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義松
急性髓系白血病、慢性粒細胞白血病以及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中被證實存在白血病干細胞(LSC)。LSC是一種具有快速增殖、異常分化以及自我更新潛能的細胞。LSC是引起白血病發生、發展與復發的重要因素。LSC的主要生物學特征為:①大多數LSC處于G0期。②LSC對阿糖胞苷等周期特異性抗白血病藥物不敏感。③MDRl和乳腺癌耐藥蛋白高表達使藥物外排增加。④細胞表面表達特異的表面標志與蛋白。此外,NF-κB在LSC內持續活化。根據LSC的特點,將白血病干細胞靶向治療藥物分為三類。
NF-κB是細胞內重要的轉錄激活因子。正常情況下,NF-κB與IκB相互作用,定位于細胞質內。細胞在受到刺激時,IκB逐漸降解,導致NF-κB轉移至細胞核內,進而調控細胞因子與抗凋亡基因的表達,導致抑制細胞凋亡。在白血病患者的LSC中,NF-κB持續活化,其活化程度與腫瘤細胞的生存能力密切相關。以下三種靶向治療藥物的作用靶點均為NF-κB。
1.1 去甲氧柔紅霉素與蛋白酶體抑制劑 蛋白酶體抑制劑能較好的將NF-κB穩定在細胞質內,進行抑制NF-κB轉錄活性。去甲氧柔紅霉素與蛋白酶體抑制劑聯合使用能誘導LSC凋亡,并不損傷正常細胞。去甲氧柔紅霉素與蛋白酶體抑制劑聯合使用的作用機制主要為:①激活P53。去甲氧柔紅霉素引起DNA損傷進而激活P53,蛋白酶體抑制劑能有效抑制P53降解,兩藥合用可以增加藥物的協同作用,促進P53蛋白積聚,進而誘導LSC發生凋亡。②化療增敏。國外研究人員發現蛋白酶體抑制劑能顯著增加Bcl-2家族的BIM和Bax表達,進而提高白血病細胞對去甲氧柔紅霉素的敏感性,發揮顯著的化療增敏作用[1]。③抑制P糖蛋白。去甲氧柔紅霉素與蛋白酶體抑制劑聯合使用可抑制P糖蛋白,進而抑制白血病患者的耐藥。
臨床常見的蛋白酶體抑制劑有硼替唑咪,具有顯著的抗腫瘤細胞增殖作用[2]。與去甲氧柔紅霉素聯合使用時,白血病細胞的增殖與生存能力抑制更明顯。目前Ⅰ期臨床研究表明,硼替唑咪與去甲氧柔紅霉素聯合治療急性髓系白血病療效顯著,安全性高[3]。
1.2 小白菊內酯 小白菊內酯(PTL)是野甘菊的一種活性成分,具有抗癌,抑制腫瘤細胞增殖與DNA合成的作用。PTL能顯著增強腫瘤細胞的藥物敏感性。PLT能抑制NF-κB的活性,主要機制為:①活化P53,通過磷酸化絲氨酸迅速上調P53表達。②促進細胞內活性氧增加,提高白血病細胞對活性氧的敏感性。③化療增敏。與多種常用的抗白血病藥物聯合使用可以顯著增強化療敏感性。國外研究人員通過實驗證實,PTL能迅速誘導前B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細胞株的凋亡[4]。
1.3 TDZD-8 TDZD-8是一種ATP非依賴性GSK-38的競爭性抑制劑,臨床常用于治療阿爾茨海默病、哮喘、結腸炎、肺損傷、急性胰腺炎、感染性休克、脊髓損傷、關節炎等疾病,能有效保護細胞不受損傷。TDZD-8能有效誘導白血病干細胞凋亡,而對正常細胞無明顯毒性作用[5,6],其作用機制主要為,抑制NF-κB、FLT3以及PKC蛋白活性,刺激細胞氧化應激,增強細胞膜的通透性,破壞細胞膜的完整性進而導致細胞死亡。
CD123是IL-3受體的α鏈。流式細胞術檢測結果顯示,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原代組織中IL-3受體的α鏈,即CD123表達為強陽性,然而正常的骨髓組織中無CD123表達。純化CD34陽性CD123陽性的白血病細胞后,將其植入NOD小鼠體內后,CD123陽性細胞能迅速建立白血病細胞群[7]。因此,CD123作為LSC的特異性標志,也是靶向治療藥物的作用靶點[8]。白喉毒素與CD123配體IL3組成的融合蛋白DT388-IL3對急性髓系白血病和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可選擇性地殺滅,而對正常造血干細胞無殺傷作用。
