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敏
(山東省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東凱小學)
生活是數學知識產生的基礎,數學來源于生活。但是數學終歸還是數學,它不能永遠在生活中徘徊,數學有應用的廣泛性,又有嚴密的邏輯性,生活化的數學只有上升到邏輯化的數學才能廣泛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而數學教學既要有生活化作基礎,又要有數學化作保障,實現生活化和數學化的統一,這樣才能體現數學的工具性和普遍適用性。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素材的選擇,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與生活經驗,提供有趣的、具體的、富有一定啟發性的活動(如游戲)活動,讓學生經歷應用數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合理選擇生活材料不僅要從知識系統出發,考慮前后知識之間的邏輯聯系,更要關注數學知識與學生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選擇生活化學習材料既要關注現實性,又要體現數學知識的生活原型;既要體現適度的開放性,又不宜過分繁雜;既要關注趣味性,還應減少生活經驗對數學思考的干擾和影響。
例如,在教學《0的認識》時,利用動畫展示狗熊掰玉米的故事使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了解、感知0的產生和意義。再如,教學《小數的產生和意義》時,分別讓學生用“米”作單位來描述、估測兩條彩繩的長度,使學生經歷不夠整米的長度無法再用整數表示的過程,凸顯了小數產生的必要性,同時激發了學生研究小數的興趣。再比如,學習“百分數的應用”時,課前可以先引導學生到銀行、商店去調查,了解關于存款、取款、利息、折扣等方面的一些知識。課堂上聯系生活實際提出有關利息和折扣等方面的問題,讓學生分組進行研究解答。學生通過這樣的學習,既學會了知識,又體會到了數學的價值。
數學問題需來源于生活,但有時又與實際生活有一定的距離。教材中的許多素材相對于現實生活而言是比較單純的,大多條件與結論的信息都是相匹配的,而且許多素材都比較有地域特點,不一定適合當地地域的生活習慣。所以,教師應學會讀透教材,在正確理解教材意圖的基礎上,吸收并引進與現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關的具有時代性、地方性的數學信息資料進行充實、重組和處理教材,提出真實的、有思考價值的問題。這樣,不僅可使原來十分枯燥的教學內容變得生動,學生感興趣,而且使學生真切體會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從而促進學生積極主動投入學習。如在教學百分數的意義時,可問:“同學們經常喝牛奶,有沒有留意牛奶盒上標有‘脂肪≥3.1%,蛋白質≥2.9%……’這些內容?你們知道3.1%,2.9%等表示什么意思嗎?”從而激起學生求知的內驅力。使學生的探索變得生動有趣,富有現實意義和挑戰性。
數學學習與生活實踐的“鏈接與交互”,可以使封閉的書本文化積累過程轉變為開放的、活生生的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的自我發展過程。操作與實踐是學生體會數學服務于生活最主要的手段,它既能鞏固所學的知識,又能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實踐能力。如學習了《比例》后,引導學生思考:你能用所學的知識測量出學校旗桿的高度嗎?學生們通過討論:用一根竹竿立在陽光下,先量出竹竿和它的影長,再量出旗桿的影長,用“竹竿的影長:竹竿的長=旗桿的影長:旗桿的高”解比例,很快算出旗桿的高度。再如,在學完《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后,我創設了“美麗的圖案”的情境活動:我們的校園缺少綠化,現在想用36米長的欄桿在教學樓前設計花圃,請你幫幫忙,畫出你設計的草圖,并求出它的面積。校園是學生所熟悉的環境,所以學生的興趣很濃,創造性思維被激活。有的設計成圓形,有的設計成正方形,有的設計成長方形,有的設計成平行四邊形……一個個都很投入,在紙上畫圖,認真的演算,調動一切創造性思維和已有知識經驗去尋找問題的最佳答案。這樣讓教材內容“走出”教室,讓學生在生活空間中學習,在生活實踐中感知,切實體驗數學的無窮魅力,體驗成功的喜悅。
與日常生活相結合,勤于估算。如學過“面積和面積單位”后,一方面,要求學生建立相應面積單位的“概念”,另一方面,讓學生聯想實際并通過兩者的結合估計生活中常見物品的面積,讓學生進一步體會這些數學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
向學生滲透應用數學的意識要從小做起。如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材《認位置》一課,除了教室中的“位置”外,還可以想到什么地方有“位置”問題。這樣可以使學生聯想到影院、列車、書架等生活中與“位置”有關的問題。如果一個小學生(7歲左右)有了這種意識,當和父母一起乘車時,就會高高興興地手拿車票幫助父母找“位置”。可以看出,使學生從小就學會用數學的眼光來看待周圍的事物,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們在挖掘各種資源的同時,不要忽略了現行教材中的有效資源。如一年級教材“生活中的數”就是一種非常好的教學資源,其優點并不在于資源本身,而在于由此可以使學生聯想到生活中各種各樣的數,并以此來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像這樣的生活實例教材中比比皆是,而且這些資源又都是經過專家精心篩選的,因此這些非常寶貴的可利用資源,要注意充分地利用。
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可以說處處可見,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特別要留心收集那些與學生的生活聯系比較緊密的資料,供教學中采用。如新聞或報刊中有關小學教育、科技發展、兒童活動方面的內容,商店廣告中有關兒童生活用品、兒童玩具、學習用品的內容,校園中有關兒童的一些活動內容、組織形式等。
在數學教學中,要不斷地培養學生學會從生活中提出數學問題,并通過分析這些問題,從而解決這些問題,最后再通過回顧這些問題與結論的可行性來推動數學水平的不斷提高。
例如,教學一年級下冊《統計》,可以引導學生找一找生活中還有什么地方可以用到統計知識?請你提出一個有關這方面的問題,并用剛剛學過的統計知識來解決你所提出的問題。如一個月的天氣變化情況、全班同學家中電器的擁有情況等。這些問題都可以用統計的知識來解決,而且大家在合作的過程中并不感到有什么太大的困難,這樣的問題就比較切合學生的知識水平,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總之,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就是關注了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能靈活地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問題,就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待周圍的世界,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會成為一個生動活潑、富有個性的活動過程。
[1]小學數學教師.
[2]“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的思考與實踐.小學數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