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賴鋒
企業中高級人才的能力素質提升探析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賴鋒
在企業的人力資源結構中,中高級管理人員是企業的創新靈魂,是企業管理架構的核心組成部分。因此,中高級管理人員的能力素質提升,也是企業可持續發展、跨越式發展的關鍵環節。對于這類人才,企業必須通過多種方式、多種渠道加強培養,強化鍛煉,激發工作能動性、創新主動性,從而實實在在地提高企業整體的能力素質水平。
高級人才 能力素質 提升
企業中高級管理人才是企業的寶貴財富,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因此,必須提高這類企業人才的綜合能力素質,使企業保持可持續發展的動力,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不斷增強企業的綜合實力。
企業培訓的目的,就是培養出更多符合企業利益需求的骨干力量及后備人才。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以能力素質模型為指引,對關鍵職位的任職人員的能力素質進行評估,制定科學的培訓計劃,因人施教,按需施訓。
首先,依托對企業組成人員能力素質的總體評估,通過整理、分析、歸納培訓需求,設計出帶有普遍適用性的培訓課程,提升廣大員工的整體能力水平。其次,對于公司范圍內相近的培訓需求,如中層管理人員管理技能的培訓、各專業口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培訓等等,要由公司統籌協調,由公司人力資源部或指定的單位或部門牽頭組織實施培訓;在培養人才的同時,實現培訓資源的共享,提高培訓資源的投入產生效益。
(1)在課程設計上下功夫。首先,劃分出高低有別、或新或特的崗位層級,明確不同的核心能力素質要求,以公司的未來發展戰略為導向,著眼于核心需求,設計出“高級、中級”管理人員的培訓課程體系。比如,對高級管理人員,重點要強化對企業戰略的理解力、執行力,對具體業務的決策力和管理力對下級員工的領導力和影響力,培訓課程要包括戰略管理、經營管理、人力管理、安全管理、法律法規等多種類別。其次,要細分各專業類別,挖掘特崗人員的業務需求,特別是中級、初級特崗人員的工作需要,開展業務技能的培訓,積累深厚的業務底蘊。比如,專業類型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管理、行政管理等特色類業務培訓,可以由企業高層管理者進行統籌安排。再次,在中高層人員的培訓課程設計中,要有意識地從事與工作相關的跨專業培訓。如公司高管、中層管理人員,在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等方面,盡可能培養多面手。
(2)在培訓方式方面出新招。一是安排系統性培訓。比如,對需要系統培訓的企業高管正職或重點后備人才,有計劃地安排其參加工商管理培訓(如清華大學、長江商學院);對公司高管副職,鼓勵其參加國家重點大學進行進修。同時,吸納到公司骨干人才培訓班,根據工作發展需要,設計出相應的課程體系。少數需要培訓的特崗人員,應根據需求開展“菜單式選學”培訓。二是對培訓對象人數較多的課程,采用“請進來”的方式,邀請知名學者或教授來公司開展集中講座;對培訓對象人數較少的課程,則可用“送出去”培訓的方式,與高校合作開展短期培訓班,與經濟管理機構合作開展實踐鍛煉。三是對知識類內容,可以授課教學為主。而對技能性為主的內容,要進行體驗式、模擬式的訓練;尤其對重點后備人才,要以目標崗位為模擬進行“替補訓練”。
對重點培訓項目,要落實嚴格的培訓考核制度,設計出相應的培訓考核辦法,培訓結束后要有培訓效果的評估,杜絕培訓“走過場”的現象,確保培訓質量。對于培訓考核成績較差的高管人才,要進行額外補課,增加培訓時長,幫助找出素質短板。企業在提拔使用中層人才、重點后備人才時,要設置一定的積分門檻,優先考慮培訓成績優秀的培訓人員。對不同層次、不同專業類型的高管人才和重點后備人才,企業要設定明確的培訓目標。對不積極參加培訓,或因個人原因未完成規定培訓課程的,經確認無誤后,不予以提拔使用;因個人原因,兩次以上推辭培訓,或在規定周期內未完成培訓課程的重點后備人才,要堅決調整出后備名單。
