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慧玉
(江蘇省昆山錦華幼兒園)
當傳統的幼兒園教學課程已經滿足不了幼兒園教學發展的需要,當更新的教育觀念與實際教學行為不相符合時,“課程改革”,作為新時代的產物進入我們的視野,其將眼光聚焦于幼兒發展,賦予幼兒園教學更豐富而深刻的教育內涵。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存在著以下問題與現象:
外出觀摩教學活動后,教師通常會在班級中再次加以嘗試實施,這樣的教學活動,我們稱之為“移植課”,有利于幫助教師借鑒優秀的教育教學方法,積累教育經驗。但是,我們也發現教師的教學過于“照本宣讀”,孩子會因為老師的一系列指示要求而猶豫,他們要參與必須在老師的首肯下才能進行,主動性被大大削弱。
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教師的設計非常地巧妙,也很有層次感,逐漸加大難度,讓孩子一步一步加大挑戰的空間,獲得最近發展區的發展。但是,實施過程中,教師往往會按照流程教學的情況,也就是我們說的背教案,孩子們對第一環節的知識點還沒有很好的進行消化、吸收,就已經進行到第二環節的教學中去,接著就是出現場面混亂的局面,孩子們無法與老師進行互動,活動效果也就大大降低。
小班教學活動《蟲兒爬爬》中,教師為每個孩子精心準備了一個大袋子,讓孩子們鉆進大袋子里,扮演蟲寶寶,的確是非常的形象與可愛。但是,15分鐘的教學下來,教師與孩子們始終維持著同樣的跪姿,開始的律動環節與最后的放松活動,孩子們的動作只能局限于在地面上的情況進行。爬的過程中由于袋子的使用,教師也不便于觀察孩子爬的過程中實際動作的掌握情況。
傳承以往的習慣經驗,教師往往會在活動的最后集中孩子,自己充當主角,對孩子在集體教育活動中的表現情況進行評價。諸如誰的畫面最漂亮,誰的想法最有新意,等等。但是,我們也會發現,孩子們在被老師的評價過程中是非常被動的,他們的想法,他們的創意往往會在老師的評價中被覆蓋,被埋沒。也就看到教師說的不厭其煩,孩子在下面玩的不亦樂乎的現象了。
綜上所述,我們發現教師們開展教學活動存在著共性問題,即忽視了我們的教育對象——幼兒的發展。面對今日有著豐富見識與智慧的孩子,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在設計、開展教學活動中,應本著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根據孩子的實際發展情況,盡可能通俗易懂的去引導孩子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具體措施如下:
在教學活動開展之前,教師要以幼兒發展為出發點,變“拿來主義”為“適用主義”,充分挖掘其教育內涵。
為使教育更貼近孩子,我們與孩子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采用PPT循序漸進展示的方式讓孩子了解青花瓷盤周邊花紋的繪畫方法,如先畫上面花邊,再轉動盤子,畫下面花邊,再兩旁畫上一樣的花邊,由一到二到四到八,這樣的輔助教學方式將復雜的青花瓷盤花紋藝術簡單化,孩子們能直觀感受青花瓷盤的花紋設計過程,創造熱情被激發,產生了“我要設計與他人不一樣的青花瓷盤”的愿望,從而幫助孩子順利掌握繪畫花邊的技能。
教師要恰當地就教學內容設計出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要理解、洞察幼兒的想法,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為幼兒的學習提供表象的提示和支持。
在藝術活動《青花瓷盤》中,由孩子向大家介紹自己最喜歡的青花瓷盤的圖案、顏色與花紋,豐富孩子們對于青花瓷盤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趣。
在教師示范操作環節,我們改變了以往單調的教師邊講解邊示范操作,幼兒觀看的方式,而是考慮到大班孩子比較喜歡競爭好勝的特點,我們采用了三位設計師互相比賽設計青花瓷盤的方式,激發孩子的創作欲望,調動孩子設計瓷盤的積極性。
可見,有效地引導,必須建立在幼兒的興趣與關注點上,這樣才能使有目的的教育與幼兒的興趣點相一致,將學習活動一步步深入,最終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首要,教師要考慮材料所蘊含的對本教學活動的價值,即能有助于幼兒理解知識、掌握方法和發展能力,有利于展現知識的生成過程,為促進幼兒的發展服務,而絕不能隨便信手捏來,不能讓幼兒動手就了事,它們的呈現與使用都是需要經過思考后才確定的。
其次,選用什么樣的學習操作材料,要與本活動的內容及幼兒的年齡相貼切。教師提供的學習材料應更多地就地取材于現實生活,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與問題解決聯系在一起,讓幼兒感覺到問題的存在,并學會利用材料中提供的各種信息或數據去進行分析、思考、尋找問題的答案,從中獲得相關的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辦法。
再次,學習操作材料的選用,要考慮到其簡便有效,盡可能就地取材、一物多用。切不要把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寄托在操作材料上,而花不必要的精力去“精心”準備既繁瑣又無效的操作材料。
如《青花瓷盤》評價活動中,當孩子們創作開始時,我就出示了“最佳設計獎”和“最美畫面獎”兩大獎項。孩子們創作完成之后,我請孩子們分析,自己的青花瓷盤能得什么獎?為什么?孩子們熱烈地討論著自己得獎的理由,他們盡情地去尋找自己的朋友,共享獲得成功的喜悅。此評價環節改變了以往教師單一講評的方式,設立“最佳設計獎”,“最美畫面獎”,孩子們根據自己對作品的評價將作品放入相對應的獎項上,他們的想法和創造得以尊重,自信心得以提高,青花瓷盤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得以宣揚!
隨著課程意識的不斷增強,將促進幼兒發展放在教學之首要位置已成為人們的共識。迎著新世紀的步伐,我們逐漸進入一個“人”的世紀。在這個以“以人為本”為最強音的時代,作為幼兒教育工作者們應以幼兒為本,關注孩子的需要,關注孩子的發展,努力走進幼兒,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優化教育教學行為,奏響“幼兒發展”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