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 江財經學院東方學院 徐 周驍
改革開放以來,中小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在我國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有劣質淘汰,也有精華保存。然而,在目前的中國經濟預期下調的國內背景下,大量中小企業遇到了較為嚴重的資金融通難題,融資渠道及規模的制掣愈發成為制約中小企業進一步生存及發展的“瓶頸”,中小企業過于分散,信貸風險水平保持高位,信用級別較低,可供質押的非流動資產普遍短缺,在難以獲得大企業擔保的條件下,經營活動中商業票據利用率低下,所有的主客觀現實都造成了中小企業在目前條件下自金融機構獲得融資的高難度,而在國家實行信貸緊縮的政策環境中,部分中小企業甚至“鋌而走險”,在資金周轉困難時向收取高額利息的民間借貸資本尋求資金,背上巨額風險債務,這造成了大量企業難以為繼而轉向破產倒閉的命運,江浙一帶民營資本家的大量破產現實就驗證了這一問題的嚴峻性。在這種背景下,物流金融作為一種全新的融資方式,開始引起人們的注意。物流金融可以有效地支持企業的融資需求,拓寬融資渠道,通過進行應用和開發各種金融產品的活動,有效地組織和協調物流領域中的貨幣資金運動,而物流企業與金融機構的聯合可以為中小企業提供高效高質的資金輸出入服務,物流金融的開展對中小企業、物流部門、金融部門這三方都有非常現實的利好活動,物流和金融的緊密融合能夠有力的支持社會商品流通,使得流通體制改革順利進行,因此正逐漸成為國內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的一項重要金融業務,其作用也在逐步顯現[1]。
對于我國中小企業的資金融通困難局面,既有企業自身的內部原因,也有企業外部的政策及經濟環境等因素制約,具體來講:
首先,生產及規模都較小的先天局限使得中小企業獲得符合放貸部門規定標準的質押資產(例如廠房、土地等固定資產)較少,但是擁有較為完善的擔保及質押物是多數金融機構向外提供信貸的基本條件,銀行對質押資產的審核非常嚴格,且明顯偏向房地產資產類抵押,這既有我國資產交易市場發展的欠發達原因,也有國內金融機構對于其他資產定價能力的低下原因。其次,中小企業進行資金融通較為普遍的時間短、頻率低以及需求急等特點,融資需求分散點廣、需求面大以及單筆金額相對較小的業務情況等都使得金融機構會優先的考慮向大型企業集團和上市公司等重點項目放貸,目的在于保持最佳盈利水平,當國內貨幣政策趨緊,中小企業可得到的信貸比例還會被進一步壓縮,要獲取有效融資會更加困難[2]。
外部因素首要觸及的就是體制原因,我國金融監管部門對于中小企業在資本市場的融資設置了嚴格的審查程序,中小企業的股權融資或債權融資努力很難獲得成功,剩下的渠道只有銀行貸款,而在以銀行為主的間接融資體系中,監管嚴格和高度集中是壟斷資本的典型特征,中小企業獲得資金的空間相對來說也非常狹小;政府層面上,相關的鼓勵金融機構向中小企業發放貸款的政策措施出臺實行較少,金融機構放貸積極性得不到調動,而對于大型企業的扶植政策和信貸傾斜優惠使得中小企業融資形勢雪上加霜;中小企業的龐雜與小型化特點使得其企業財務信息得不到審計機構核查,企業管理信息、經營資金流動、關聯客戶情況等難以做到透明化,銀行和企業信息不對稱,因此在放貸時慎之又慎,而銀行等金融機構對企業進行信用評級往往基于企業資產規模等硬性指標,這使得中小企業信用等級較低,后天的信用歧視也加大了中小企業融資的難度。
針對中小企業擴展融資渠道及規模的物流金融模式有多種,根據金融機構的涉入程度劃分,可以有資本流通、資產流通以及二者結合的綜合模式,第一種指物流金融服務商利用其與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合作關系,搭建一個金融機構和企業之間的合作平臺,類似中介的作用協助融資進行;第二種指物流運營企業運用公司實力、信譽等優勢,以資產運作的途徑,間接的為企業提供現金流,完成企業融資需求;兩者的綜合模式顧名思義就是兩種物流金融模式的有機結合,針對不同的客戶需求和企業情況選擇偏重。幾種模式的實施方案如下。
資本流通的物流金融方案主要包括倉單質押、授信融資、買方信貸、反向擔保等。
(1)倉單質押;較為常見的倉單融資是中小企業、銀行以及物流運營商在簽署三方協議的基礎上,中小企業將自有抵押資產寄存在物流商的倉庫中,以物流公司開具的倉單向銀行申請融資,銀行綜合研判倉單價值后向企業提供貸款。企業質押物可以由物流商提供,這種通過動產質押授信和應收賬款票據融資的物流金融方案可以有效盤活企業存貨和現金流動。
(2)授信融資;授信融資物流金融可以是物流公司基于企業信用等向金融機構提供擔保,銀行將貸款授予物流商,物流公司權衡中小企業需求和條件進行貸款額度授予,金融機構對物流商全額授信,物流公司具體操作,為中小企業質押物提供保管監理,實際上就是充當了擔保人,以物流企業對中小企業更加充分的信息獲取來克服中小企業和銀行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3)買方信貸;買方信貸融資著重發揮銀行承兌匯票的作用,中小企業憑此匯票進行企業所需材料的采購,物流公司以此評估入庫為質押物。銀行在承兌匯票到期時進行款項劃撥,物流公司在確認還款義務后釋放質押物,如若中小企業在融資購買過程中出現違約,則其出質資產為賣方公司或物流商回購[3]。
