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勤 王妍平
(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實驗小學)
樹立科學的兒童觀,教師在對待兒童方面首先要做到:尊重兒童的生命。生命對于每個人來說只有一次,而兒童的生命才剛剛開始,更顯得嬌嫩,更需要成人的呵護與關愛?,F在的兒童生活在信息產生和傳播速度都驚人的時代,在進入學校之前,就已經從社會生活和大眾傳媒中獲得了不少知識。兒童與成人一樣代表著一個時代,擁有著一個世界,而且他們的小腦袋里充滿著神奇的幻想,他們的精神世界比成人更多彩、更奇幻、更廣闊。同時,每一個兒童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體,具有自己的情感、思維、需要等特質。從這個意義上講,尊重兒童的生命,就要珍惜和呵護每個兒童的生命權。童年是人生中短暫而美妙的一個階段,教師應尊重兒童的身心特點,呵護童心童趣,尊重兒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心理需求,而不以成人的意志代替兒童的想法。這就要求教師蹲下來和兒童平等交流,傾聽兒童的心聲并給兒童適當的自主決定權。
其次,要相信兒童有無限潛力。兒童是正在發展中的個體,身心各方面機能都還不成熟,但也正是因為不成熟,兒童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根據發展心理學家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人至少有八項智能,即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聽覺音樂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關系智能、自我認識智能和自然觀察者智能等。每個人在智力潛能上有不同的優勢和發展方向,每個學生都是潛在的天才兒童。因此,兒童的學習潛能和創造力是巨大的,只要具備良好的有滋養性的環境,他們就會有著驚人的可塑能力。
選材如何突出兒童主體,貼近兒童生活實際,在這方面我們可以以日本的小學語文教材為鑒。日本的課文內容突出日常生活,時間上以“現代日常”所占比例最高,占67.2%,空間上以“家庭和學校”所占比例最多,占72.6%;且同本小學全部課文中的51.4%是以孩子為主人公,“成年人”為主人公僅占7%。這表明同本的小學課文集中在兒童同??筛械姆秶鷥取N覀兊恼n文要多反映大多數兒童的常態下的生活,表現兒童多方面的情趣,讓兒童看到課文時有親切熟悉的感覺。這樣,課堂生活與課外生活也才能比較和諧地聯系起來。在強調名人、偉人的榜樣作用方面,最好多以現當代、距離兒童生活較近的名人童年時期的故事為題材,讓兒童感到課文中的名人就在身邊;再者,選取名人或偉人童年故事的題材方面,也不必盡善盡美。因為是名人或偉人的故事,反面題材有時也能到正面效應。現實中的兒童絕大多數都是普普通通的,選取表現名人或偉人童年時頑皮的故事,更能讓兒童感到名人或偉人的真實性。而且兒童在閱讀故事時不自覺地與主人公對比,會發現自己現在并不比他們差,將來一定能比這些名人或偉人更優秀。這就有效地保護了兒童的自尊心,激發了兒童的進取心,讓兒童樂觀向上地生活。
教材中的大多數課文語言直白、內容淺顯,好奇的小學生自己看過幾遍課文后就對課文失去新鮮感了。為調動兒童對課文的學習興趣,教師的課堂導入一定要精彩,從課始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學習中來。
課堂導入時,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眴栴}情境能有效激發兒童探究的欲望,使兒童產生學習的動力。如讓兒童圍繞課題質疑;“為什么稱‘五壯士’,而不稱‘五戰士’呢”“哪些地方表現了五壯士的‘壯’呢?”(第九冊《狼牙山五壯士》);利用課文細節巧設矛盾沖突,制造懸念,讓學生產生躍躍欲試,急于知道的迫切心理:花生是一種很普通的食品,可是作者一家吃花生的日子卻相當隆重,并且說“那天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親也來了,實在很難得”,這是為什么呢?(第九冊《落花生》)或者在視覺沖突中激起學生的問題意識;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小村莊被毀前和被毀后的兩幅有著天壤之別的畫面,強烈的視覺沖突,會給學生帶來心靈上的震撼:“一個美好的小村莊怎么會消失呢?究竟是什么毀了小村莊?”(第六冊《一個小村莊的故事》)
而對于童話、故事類的課文,教師可以直接營造有關的文字氛圍,將學生帶入課文情境之中。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播放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動畫,或根據課文內容用生動、具體的語言文字,展現出動人的景象等,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為課文學習打下心理基礎。
小學生是活潑好動的,小學語文課堂活動也應是豐富多彩的。小學語文課堂上要有書聲瑯瑯,也要有筆聲唰唰;要讓學生盡情想象,也要讓學生大膽表達;要讓學生與文本對話,也要有師生、生生間的多向交流……多樣的學習活動,才能使兒童不感到學習的單調,也才能使兒童多方面地展現自我。
當然,課堂活動的選用,必須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且適合兒童的心理特點,保證絕大多數兒童的積極參與。否則,就有鬧劇之嫌。例如,特級教師游彩云設計的《小小的船》一課(第二冊):針對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教師把唱歌、游戲、表演等活動形式引進課堂,如教師配樂唱兒歌《小小的船》,學生按歌詞自編動作,做兩遍;以游戲的方式朗讀課文,一個讀完邀請另一個讀,排成一艘長長的月亮船,邊讀邊做動作,把朗讀推向高潮。這些活動寓教于樂,收到了顯著的效果。但這些活動的創設明顯適合低年級兒童,如果運用到中高年級課堂則不太自然。中高年級的兒童已具有初步的抽象思維能力,教學活動的設置要富有挑戰性,使兒童通過主動探究完成任務并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1]喬繼英.兒童文學:小學語文教育必不可少的課程資源[J].語文學刊,2010,(10).
[2]楊細丹.小學語文教育中對學生個性的培養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23).
[3]趙靜.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教育——20世紀初期的歷史透視[J].教育科學,201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