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穎
(吉林省吉林市校外教育辦公室)
“養成教育”,就是要著力培育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及待人接物等方面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學生養成良好品質。只有具備良好品質的人,才有發展的潛力,發展的前景。教育家葉圣陶曾經說過:“教育是什么?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莊子曰:“積行成習,積習成性,積性成命”,這句話也為我們闡述了“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品質,品質決定命運”的教育理念。
隨著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少年兒童的身體發育水平已明顯提高。人們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和豐富的社會信息來源,也大大促進了少年兒童的智力發育。但與此同時,在少年兒童中卻普遍出現了“行為霸道、不懂禮貌、磨蹭馬虎、好吃懶做、自私任性、孤僻膽小”等不良心理傾向。在學校中也常常可以看到“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現象。因此,對于這一代學生來說,很重要的教育任務應該是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應當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小學階段是孩子生理、心理急劇發育、變化的重要時期,也是道德行為習慣培養的最佳期,從道德行為習慣入手,是發展小學生品德的最有效途徑。少年兒童時期養成的不良品質和習慣日后很難矯正,有的甚至可能伴隨人的一生。而養成的良好的品質和習慣則終生受益。因此,在基礎教育的小學階段對少年兒童加強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一時期的德育教育應以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為主。
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應從學生的認知特性出發,按照先入為主的規律,充分利用《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要求來引導學生行為的自覺性。讓學生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為習慣,哪些習慣不能養成,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等。學校可以把開學第一周定為養成教育宣傳周,第一節課定為養成教育課,由班主任向學生宣讀學校規范,提出新學期的要求、希望和目標。并可以根據本班的實際情況,制定班規,讓學生形成共識,從而取長補短,明確行為目標,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幾年來,我市在探索小學養成教育工作中已經取得一些成功經驗:一是教育學生從小養成遵守時間的習慣。制定合理的作息時間,并嚴格執行,按時完成作業,做到認真、工整。二是教育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講究個人衛生,學會打掃班級衛生,不亂扔垃圾,物品擺放整齊,講究公共場所衛生,愛護公物。三是養成良好的行為品質。上學帶齊學習用品,上課前準備好學習物品,走路靠右側通行,上學、放學排隊,讀寫姿勢端正,執筆方法正確、規范。四是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尊敬師長,團結同學,助人為樂,關心集體。
小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出現,既有家庭、社會、學校的客觀因素,又有小學生自身發展的因素。因此,加強小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需要我們構建學校、社會、家庭、學生四位一體的教育網絡,齊抓共管。
“身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的每一個行動都是給學生無言的教育,教師的舉手投足都孕育著教育。教師應該給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學習榜樣。教師一直是學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小學生會有意識的將教師的一言一行作為自己模仿的對象,也就是說教師對學生起了一個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師不但要用真心去激勵學生,而且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學生,讓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中,不斷地受到熏陶和教育。
教師要關心體貼生活習慣特別是學習習慣不良的學生,找原因,從源頭上下功夫。現在,許多學生衛生習慣差,果皮紙屑隨手亂扔、教室里隨處可見垃圾,可同學們卻視而不見。有人往垃圾桶里扔,那也是很少一部分。我們嚴厲地批評、懲罰也只能改變一天兩天,時間長了又會重犯,因為他們意識上還得不到改變。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應先組織班隊會展開討論,使學生在認識上有所轉變。但許多學生道理都懂,行動上卻難以改變。于是我們應從自身出發,從平時的小事中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平時,我們教師走進教師,一發現地面有爛紙垃圾就隨手把它撿起來,有了廢紙、垃圾總是親自扔到垃圾筒里。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感到愛護環境的重要。有時老師的一個眼神,學生就會馬上意識到錯誤并很快改正;有時老師的一個好習慣,一個好動作,都會讓孩子受益終生。
家庭是撫育孩子的搖籃,既是孩子的第一社會環境,也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場所。家庭又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因此家庭教育的這種廣泛性是其他任何教育都難以比擬的。作為小學階段孩子的父母,家庭教育的責任與義務更是尤為突出。要幫助孩子完成從幼兒向學生的過渡,要與孩子共同度過多個重要的轉折點與學習的關鍵期,要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做好對接。因此,家庭教育是學生養成教育的重要陣地。家長是學生的啟蒙教師,家長的一舉一動往往成為學生判斷是非得失的標準。有一部分學生在學校中已經接受了教師正確的引導,可是一回到家中又受到不良的家庭教育或家長不良習慣的影響,而失去了行為習慣是非判斷的標準。因此,要加強學校與家庭的溝通。要通過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等多種渠道,密切教師與家長的聯系,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況和各方面的表現,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幫助家長提高育人意識和能力,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同步進行。
要與社會各個部門建立聯系,及時反映學生在社會上的各種表現。結合學校行為規范的教育內容開展社區教育,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聘請校外輔導員到校進行法制教育,提高學生的法制意識,規范學生的行為。
在學校里,除了老師,學生接觸最廣的還是學生群體,教師要經常觀察學生的活動,看看是否有不良現象的發生。有許多學生在老師面前可能會有所顧忌,但在學生之間肯定會“原形畢露”。如若縱容下去,勢必會影響到其他的學生。這時,教師可通過多種途徑觀察這種現象,然后以一個恰當的時間,用一個恰當的辦法,對“癥”下藥,對他們進行“改造”,讓他們改掉不良習慣。
我們可以利用每周的升旗儀式上的國旗下講話、每周三的紅領巾廣播站、班、隊會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的培訓,對學生進行以“五愛”為基本內容的社會公德教育和有關的社會常識、法律常識教育,著重培養和訓練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習慣,使學生心中有祖國,心中有人民,心中有集體,心中有他人。培養學生自己管理自己,樂于幫助別人,自覺為集體服務和辨別是非的能力。通過培訓,讓學生學到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不向困難低頭,顧全大局的集體主義精神。為此,經市委、市政府批準我市建立了吉林市青少年素質教育拓展教育基地,設有素質拓展訓練區、思想道德教育區、軍事模擬訓練區、安全救護教育區、快樂農業體驗區、生態環保體驗區。基地以全面加強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設為主旨,以先進教育文化理念為指導,以素質拓展教育為重點,以快樂體驗式教育為載體,使青少年通過親身體驗,分享交流,自我感悟,實現提高實踐能力,增強團隊意識,提升綜合素質的目的。
評價是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手段。及時對小學生養成教育進行評價是我們做好養成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徑,它能促進學生產生強烈的榮譽感,從而促進學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強,提高學生的自覺性和意志力,做到知行統一。因此,我們要在養成教育的評價中樹立典型,以獎勵為主,平時盡可能經常使用口頭和體態語言對學生進行表揚和暗示。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精神,全面培養中小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全面發展。我們在全市中小學生中評選“優秀少先隊員”“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各學校安全、紀律、衛生流動紅旗的評比和發放;開展爭當升旗手、爭當護旗手、爭當環保小衛士等主題教育活動。可以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通過評比和開展活動,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使學生的養成教育的評價具有強烈的激勵性。我市政府督導室給每個中小學生下發了《吉林市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手冊》,要求學生本人、學生家長、班主任老師對評價手冊認真填寫,親眼見證每一名學生的成長、進步。
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一個艱巨的長期的細致的過程,不能寄希望于一蹴而就,必須持之以恒。因此,社會各界有識之士都應該重視這一課題的研究,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以人為本、切實可行的好方法,探索健康向上、喜聞樂見的好形式,促進青少年養成教育的長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