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啟華 杜全艷
(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外語系)
高校日語教育研究
◆杜啟華 杜全艷
(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外語系)
隨著我國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培養應用型日語人才已經成為高校日語教育的主要目標。巨大的人才需求缺口和高校培養出來的畢業生不能很好地完成對接的矛盾凸顯,根據市場需求培養應用型日語人才成為進行高校日語教育改革的當務之急。
高校日語教育 應用型 日語人才
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各個領域與國際接軌并向縱深層次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外語應用能力的重要性。日本貿易振興機構2009年匯總的報告顯示,中國在進出口兩方面均成為日本最大的貿易伙伴。隨著中日貿易的繁盛,日語成為在中國最受關注的小語種。據調查,2011年僅北京及周邊地區的日企已超過1萬家,如果按照每家企業平均每年新增3名合格的日語人才來估算,僅此一地的日語人才的實際需求就有3萬人。而北京的各大院校每年提供的日語專業畢業生人數只有3千人,由此可見日語人才供不應求的現狀。同時,高校日語畢業生從事日語相關工作的比例并不高。巨大的人才需求缺口和高校培養出來的畢業生不能很好地完成對接的矛盾凸顯,根據市場需求培養應用型日語人才成為進行高校日語教育改革的當務之急。
社會的發展,給高校日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的高校日語教育歷史尚淺,還存在一些問題,以下將對此進行分析。
隨著我國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日語專業學生畢業后,無論從事哪種工作,僅僅具有語言的基本能力是遠遠不夠的,實際應用能力才是安身立命的本錢。一直以來,日語教學目標包括了“聽、說、讀、寫、譯”這五項基本能力,但在現實的教學中,卻往往以讀寫為主。我國的日語教學在很大程度上與以前的英語教學類似,教師注重語法講解和閱讀理解,忽視聽力和口語環節。學生平時死記硬背,以通過日語等級考試為目標,很少花費時間和精力在非等級考試科目口語上。這樣,即使擁有一定的等級證書,但是日語“說”的能力是卻很弱,等級證書和實際應用能力二者不能同步。
我國還有一些高校日語教學仍然以傳統的灌輸式授課方式為主,這種授課方式的初衷是為了能夠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學到更多的知識,但實際上卻阻礙了日語教學的發展,學生所學的只是啞巴日語。正因為以教師講授為主,教學手段較單一,不能因材施教,教學內容實用性較低,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導致實際運用能力較弱。長此以往,學生主體性被忽視,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談不上調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了,這種被動的接受方式所產生的教學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目前,我國很多外語高校都將日語作為一門專業單列出來,專業課程控制在200課時左右。學生在專科2年半、本科3年半的時間里不但要從零起點打好基礎,更要學好某個方向的專業日語,同時還要兼顧其他的公共課程和社會實踐項目。教學內容多和專業學習課時少這種矛盾給了教師和學生很大的壓力,要求他們要高效率地教學。
高校日語教育始終要大力推行素質教育,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將重點放在打好語言基礎上,注重培養實際應用語言的能力。采取正確高效的教學方式,重視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遵循教學規律,防止應試教育。為了能夠達到這個目標,筆者對高校日語教育提出了幾點建議。
應用型的日語人才,不僅要求他們具有扎實的日語基礎,更重要的是要求他們能夠將其所學的知識靈活地運用到實際工作中。要達到這一目標,首先,對課程設置進行改革。高校要根據市場的實際需求對課程設置進行調整,增加選修課程的范圍。不同的企業需要的專業知識不同,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或志向,來選擇將要學習的專業知識。其次,提高日語教師的綜合素質。而培養應用型日語人才也需要應用型日語教師。因此,高校應該提供給日語教師專業培訓的機會,讓他們能夠在工作中,不斷提升自己,更好地為教學服務。最后,強化校企結合。通過高校和企業合作的模式,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讓學生能夠鞏固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并且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在一些發達地區,高校應該充分利用日資企業和中日合資企業比較多的這個優勢,與企業進行合作,為培養應用型日語人才共同努力。
日語教學主要以課堂教學形式為主,在這種比較單一的教學形式下要達到交際教學法的目的,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有計劃地設計和開發有價值的課堂交際活動,通過這些交際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較好地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在課堂上可采用互動式和分組討論式教學模式來加大貫徹“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理念。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服務于社會,更徹底地實踐高校培養人才的功能,教育部已發文要求各高校為培養實踐型人才要進行相應的改革。針對高職高專層次的學校,要求各課程的實踐教學比重必須要達到50%以上,并在畢業前進行不少于6個月的頂崗實習。
順應這種形勢,高校日語教育應該切實加大校內實訓教學比重,對各課程進行研究,并根據市場需求、課程特點、學生的實際制定相應的實訓實施方案,將課程的理論學習和實踐的過程深化到每一個課程的每一個過程當中。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將工作實踐提前引入課堂,并不會造成學生的迷惑,相反還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明確自己要學習的方向。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又縮短了從學生到職員轉變的時間,增強了就業競爭力。
一直以來,我國高校外語教學都存在重視知識傳授、輕文化傳播的做法,這勢必影響畢業生的在工作中的長遠發展。事實上,兩者并不沖突,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蘊對于加深理解語言有著積極的作用,而跨文化交際能力是由語言知識組成的,它就是將語言知識運用到實際中的具體體現。
總而言之,隨著時代的發展,高校日語教育應順應社會的發展潮流,明確人才培養目標。為培養出合格的應用型日語人才,從課程設置、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文化底蘊培養等各方面進行改革,完成這個人才培養的系統工程。
[1]李佳.東莞日語人才需求狀況與日語教學改革探討[J].長春大學學報,2011,(05).
[2]陳琳琳.提高高職日語專業學生日語能力方法探析[J].遼寧高職學報,2009,(08).
[3]修剛.中國高等學校日語教育的現狀與展望——以專業日語教學為中心[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8,(05).
[4]朱憲文,曾艷.日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導入——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出發[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6).
[5]李春杰.談學生日語會話能力的缺乏與日語教學[J].高等與學術研究,2006,(02).
[6]陳紅.日本語科高學年精読授業における読解指導ー研究と実踐.中國日語教學研究文集之9復合型高級日語人才的培養[M].大連:大連理工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