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靜
(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鳳鳴小學)
淺談德育教育在科學教學中的滲透
◆邢 靜
(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鳳鳴小學)
小學科學是對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一門主要學科。它不僅要使學生掌握一些科學知識,而且還要在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培養學生從小就樹立愛祖國、愛科學、愛勞動的思想。因此,在教學活動中努力挖掘教材內容的德育因素,充分發揮自然學科的德育功能是十分重要的。
教師在備課時,要努力做到挖掘教材,揭示“知識點”和“德育點”的內在聯系,在教學中把二者結合起來,同步進行。例如,講《陶瓷》一課時,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要向學生介紹陶瓷是我國的偉大發明之一,世界各國將“陶瓷”作為中國的代名詞,使學生感受到中國人的智慧。在講《紙》一課時,向學生說明指南針、造紙術、火藥、印刷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有的發明早于世界其它國家幾千年,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進一步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多種手段向學生滲透愛國思想,能夠做到曉之有物,情有所動,具體、形象、生動。
我認為“勉強成了習慣,習慣成自然。”小學科學教學中應培養學生良好習慣。對于小學生來說,良好的習慣不是一兩天就可以形成的,要經過反復的訓練來實現。良好的習慣來源于細節,我們科學教師要從細節入手,從點滴入手。例如:在實驗活動前,我要求學生提前制訂好方案,進出實驗室時應做到“靜、輕、快”。在實驗過程中,我教育學生要愛惜實驗器材,認真觀察實驗過程,及時感謝小組內同學給予的幫助。在實驗結束后,我教育學生把用過的實驗器材放歸原處,做好實驗記錄等等。通過反復訓練,學生就能認識到這樣做的好處,久而久之好的習慣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現在的小學生,在家中是小皇帝,在學校唯我獨尊。做事情缺乏耐心,沒有毅力。這就要求我們科學教師有意識地培養他們。在科學課程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們興趣盎然,有時一節課上完后還是意猶未盡,但這種興趣由于學生的自身特點維持不了多久,往往不能把觀察研究活動繼續深入。如果此時教師給予適當的點撥,對學生要完成的學習任務進行適時提醒,在放棄時及時鼓勵,就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興趣,提高他們參于活動的積極性積,使他們最終能完成學習任務。
例如在教學《秋季星空》一課時,我和學生共同制訂書面觀察計劃和觀星箱,帶領學生進行長期觀察研究星座,記錄每天星座的變化。這個活動時間比較長,大約需要幾個月的時間。可是一段時間后,學生興趣下降,這時就要及時鼓勵幫助學生,讓學生產生克服困難的勇氣。在活動結束時讓學生將自己的成果進行展示,讓每個學生體會研究的樂趣。通過長時間的觀察,錘煉了他們的毅力,達到了科學教學的雙重目的。
我們科學教學活動中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大大縮小了學生之間的距離,加強了學生之間的溝通。如在匯報時以小組為單位,減少對個別同學的獎懲,使學生產生集體榮辱感,增加合作意識,逐漸樹立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的思想;在成果展示時以小組為單位,比一比哪一組想到的辦法最多,最后請每一組都進行展示,這樣既注重小組的作用又展示了個體。這種教學方法,既達到了科學教學目的,同時也培養了孩子們團結合作與互助的精神,使他們能夠健康成長
教學中,引導學生認識科學的社會價值、激勵學生把學習科學知識對社會環境的改造與自己的責任聯系起來,是全面體現教學目標的一項重要內容。實踐證明,走出教室,以大自然、大社會為課堂,結合教材,開展考察、參觀、調查等,例如:在講到水域污染和保護時,為了讓學生獲得河水為什么會污染的第一手資料,我帶領學生到涿河去進行考察,他們發現河水的顏色、水中的漂浮物等就從感性上懂得了什么叫河水的污染。接著又實地考察了污染的原因,研討了河水污染的危害。這樣活生生的事實極大地震動了學生,使學生懂得了環保和治理的重要、緊迫。這樣不僅有利于認知的鞏固和深化,而且有利于激發學生樹立主人翁的態度,增強社會責任感。
我認為在小學科學課的教學中,還有很多有益的活動形式能培養學生的優良品格。良好的品質一旦形成,那將會受益終生。因此我們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研究,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關心孩子們的健康成長真正做到教書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