采用“師傅帶徒弟”的方法,由職級高、素質能力強、經驗豐富的員工擔任“師傅”,通過一對一或一對多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溝通、交流,將自己所長傳授給“徒弟”,并不斷地從旁提點與扶持,通過老員工的幫扶,促使新員工盡快適用新的環境和角色。可以說,這是一個構筑穩定人才培養體系、增進同門之誼、促進內部和諧的有益舉措。
根據被培養人的實際情況,“師傅”的主要職責是:
(1)對被培養人工作中遇到的難題和困難,進行指導和幫助;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給予指正;(2)幫助被培養人拓寬工作思路、改進工作方法;(3)傳授及分享理論知識、管理技巧或工作技能;(4)探討企業文化及制度流程等方面,交流想法;(5)對被培養人的工作表現和發展潛力進行評價;(6)與被培養人協商確定年度指導目標;(7)其他方面的指導和幫助。
一般來說,“師徒”之間要在年初進行細致的溝通,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全年指導目標,被培養人所要達到的高度;每年年底,“師傅”要就指導情況、指導效果或改進提高情況各自向公司提交一份工作總結。“徒弟”要對自身的提高情況和不足向公司提交一份自我鑒定。指導與改進情況可在在合適的范圍內進行公示。由公司董事會對重點培養人的培養情況進行評估,并根據不足和下一年度需求制定相應的對策措施和完善計劃。對于在上一年度表現優秀,師徒關系良好的“師傅”,要在全公司通報表揚,并予以適當獎勵。
有目的地、有計劃地推進企業人才在部門內輪崗、跨單位橫向交流,包括公司總部與分支機構、下屬單位人才的交流,培養高管人才較全面的業務能力。
(1)崗位交流的類型。一般來說,可以分為四種類型:一是同類別專業在單位內部不同業務崗位的輪換。二是跨專業類別在單位內部的崗位輪換。三是同類別專業或相近專業跨單位的交流。四是跨專業類別跨單位的交流。
(2)崗位交流的管理。一是考慮到公司下屬單位業務差異較大,同時為保障工作的連續性,跨單位交流的人員數量不宜過多,對于崗位交流人選的定位,應該是預計三年左右提拔使用的、確有交流需要的重點培養人才。二是高管人員的交流,必須由公司黨委會決定并按高管的任免程序執行。中級骨干人才跨單位的交流,總部員工由“四方會議”議定,下屬單位員工由各單位上報后由公司召開專門會議研究決定,并通過公司內部人力資源市場進行。
任何考核的最終目的都是改善工作表現,以達到企業的經營目標。直觀來說,績效考評的結果主要用于報酬管理、職務調整和工作改進。在企業考核體系中,工作績效考核主要從財務方面,而班子訪談式考核則試圖從內部運營、成長與發展方面進行較深入的探查,二者共同構成了公司目前較為完整的績效管理體系。
關于工作績效考核,這是近年來絕大多數企業都采取的年終例行性工作,相關的書籍和研究也比較多,這里就不再贅述。這里重點談談班子訪談式考核。從形式上來說,普遍是兩種:一是個別訪談。內容主要包括:(1)班子評價,主要了解民主決策情況、運轉順暢度、目前存在問題;(2)班子成員評價,主要了解優點、需注意或改進提高之處、廉潔自律情況,以及需要公司關注或解決的問題、有關建議等方面。二是調查問卷。內容包括班子整體評價與班子成員個人評價兩部分,評價采用無記名方式,集中評價,當場收卷。
以訪談形式記錄下來的考核報告,應當原汁原味、不過濾,所記錄的只是談話者的說法。報告匯集的評價及提到的問題與建議,源自班子成員及中層骨干員工,有些是多數人的共識,有些則是個別人的意見。報告內容不是結論性的東西,僅供企業及有關考核對象參考。考核報告只是提供一面公司增加對考核對象認識、考核對象增加自我認識的鏡子。此外,企業領導在反饋溝通時,要重點向考核對象強調,在解讀、認識所反饋的觀點、說法時,應保持積極、正面的心態,勤于省察,揚長避短。
面對新的市場形勢和要求,要逐步提高企業中高級人才的素質,采用針對性的培訓、建立“傳幫帶”的制度、推進崗位交流和落實績效管理等方面入手,提升中高級人才的能力素質,從而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使企業得到快速、健康、穩定和可持續地發展。
[1]袁華,王菁華.現代企業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2]李增義.企業選聘高級人才的標準與方法研究[D].山東:山東大學,2005.
[3]楊嘉懿.構建企業管理人才隊伍“科技信息+機制”模式[J].中國商貿,2012(3).
F272
A
1005-5800(2012)07(c)-0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