 加強社會干預,通過電視、報紙、網絡、公共社區宣傳欄等方式,介紹居民生活燒傷科普知識、燒傷預防知識及簡單急救處理措施。教育家長相信科學,受傷后及時入院早期處理,不聽信偏方秘方,及時準確救治,以免延誤病情。在幼兒園等機構進行火災逃生模擬訓練,提高危機意識和自我救助能力。
3.1.4 農村要完善供電設備,預防電燒傷。在家長中增強安全意識,教育小兒不要接觸插座、高壓線等危險物品。加強對裸露電線、老化電路等的改造。農忙時節,指定專人看管小孩,不能因為繁忙、大意疏于對小孩的監護。
3.2 熱液燙傷防護 保證家庭環境安全,避免小兒接觸致熱源。將盛熱液的容器放在小兒不易抓到的地方,以防止他們無意打翻。給小兒洗澡時應先放涼水后放熱水,防止先放熱水后小兒進入澡盆而導致燙傷。勿讓小兒在廚房等區域活動,防止小兒接觸湯鍋、電飯鍋等燙傷。冬季使用熱水袋時,水溫以60℃~70℃左右為宜,外包一層毛巾,以免燙傷,一定要把蓋子擰緊,防止蓋子脫落、開水漏出,燙傷小兒。
3.3 火焰燒傷防護 由于小兒普遍存在好奇心理,喜歡玩火柴,點燃紙張、柴火甚至煤氣等易燃物品,嚴重者引起火災,導致火焰燒傷。教育兒童不要隨便玩火,不要讓小兒隨意開關家用煤氣,根據孩子的年齡及自理能力酌情教育其做家務。節假日小兒燃放煙花爆竹時應有家長看管。火焰燒傷意外發生后告訴小兒切勿奔跑,借助就近水源或覆蓋物滅火,發現起火后應向大人求救。
3.4 電燒傷防護 加強對8~12歲兒童電弧燒傷和電擊傷的預防。進行預防意外傷害教育:反復教育兒童安全用電,不用濕手接觸開關,玩耍時遠離電源,不要隨意觸碰插座,一旦觸電,教育兒童如何自救。盡量安裝安全插座,消除漏電等不安全隱患。戶外活動如放風箏、爬高等要遠離高壓電線。
[1]趙軍,李艾,朱麗萍,等.江西省兒童燒燙傷流行現況分析.現代預防醫學,2009,36(8):1401-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