(4)反向擔保;在中小企業以企業貨物向銀行申請信貸有難度的情況下,物流商可以將貨物反向擔保,以物流公司擔保實現融資成功,銀行等金融機構將物流企業和關聯企業捆綁在一起提供信貸服務,有效的推進供應鏈資金利用程度和效率,反向擔保方案對于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的作用很大。
資產流通下的物流金融包括信用證擔保和替代采購等,具體如下:
(1)信用證擔保;這種方案的物流金融是供應鏈下的物流運營商和外貿企業合作,通過信用證向供應商支付貨款,達到間接為中小企業提供采購融資服務的作用。通常作為供應商把貨物送至監管倉庫,融通倉掌握貨物所有權,根據保證金的比例最終對采購商交付貨物。
(2)替代采購;供應鏈上的第三方物流企業代替中小企業向供應商采購其所需貨物,獲得了貨物所有權后,以做市商身份,依據中小企業的保證金額度釋放貨品,物流運營商開具承兌匯票,以融資企業制定內容簽訂合同,最后負責運貨、拍賣、儲藏等工作,協助中小企業進行貨物加工及營銷[4]。
中小企業要改變傳統的“企業-銀行”雙向融資觀念,積極的與第三方物流商進行合作,消除彼此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建立較為成熟的互信機制,這樣一方面減少了中小企業的物流成本,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融資渠道狹窄的問題;另一方面也使得物流商增加了利潤來源,加強了金融機構對于中小企業的信息獲取能力,利于融資成功率的提高。
中小企業獲取信貸,歸根到底要取決于金融機構的放貸意愿,因此加強雙方的合作是長久發展的關鍵。既要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存在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加強中小企業的信用評級,又要增加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信息獲取能力,使得銀行信貸風險得到控制,一個雙向透明的合作模式才是從根本上解決眾多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最終方案。
中小企業進行物流金融獲取貸款大多是在結算環節進行的融資活動,以現成貨物抵押為融資基礎,規模小,周期短,風險容易積聚,貸款的成本相對高昂,而物流授信金融往往在周期、規模、風險度等方面的特點決定了其申請門檻普遍高于物流結算金融的現實,因此雖然物流金融切實為中小企業帶來了融資優惠,但是中小企業也要權衡物流金融的成本和條件,選擇適宜自身的方式進行融資。
中小企業在決定進行物流融資活動之前,金融機構、中小企業和物流運營商三方要首先進行溝通、談判和協商,明確各自的權力和義務,訂立具體運作方式,做好違約責任的追償工作,對合作協議中規定的業務環節進行分工程序化,利用電子信息系統對業務進行程度進行及時、準確的跟蹤、分析、協調、處理等監控執行工作,保證物流金融風險可控,降低操作成本。
物流公司進行協助中小企業融資業務活動,要對企業和市場做好充分調研,對貨物價值、企業財務做好監控,降低融資風險;銀行等金融機構為了確保帶出資金的安全,還要加大對資金投入方向的原則性限制工作,防止連鎖金融風險傳播;中小企業要健全財務審核透明機制,合理組織資金使用;物流部門可以采取客戶信息收集小組,對客戶信息建檔歸案,建立內部客戶信用級別評定機制,通過信用額度核查和財務審計等方法控制資金收回風險[5]。
物流金融業務經過第三方物流運營商的信用依靠而使得融資企業的誠信情況得到促進,因為若融資企業得到不良信用記錄就很難再得到優質貸款,這種激勵機制保證了低風險信貸活動的開展,物流金融設計的三個部門要誠信自律,企業誠信還貸,物流運營商誠信擔保,銀行誠信放貸,全方位的誠信機制建立是中小企業獲得長街融資能力的保障。
我國中小型企業存在的的融資困境是由信用體系不健全、歷史遺留原因以及小型企業自身特點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融資渠道貧乏、生產運營的發展資金壓力大是其主要特征。物流金融服務的提出和實行有效減弱了企業面臨的融資難度,支持了中小型企業的資金再投入活動,盤活了企業暫時閑置的原材料和產成品的資金占用, 企業資源得到優化。“未來的物流企業,誰能夠提供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誰就能成為市場的主導者”,這句話的提出,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了物流金融業務發展的方興未艾,正是物流金融在幫助銀行吸引和穩定客戶、擴大銀行經營規模、協助銀行倉儲質押物、解決中小企業急需資金等方面的優勢,決定了加快發展供應鏈物流金融的必要性,我國政府部門、金融機構、中小企業、物流公司都要認清這一形勢,加快、加緊的實施物流金融發展。
[1]吳穎群.物流金融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有效途徑[J].經濟研究,2011(1).
[2]余劍梅.以供應鏈金融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J].經濟縱橫,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