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芹
(江蘇省連云港市灌云縣龍苴中學)
淺談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德育滲透
◆傅 芹
(江蘇省連云港市灌云縣龍苴中學)
國家要發展,社會要進步,全民族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質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工作者絕不能忽視對學生的德育教育。語文教師更應該在教書的同時充分實施德育滲透,真正承擔起教書育人的責任,為祖國培養德才兼備的有用人才。
毛澤東主席曾經指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也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優秀文化、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愛國主義精神。這就說明我們的教學不僅僅是教知識,更重要的是育人品,最終目的是使學生成為德才兼備的建設性人才。
面對與時俱進的發展步伐與商品經濟帶來的沖擊,培養德才兼備人才是教育戰線的首要任務。所以,我們在教書的同時應務必把育人視為重中之重,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質的培育,使其提高社會主義覺悟,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繼承前人的優良傳統,養成克己為人、與人為善、誠實守信、廉潔奉公的良好習慣,奠定愛國愛民的思想基礎,樹立為國為民自強不息、勇于奉獻的高遠志向。
如在剛接觸《史記》中的文章時,通過高度贊揚司馬遷忍受宮刑之辱,立志完成一部規模宏偉的紀傳體文學巨著,為后人留下不可多得的記載3000多年歷史的重要文獻的崇高品德,從而滲透為人要有遠大理想、堅強意志的思想,不論在何時何地何種情形下都要為實現自己的遠大志向而不懈努力。在學習《屈原列傳》時,就以屈原的所處背景和“懷瑾握瑜”的志潔行廉,剛正不阿的高尚品質與“雖放流,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返,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的偉大人格和愛國主義精神的高度評價來滲透是非、美丑觀念與出污泥而不染的美德,進而確立正確的人生觀與愛國主義思想。在學習毛澤東詞《沁園春·長沙》時,結合作品中“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詞句,分析作者立志拯救中華民族的寬廣胸懷和遠大理想,潛移默化地滲透為人要樹雄心、立大志、爭取成為國家的棟染之材的思想,從而激勵學生自信、自強、勇于為中華再度崛起,更加振興而專心讀書、勇敢拼搏。
如學習《夢游天姥吟留別》一詩,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詩句的分析,贊揚作者與當時腐朽的惡勢力勢不兩立,決不妥協的反抗精神和豪邁氣概,從而滲透做人要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為人氣節,激勵學生要具備善于明辨是非,勇于同惡勢力進行斗爭的道德情操。在學習《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就分析“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充分體現作者推己及人、憂國憂民、救世濟人高貴品質的詩句時,剖析作者的偉大胸懷,逐步滲透人處世間,要心存眾生,胸有國民的思想,使學生具備“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胸懷。在對《廉頗藺相如列傳》一文“將相和”部分進行分析時,通過褒揚藺相如顧大局、識整體,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尚品德和廉頗勇于認錯達到精誠團結的優良品質,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公平競爭與精誠合作,自信自強與見賢思齊,追求功名與奉獻進取等問題,結合現實,進一步理解眾志成城對戰勝困難的重要作用,從而加強凝聚力,鞏固愛國主義思想意識。
如學習《指南錄》后序,抓住文天祥九死一生而忠貞不渝的愛國情懷進行分析總結其形象,熱情歌頌文天祥為國家、為民族不惜犧牲個人的一切,不畏艱險,克服重重困難,一心報效國家、報效民族的高貴品質,激發學生加深愛國愛民的思想,從內心深處奠定為國家、為民族不畏艱險、勇闖難關的思想基礎。學習《梅花嶺記》一文,總結史可法形象時,突出對史可法史義不屈與城共存亡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高尚的民族氣節的贊揚與對民族敗類洪承疇丑惡行為的批判,并引出岳飛等為國為民名垂青史,秦檜等賣國求榮遺臭萬年的史實,進一步激勵學生牢固愛國主義情懷,使其在內心深處扎根為國為民隨時準備貢獻自己一切的思想意識。
要有計劃地通過作文教學滲透德育思想,逐步增強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生活、拼搏進取的思想意識,樹立遠大理想。如在指導學生習作寫景狀物散文時,可通過對《雨中登泰山》《長江三峽》等描繪、贊揚祖國大好河山和悠久文化的優秀作品的介紹分析,指導學生描寫可愛家鄉的壯麗景色,贊嘆優美的建筑、精妙的工藝。再通過講評潛移默化地培養同學們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珍視文物、敬重勞動人民的思想,使其從內心產生能生活在我們這花園般的國家里的自豪感,從而激發其酷愛生活的熱情與努力進取的勇氣。在指導學生習作理想前途的文章時,引導學生了解些關于立志而成材的人物事例。如就魯迅、周恩來等立志拯救中華的思想與行為加以引導,就童第周、徐悲鴻等立志為祖國爭光的民族傲骨加以點撥,指導學生寫出愛國立志成材的文章,并通過講評滲透:作為一個新時代的青年一定要有遠大抱負,要有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意識,要為加快社會主義建設步伐蓄積力量,隨時準備為人類的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結合現實情況與學生的思想動態,選取積極向上,對學生有一定德育教育的學習內容引導學生學習。如在商品經濟大潮沖擊下,部分學生產生向錢看、看眼前,對學習沒興趣,凡事從個人利益出發的思想。這時可選取“三個代表”和“八榮八恥”的基本內容指導學生學習,領會精神實質,使同學們認識到個人利益離不開富國強民,而國富民強又取決于先進的科學技術、先進的生產力,只有國富民強,廣大人民群眾才能得到共同利益,從而激起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端正學習態度,潛心鉆研、克服各種困難,為富國強民而努力拼搏。在學生學習成績下降、失意而缺乏自信時,可選些關于自強不息、勇克難關、逆境成材的人物事跡進行啟發教育。如華羅庚、張海迪、保爾、史鐵生等的成長過程,培養學生自信自強、拼搏進取的思想意識,使他們振作精神,不畏艱險,從低谷崛起,勇往直前。
語文教學隨時可以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但要收到良好效果,教師的言傳身帶是不能忽視的。在教學中注重言教,在日常生活中更要注重身教。如果教育者日常舉止行為與課堂所言的不同,學生就不會從內心接受你所傳授的道理,因此教師應在做好言教的同時特別注重自身操行的影響,要嚴格遵照師德規范,熱愛學生,嚴于律己,積極工作,在各方面為學生樹立好的榜樣,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不許學生為的,自己堅決不為,忠實守信、奉公守法、廉潔盡職,以自身行為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習慣,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
語文教學是實施德育滲透的一塊沃土,可以利用它有效地滲透進步思想。只要語文教師有深厚的基本功,熱情的工作態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強烈的責任心與使命感,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培養出德才兼備的建設性人才。讓我們在語文教學這一領地上有效地滲透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