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百忠
(河北省盧龍縣盧龍中學)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高中學生在生理發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對數學的興趣和愛好,對數學知識的接受能力的差異也是客觀存在的。尤其是普通高中,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又存在能力差異,導致不同學生對知識的領悟與掌握能力的差距很大,這勢必對高中階段的數學教學帶來負面影響。此外,教學中還存在教材銜接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在高中數學教學中仍采用“一刀切”,不顧學生水平和能力差異,以為教學就是把學生聚在一起上課,沿用過去同一教材下采用統一要求,同一方法來授課,勢必造成“優生吃不飽,后進生吃不了”的現象。這樣,必然不能面向全體學生,充分照顧學生的個性差異,也就不能很好地貫徹“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原則,不利于學生的充分發展,甚至會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這根本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面對這些現實情況,在普通高中數學教學中試行“分層次教學”的教改實驗,就顯得格外重要。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按教學大綱制訂的教學計劃進行授課,每個內容的講授思路是由教師事先備好的,課堂上是以教師為主,通常采用教師講解、舉例、學生模仿記憶,練習作業、分析錯誤、改正錯誤、總結為主線的教學組織方式,每堂課都按計劃完成,沒有將教學效果放在第一位,造成了學生沒有獨立思考問題的時間,缺少同學與同學之間的相互溝通環境、師生之間的了解和交流,造成學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這種只管教不管懂的“灌”與“練”中受到壓抑,學生學習的目標不明確,自覺性較差,學生的學習能力得不到充分發揮,所學的知識也不會扎實,慢慢地學生就對數學產生厭倦。因此,數學教學應該讓學生有機會經歷數學知識的發現、發生、發展的過程。
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缺乏深入研究教育對象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沒有充分尊重學生有要求按照他們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教育的權利,沒有把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發掘學生潛在的求知欲望作為教學的起點。所以,只有積極開展教改實驗,研究“分層教學”模式的途徑和方法,從根本上擺脫困境,才能使教學更好地適應學生的需求,才能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求。因此,在高中的數學教學中實行分層教學,是目前高中數學教學的創新。
分層次教學中的分法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其指導思想是變傳統的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是成績差異的分層,而不是人格的分層。為了不給后進生增加心理負擔,必須做好分層前的思想工作,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講情道理:學習成績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分層次教學的目的不是人為地制造等級,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幫助他們提高學習成績,讓不同成績的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潛力,以逐步縮小差距,達到班級整體優化。分層次教學的原則是在完成《大綱》任務的前提下,對學生個體要求有所不同,使學生心理平衡,互相幫助,形成一個團結友愛的集體。
在實際分層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按教學大綱所要達到的基本目標、發展目標這兩個層次的教學要求,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學習成績和數學基礎的差異,結合教材的要求和學習可能性水平,將每個班的學生依次分為I、II兩個層次。I層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使他們能聽懂新課,最后達到在教師的提示下能完成教材中I組的習題,為他們學好其它課程做必要的準備。II層是基礎較好的學生,要能掌握教學內容,獨立完成數學課本I組練習題及II組的部分習題;按常規方式授課,為他們學完基礎課后,能參加考試升入大學繼續學習做準備。
(1)在進行學生分層后,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教材的知識結構和學生的認知能力,將知識、能力和思想方法融為一體,合理地制定各層次學生的教學目標。對于教學目標,可分為基本了解、深入領會、簡單應用、綜合應用四個層次。針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目標要求是不同的:I組學生應該達到基本了解、深入領會及簡單應用,II層學生應該達到:基本了解、深入領會、簡單應用及綜合應用等全部目標要求。
(2)課堂教學是一種“教與學”的互動活動,如何調動雙方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是分層教學模式實施效果的關鍵所在。對于I層的學生來說,不僅知識基礎較差,更重要的是缺乏責任心與自信心。那么在數學課堂教學中一是要教會他們做能做的事,培養責任感和成功的自信心,二是要激發其學數學的興趣,使得他們在學習中輕松、自在、快樂。在教學中要多鼓勵少指責,并注意了解其思想上、學習上存在的問題,幫助他們分析原因、解決問題,從而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最優發展。對于I層的學生,始終把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基礎知識和數學思維方法作為課堂教學的長遠目標,以此來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
對II層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要克服學生思維的被動性,選擇自覺滲透的數學思想方法:教學中向他們展示知識的發生發現、創新的方法,讓他們在發現中獲取,在成功中升華。在課堂上,利用概念、公式、定理的教學,培養學生概括性思維,利用實際應用的教學,培養學生思維的連續性,利用學習中經驗的積累和存在問題的矯正過程,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課堂教學流程是始終把能力培養作為對II層學生教學的長遠目標。
(3)作業分層
課后布置多層作業是分層教學模式不可缺少的環節,應該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基礎水平,針對性布置不同難度的課后作業。I層的作業以基礎性題目為主,盡量使I層學生在20~30分鐘內獨立完成作業,要減少抄襲作業的現象,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II層的作業是提高性、應用性作業為主,要布置那些體現靈活性、一般應用性的題目,使他們達到基礎應用的水平。
實踐表明,分層教學在學生學習能力、思維能力以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成績明顯提高,環境適應性明顯增強,對學習生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很高,老師對實驗班級學生的表現比較滿意,總體上看來,數學分層教學是成功的,但是還有很多問題要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