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浩凡
(遷安市潘營完全小學)
如大班的《黑色食品》一文中,教師在泡豆芽、泡木耳的時候,只介紹了所學的材料,說了需要的過程后就說:下面請小朋友們自己動手看看黑色食品是怎樣膨脹起來的?自己動手時,小朋友們都在積極的操作,忙的不亦悅乎。還不時地去臨近的桌子旁去看看,有的好奇的幼兒還拿起未泡開的木耳嘗一嘗,當教師請幼兒們說一說:你知道木耳是怎么泡起來的嗎?為什么木耳是黑色的呢?竟沒有幼兒可以說的上來。
如大班數學認識“時鐘”,老師出示用包裝紙包著的時鐘:“今天,老師要送給大家一個禮物,請你們猜一猜是什么?”于是,幼兒絞盡腦汁拼命地猜想:圖書、蛋糕、好玩的玩具、天線寶寶、禮物……可是,當老師打開禮物揭開謎底,隨著一聲長嘆“唉……”剛才津津樂道的孩子一下全沒精打采了。
像這樣的“猜一猜”,大家并不陌生。初看,老師的意圖好像在引發幼兒的興趣,為后面的學習活動做鋪墊,但是,幼兒的這種好奇心會隨著“神秘”東西的出現而很快消失。
又如,大班“復習幾何圖形”教學活動,老師設計了“變魔術”。當老師請幼兒說說都“變”了哪些圖形時,說不出名的碎片卻占了相當一部分。
在“變”的過程中,由于老師的要求不明確,多數幼兒不明白“怎么剪?”:是剪一刀?剪二刀?還是隨意剪?“怎么變?”:是變一個圖形?變一種圖形?還是變多個多種圖形?于是在操作的過程中幼兒剪到哪算哪,剪成什么是什么,很少在考慮要變出不同的圖形。因而,不僅“變”出的圖形很單調,而且這樣的操作也就失去了其應有效能。
關注幼兒的動手參與,未引導幼兒的思維參與其中,幼兒的智能不能得到有效的發展,幼兒都動手做了,但是在動手之前,幼兒沒有思考的時間,沒有先假想,再去驗證的過程;再活動后,幼兒雖然匯報出不同的方法,可是老師根本沒時間來引導幼兒質疑方法的差異,也沒有時間給幼兒思考“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事實上,這個活動作為探究活動,活動原本應有的教育功能沒有充分地發揮出來,它們潛在的教育資源遠遠沒有被挖掘出來。
如大班數學“感知長度守恒”第一課時第一環節,教師選用紅、黃、藍三根不等長的絲帶,讓幼兒邊操作邊判斷:(1)并列擺放:“這三根絲帶一樣長嗎?”幼兒:“不一樣長”;(2)變換方向:“這三根絲帶一樣長嗎?”幼兒:“不一樣長”;(3)改變形狀:“這三根絲帶還一樣長嗎?”幼兒:“不一樣長”。幼兒的答案無疑是正確的,但是,孩子是真的理解了?還是瞎猜的?無從知曉。因為,老師選用的教具本身就是不等長的,并列擺放、變換方向、改變形狀當然還是不等長的。
面臨改變原有的教育觀念、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新要求,綜觀當前幼兒園的教學,我們應該努力去做到有效教學。如何有效教學?怎樣才能做到更“有效”?還需要我們不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