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 靚
(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
語言與文化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語言是不能離開文化而獨立存在的。初中是學習外語知識的基礎階段,對于這一階段的初學者來說只學習語言的發(fā)音、單詞以及語法、結構是不夠的,他還需要了解語言背后所承載的文化知識。沒有對其所學語言文化背景的充分了解,那么他對語言的學習永遠是片面的、不完整的。
因此,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課堂上文化意識的滲透,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與跨文化交際能力。我國基礎教育階段新的《英語課程標準》,就將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作為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的部分,它強調“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發(fā)展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這一點的提出,告訴我們在教學中不能單純地教授語言知識,還要重視文化教學,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在以后的交際中消除各種障礙。
學習語言的目的是什么?相信不同的人會有不一樣的回答,但是運用語言進行交際肯定是學習語言的主要目的。然而,從我國有外語教學以來,文化知識的教學都處于次要的地位甚至直接被很多教育者所忽略,這就導致老師只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對外語國家文化背景知識的教學,使許多人只會應試,而無法將所學的英語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中。曾經(jīng)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中國學生在美國開車時出了交通事故,墜入了一個山崖,警察趕到后問他:“How are you?”該學生脫口而出:“Fine,thank you!”聽完這話,警察真的以為他沒事就走了,留下這個受了重傷的學生。這個故事的結果我們不得而知,真實性我們也無從考證,很多人把它當成一個笑話來看,可是,作為教育者的我們看到就覺得特別諷刺,多年來的英語學習竟然使學生在生死關頭都有著強烈的思維定勢,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和反省。另外,耗費大量時間孤立地教授語言知識,不僅費時費力且會加重學生的負擔,還會使其失去學習興趣,而興趣原本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初中英語教學既是語言教學,也應該是文化教學。
深思和反省之余,我們更應該考慮如何利用身邊的資源,從每一節(jié)課出發(fā),對學生盡可能多地進行文化意識的教育。
地域上的差異,使得中西方文化習俗和語言習慣等都大相徑庭。初中英語教材以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為目標,因此涉及了一些此方面的知識,全面了解這些知識對初中學生來說至關重要。所以,我們要將教材中有關英語文化背景知識和社會風俗習慣的典型實例提取出來,結合文化背景進行語言教學,以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例如,牛津7A第三單元是關于“Halloween”的,萬圣節(jié)在西方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jié)日,但這對中國學生來說卻是一個相當陌生和充滿好奇的話題。如果只是把生詞和句型反復講解和操練,學生對這一文化依然沒有任何深入或全面的了解。但是,如果教師在講解過程中向學生介紹萬圣節(jié)的由來和西方人過節(jié)的習俗,甚至放一段相關的視頻,這肯定會使學生的興趣大增,并在學習的同時得到了文化的滲透。
情境教學已經(jīng)被越來越多的教育者認可并應用,創(chuàng)設相應的情境,讓學生在一定的文化氛圍中學習,可以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在語言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地為學生的語言學習創(chuàng)造良好的內(nèi)外條件,加強文化意識的滲透,這也是提高語言水平的必要途徑。
情境創(chuàng)設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課堂上的情境創(chuàng)設,另一種是課后的情境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創(chuàng)設一般都是和課文內(nèi)容緊密相連的,教師根據(jù)今天所教內(nèi)容,聯(lián)系一定的情境所創(chuàng)設的。例如,牛津8B第五單元是關于各種國際慈善機構和組織的,教師可以從我們身邊熟悉和平常的一些機構,如紅十字會、希望工程、壹基金等等導入,聯(lián)系近些年國內(nèi)外出現(xiàn)的重大的自然災害事件展開,然后從國內(nèi)轉向世界,介紹世界上一些著名的慈善機構和組織,并了解各個組織創(chuàng)設的目的和作用。這樣既聯(lián)系了身邊熟悉的事情,又拓展了學生對世界慈善機構的認識。而課外情境創(chuàng)設對教師和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習不能只是局限在課堂,課后的時間如果能利用起來,會產(chǎn)生巨大的效果。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現(xiàn)階段的心理和個性特點,指導學生在特定背景下進行角色扮演,戲劇表演等活動。例如,觀看《哈利波特》系列、《納尼亞傳奇》系列等學生特別感興趣的電影,讓學生選取片段模仿其中的語音、語調,并要求他們盡量去體會和感受扮演角色的身份和語言交際的環(huán)境。同時,也可以給學生某一情境,讓學生展開充分的想象力去性地表演和展示等,老師可以在排演過程中貫穿語法、詞匯知識和文化知識的講解。特定的情境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外語的興趣,學生會滿懷熱情地學習相關內(nèi)容,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
不同的文化有其各自的風俗習慣,但也有一些共同點。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既要重視語言知識的傳授,還要注意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加強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對英漢兩種文化異同點的比較,也是英語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通過比較,可使學生對兩種文化之間的異同點有進一步的了解從而避免語用失誤。課本中有許多關于英語國家文化的內(nèi)容,我們一定要結合課文的教學,要求學生注意比較文化間的異同,而牛津課本里也提供很多這方面的素材供教師在教學中去發(fā)掘和利用。
例如,牛津9A第四單元中談到Hepburn去世時,用了“pass away”這個詞,教師就可以利用這個契機比較中西方文化中對“死”這個詞的理解,中西方文化中都有euphemism(委婉語)的應用,因此表達時一般不會直接用“死”(die),而是會委婉地表達成“去世”(pass away),一個簡單的詞就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中的共同點。而不同點也隨處可見。例如,9A第二單元學習colors時,對白色的理解在中西方文化中就是有差別的,在西方文化中白色表示“purity”,因此在婚禮上新娘會穿白色的婚紗。而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白色與紅色相對,是一個禁忌詞,自古以來親人死后家屬要穿白色孝服辦“白事”,而婚禮是一件非常喜慶的事情,自然是不能穿白色的服飾的。同一種顏色在不同的文化中表達的意思卻大相徑庭,比較歸納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隨著我國與世界各國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與英語國家的人員交流,英語國家的文化習俗是制約有效交流的重要因素。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需要從學生的基礎階段抓起,通過課堂教學不斷滲入文化意識。實踐證明,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有助于學生了解與熟悉英美文化,從而加深對語言本身的理解,達到語言學習和文化學習互相促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