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霞
(黑龍江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語文素質培養,在教育日益城市化、現代化、國際化的當今,在以能力為本的就業教育需要下,傳統的封閉態勢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們日益豐富的求知需要,我們必須站在未來社會人才需求的高度,以開放的狀態探索其實施的策略。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語文素質的開放式培養策略,源自科恩創建的“課堂討論模型”和“開放課堂模型”——人本主義教學理論模型;同時借鑒了丁·斯皮羅創建的“隨機通達教育”和“情景性教育”——建構主義教學模式。這些模型強調,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的內部心理表征過程,教師的精力不應局限于所教的內容,而應注意學習者的心態(即情感和動機)變化。教育的目標是教師和學生共享生命歷程,共創人生體驗,是養育積極愉快、適應時代變化、心理健康的人。
開放式教育重視的是在開放的教育環境下,通過學生學習,使他們各方面能力得到培養,個性得到非整齊劃一的、充分的發展。開放的學習環境是指能調動學生各種感官,使其愉快地進行思考的環境。
首先,教師要樹立大語文教學觀和平等的師生觀,為學生學習創設平等愉快的教學環境。努力做到陶行知先生所說的“六大解放”,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真正做主,營造一種推心置腹的語文交流氣氛,鼓勵學生積極討論、自由發言,開展講故事或演講等競賽,在教學的合作互動中激活學生的靈感,形成情感的交融、思想的共鳴。
其次,要結合突破課堂藩籬,結合社會實踐,創設廣闊的學習環境。既重視語文基礎知識的落實,又結合學生的幼兒教師職業特點,培養學生語言教學能力。走出去、引進來,或到幼兒園的見習、實習,或在課堂上展示幼兒園的媒體素材,或參與社會實踐,或關注討論各種社會熱點問題,讓學生們是思維拓展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以社會為背景,以執教為動因,讓語文的空間無限延展。
面對教材穩定而知識劇增的網絡時代,面對已經有足夠見識的青年學生,一本固定的教材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教師必須不斷學習,深層變革課程價值觀,把視野投向廣闊的生活空間,并且把學生的知識經驗、生活世界當做課程資源的一部分,深入開發教學資源,真正開放教學內容。
首先,開發適合幼專特色的教學資源。針對幼專培養的特殊性,開發文學經典誦讀、幼兒文學等校本課程資源,課堂上引入繞口令、幼兒詩歌、幼兒戲劇等充實教材。原有的經典篇目的學習也要推陳出新,如學習屈原的《離騷》時,引導學生思考創作“寫給屈子的話”,站在現代人的視角追思屈原,并與已有的現代人評介相對照,讓學生把遠古的知識經驗與自己的個人體驗相融合,完成知識的建構。
其次,善于利用網絡媒體資源。當今學生與知識之間只有一根網線的距離,學生們熱愛網絡,習慣于點擊搜索,那就把知識鏈接的任務交給學生,讓她們把搜索所得與大家分享,面對大量的信息,學生需要根據自己的判斷做出取舍,其判斷推理能力、明辨是非能力都會得到訓練。可以把網絡文學、網絡熱點引入課堂,引導學生加以解讀,評點。可以引導學生參與網絡上的文學社團,在互動中拓展自己的視野,深化對文學的解讀,在與人溝通中提高運用語言交際的能力。
再次,與各種校園文化活動配合進行教學。學生們有各種機緣參與各層次的校園文化活動,如夏青杯朗誦大賽、師德演講比賽、五四征文大賽、校園戲劇大賽,等等。我們不妨隨機把競賽引入課堂,以點帶面,激發學生的熱情。結合文學社、戲劇社等社團活動,把社團的需要與教學鏈接起來。
語文的學習資源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影視作品、碑文石刻、甚至廣告說明,均為語言文學的范例,鼓勵學生信手拈來為我所用,在課堂上交流展示,集結成冊,在課內外交流互動中,不斷充實師生共同開發的大語文教學資源。
開放的語文教學形式摒棄了傳統的“講解—接受式”,倡導“探究—發現式”。教師要導演化、主持人化,把握學習的導向,掌控學生求知探索的節奏,催動課堂的進程,最大程度激發學生主動探究。學生為本,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對學習材料進行主動思考、深入探究,以獲取知識。
自主探索。以“探究—發現”為主的開放式課堂教學,由生疑—質疑—析疑—釋疑幾個環節來完成。在幼專的語文素養、幼兒文學、文學欣賞等課程中,面對大量語文知識,首先讓學生在上課初始階段研讀教材、產生疑問,進而提出問題,然后教師進行方法指導,找到解決問題的實質,最終釋疑,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充分肯定學生通過獨立自主的思考探索,在廣闊的思維空間內提出的獨創性觀點。
動手實踐。幼專旨在培養面向幼兒園服務一線的技能人才,實踐教學是提高學生技能的關鍵,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所以,幼專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培養應該建立自己獨立的或者與幼兒園合作的教學實訓基地,加大實踐的力度。在課程設置上,開設幼兒戲劇表演課、文化禮儀課、教師口語課、幼兒園活動指導課等實踐性課程。在語文類課程的課堂教學中,增加講故事、演說、討論、表演、情景模擬教學等語言實踐形式,讓學生在大量探索性實踐活動中,錘煉語言,提高語文素養。
合作交流。以生為本的開放式課堂教學中,合作交流與自主探究不可分割。構建良好順暢的師生、生生合作運行機制是保障教學實施的必要條件。首先,建立學生學習小組,對組內成員進行明確分工,定期進行角色輪換。其次,建立小組評價機制,設基本分和提高分,鼓勵大家共同進步;設紅黃白牌,分別表示表揚、警告、批評,直觀有趣。第三,是創設合作學習條件,教室內最好適合小組圍坐,課堂外借助網絡平臺,對學生進行心理和學法培訓,促進師生、生生緊密互動,課外與課內有效銜接,確保合作學習有效進行。
評價是一門課程最后的環節,幼專開放式教育的評價體系必須與人才培養的需要配套,才有利于培養實踐能力較強的實用技能型人才。
開放評價內容。突破傳統只重視基礎知識基本能力考核的現象,從知情意行幾個方面全面考核。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重視學生的意志品質,評價其學習過程、行為。開放評價形式。期末成績與平時成績相結合,更關注幼專學生的日常學習狀態。老師評價與學生的自我評價、相互評價相結合,形成立體評價反饋系統。開放評價標準,調整試卷成績與平時成績的比例,降低基礎知識考察分數,增加實踐能力評價的分數,激勵為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張云鷹.開放式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
[2]洪霞.高職開放式課程教學的探索與實踐.武漢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