LSC在機體內需要與細胞微環境相互作用才能維持其干細胞的生物學特征。一旦LSC離開合適的細胞微環境就無法繼續增殖。黏附分子CD44是一種急性髓系白血病LSC細胞的重要調節因子,對維持LSC的原始狀態及LSC歸巢必不可少。通過H90(CD44的單克隆抗體)調控黏附分子CD44的功能,可將移植入急性髓系白血病細胞的NOD小鼠的負荷顯著減少。因此,CD44可作為LSC治療的重要藥物靶點[9]。有研究顯示,CD44單克隆抗體可導致原代白血病細胞發生分化,抑制其分化與增殖,有效促進白血病細胞的程序性死亡[10]。由此可見,H90和A3 d8單克隆抗體均能顯著抑制白血病干細胞的增殖,促進白血病干細胞的分化同時抑制白血病干細胞的自我更新作用,進而促進細胞發生凋亡。
LSC是近年來醫學白血病治療領域提出的新的概念。隨著研究人員對LSC的表面特異性分析標志以及信號轉導通路的研究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白血病干細胞治療靶點被醫學研究人員發現。理論上而言,根治白血病需要將LSC清除,而臨床針對LSC特異性靶點的靶向治療藥物的遠期治療效果需要臨床研究進一步證實。目前對白血病干細胞的靶向治療研究,單一藥物并未實現完全抑制LSC。因此,需要將多種白血病干細胞靶向治療藥物聯合使用,制定標準化的治療方案對白血病進行有針對性地治療,提高臨床治療效果與安全性,以確定最佳的治療方法。
[1]Pigneux A,MahonFX,Moreau-Gaudry F,et al.Proteasome inhibition specifically sensitizes leukemic cells to anthracyclin-induced apoptosis through the accumulation of Bim and Bax pro-apoptotic proteins.Cancer Biol Ther,2007,6(4):603-611.
[2]張麗,梁英民.白血病干細胞的分子調控.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09,13(10):1998-2002.
[3]Attar EC,De Angelo DJ,Supko JG,et al.Phase I and pharmacokinetic study of bortezomib in combination with idarubiein and cytarabin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Clin Cancer Res,2008,14(5):1446-1454.
[4]周玫,歐陽晨曦.白血病干細胞表面分子、調控機制及微環境的靶向治療.中國組織工程與臨床康復,2010,14(32):6048-6051.
[5]鄭瑞,陳葆國,干靈紅,等.急性髓系白血病干細胞免疫表型和信號通路蛋白活化檢測及意義.醫學研究雜志,2011,40(11):89-93.
[6]肖平,曾耀英,林蔚.白血病干細胞相關抗原在急性白血病細胞中的表達.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1,25(12):1179-1181.
[7]吳廣智,朱春雷,崔樹森.Cd1234人骨髓基質干細胞及其分化細胞表面糖基化相關分子的研究.中國老年學雜志,2009,29(7):831-832.
[8]李靜,石軍,王敏,等.人外周血CD123+髓系樹突狀細胞亞群的抗腫瘤活性研究.上海醫學,2010,7:649-652.
[9]宋清曉,吳勇,陳元仲.CD44抗體HI44a對急性髓系白血病細胞株HL-60細胞體外增殖、分化作用的研究.中國藥理學通報,2011,27(3):378-382.
[10]章龍珍,丁昕,李向陽,等.抗CD44單克隆抗體IM7在體外誘導慢性髓系白血病干/祖細胞的凋亡.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10,18(3):6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