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娟
(長春汽車工業高等??茖W校公共教學部)
大學生道德發展是大學生對社會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的認知和實踐過程。它包括個體的自我意識、價值信仰、道德理想、義利取向和道德行為等。目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為大學生的道德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大學生在道德領域的發展狀況也將直接影響著這一奮斗目標能否實現。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大學生道德發展是相輔相成的,二者互相促進,相互制約。
第一,和諧社會要求大學生具備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堅定的價值信仰。伴隨著社會轉型的深入,西方的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利己主義等文化思潮不斷涌入大學校園,并通過各種途徑向大學生傳播資產階級的政治觀點、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大學生在面對這些多元文化沖擊時,如果缺乏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堅定的價值信仰,勢必會影響個體的道德判斷與價值選擇。
第二,和諧社會要求大學生具備良好的心理品質和社會適應能力。當前,由于社會競爭壓力的加大,使大學生的生活節奏進一步加快,人際關系日益復雜。來自于學習、交往、就業等各方面的壓力使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面臨著巨大考驗。在這種形勢下,大學生的個性心理、意志品格、社會適應狀態往往決定了他們的未來。
第三,和諧社會要求大學生具備較強的競爭意識和團隊精神。隨著競爭機制被引入到校園生活,大學生只有拋棄那些不求進取、怨天尤人的不正確想法,認識到個人的優勢與不足,才能在競爭中贏得主動權。另一方面,市場競爭是有原則的,它必須符合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要求,強調互惠互利的團隊合作。離開了整體,個體的競爭實力將無法得到充分實現。
第四,和諧社會要求大學生具備較強的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意識。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意識已成為衡量當代大學生自身素質的重要標準。目前,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許多大學生動手能力較差,缺乏獨立思考意識,遇事不夠理智,喜歡用魯莽、沖動等過于感性的方式處理問題。這就決定他們很難在社會轉型的過程中發揮出引領同齡群體的積極作用。
大學生是未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中堅力量,其道德品質如何,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影響和決定著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大學生群體作為社會先進文化的重要載體,勢必會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核心力量。很多新興思想和價值理念都是在高校產生以后,傳播到社會各個領域而逐步地被公眾所接受的。所以,大學生的道德發展將直接影響整個社會的道德規范和社會心理,是衡量社會是否和諧進步的重要標志之一。
大學生是推動社會和諧的主力軍。在構建和諧社會的背景下,大學生道德狀況發生了哪些變化?呈現出哪些新的特點?這是道德教育改革的基本立足點。
第一,自我意識個性化。改革開放以前,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始終與國家的總體價值觀念保持高度一致。而如今,市場經濟建立起了人人平等的價值關系,個人的主體意識逐步生成,其多樣性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這就為大學生自我意識的強化提供了一定的社會基礎。目前,許多大學生在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價值選擇上更加注重個性與自我價值的實現;在自我評價上更趨于客觀,其優越感逐漸消失。
第二,價值信仰多元化。從總體上看,當代大學生價值信仰具有不確定性,主要表現為:一是政治信仰多元化。目前,共產主義不在是當代大學生唯一的政治信仰,各種宗教、各種理論學說、各種文化思潮都成為了大學生的信仰追求。信仰的多元化也帶來信仰的不穩定,有的學生甚至沒有自己的信仰。
二是價值取向多元化。在當代大學校園里,只要是名人都有可能成為崇拜對象。他們對人生價值的思考,不再單純地從社會角度出發,而趨向于從個人角度考慮。
第三,道德理想現實化。以往在以群體本位為核心的價值理念中,崇高的共產主義是被大學生普遍認同的道德理想,他們作為社會文明群體的象征,不談個人的現實利益,也不會以物質或經濟的標準去評判個人價值的大小,而是完全把奉獻社會的道德準則作為自己唯一的價值追求。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當代大學生面對各種利益誘惑和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時表現的更加現實。譬如,在擇業問題上,他們一方面重視發展空間和機會的取得,一方面又把“經濟待遇”作為擇業首要因素。從講無私奉獻轉向講個人需要,其理想境界不再停留在道德層面。
第四,義利取向統一化。目前,大學生的義利觀由以往的“重義輕利”、“先義后利”轉變為“義利統一”和“義利并重”。一方面,他們能夠認同和肯定傳統道德中“重義輕利”的義利觀。另一方面,在處理個人與社會關系上,他們又不同于六七十年代的大學生。過去大學生是社會精英和天之驕子,享受著很高的社會地位,他們曾一度重義輕利。而當代大學生既不完全以奉獻社會,幫助他人來考慮自我,也不完全脫離社會現實需要,以絕對自我導向來確定自我價值,而是把奉獻和索取這兩者結合起來,在兼顧個人與社會雙方面利益基礎上,力求二者的平衡與統一。
第五,道德行為大眾化。改革開放以前,大學生的道德行為極具示范性和崇高性。改革開放以來,受高校擴招等教育政策影響,大學生群體的精英地位和示范作用被沖淡,他們處于社會變革的前沿,接受著市場經濟所帶來的諸多負面影響,部分大學生無論是在學習、消費、入黨、評優、戀愛等個人生活方面,還是在捐款、支教、獻血等社會公益活動方面,都由自覺自愿的行為轉變為追求個人利益的大眾化行為。這種行為本身具有了短期性、世俗性的特征,即在相對短的時間內,能夠使大學生獲得一定的個人利益和心理滿足。
[1]高霞.大學生信仰狀況調查及思考[J].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3):106.
[2]李志東.當代大學生政治觀、道德觀、價值觀調查研究[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學版),2002,(3):51.
[3]王利娟,李攀.當代大學生價值觀轉變及心理透視[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教科版).
[4]葉松慶.當代大學生的倫理觀現狀[J].道德與文明,19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