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明 ,趙 霞 ,張占奇 ,郭 賡
(1.天津外國語大學,天津 300204;2.天津音樂學院,天津 300171)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迅猛發展,高校在校大學生人數激增。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高地,被社會寄予了更高的期待。大學是人生中充滿激情和希望的階段,同時也是充滿挑戰和不確定性的階段,大學生這一群體在承受著社會變革所帶來的心理負擔的同時,還承受著人生成長期所遇到的各種困惑和校園內外激烈的競爭。于是,大學生的心理危機以其獨特性和顯性化態勢,愈加引人關注。2005年,教育部、衛生部、共青團中央為貫徹落實中央16號文件精神,聯合制定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其中明確提出要“努力構建和完善大學生心理問題高危人群預警機制……要特別注意防止自殺或傷害他人事件發生,做到心理問題及早發現、及時預防、有效干預”。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提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要特別注重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引導大學生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系。鑒于此,本文試圖通過剖析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之間的理論聯動,歸納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中的實踐功用,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內容、新方法,以豐富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增強大學生心理保健意識,削減心理危機對大學生的傷害,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
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是指通過對預警對象的有關信息進行分析和評估,及時發現和識別潛在的或現實可能發生心理危機的因素,發出危機警報并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以減少心理危機發生的突然性和意外性的一種心理危機管理機制。[1]現實生活中,心理問題往往與思想問題交織在一起,而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習慣于把問題產生的原因歸結為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或思想素質等,從而導致錯誤地選擇切入點對大學生心理危機進行預警,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可能會給大學生帶來新的心理傷害,造成大學生新的心理癥結。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僅要從政治覺悟、道德品質等方面考慮問題,更要從心理和精神的角度出發來考慮問題。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心理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有效的基礎,思想政治教育在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造條件的同時,也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和方法論的指導。從哲學上來講,人的思想形成是從實踐到認識再到實踐等多次反復,最終從感性向理性飛躍的心理過程,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引導學生不斷強化這一心理過程,因此客觀上為心理素質的形成與發展創造了條件。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中起著積極而獨特的作用,以其特有的工作方式,見微知著、預知先判,從那些初露端倪的現象中觀察到可能發生的各種心理危機,在危機來臨前預測危機,在危機處于萌芽狀態時發現危機,動之以理,曉之以情,促使學生思想內部發生深刻變化達成共識,從而形成強大的精神動力,理性化解心理危機。
科學發展觀在高校育人模式中的貫徹和運用,進一步強調了“以人為本”。“以人為本”突出人的主體地位,突出尊重人、理解人、發展人,不斷滿足人的發展需要,體現人文關懷,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2]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是人,對象是人,因而其根本任務是啟發人的自覺性,調動人的積極性。“以人為本”教育理念同樣是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的宗旨和核心。因為在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系統中,最重要的是“人”的因素,人的素質直接影響危機預警的各項工作,人是決定危機預警是否有效的關鍵。只有堅持以人為本,才能有效降低危機帶來的損失,使危機主體順利化“危”為“機”,促進心理成長。因此,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來理解心理危機預警,必須把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納入學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以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務做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僅是“以人為本”辦學理念的具體體現,也是滿足大學生心理需求的科學做法。
人的行為是由動機引起的,而動機又來自于需要。人的行為就是不斷地產生需要、滿足需要的過程。[3]馬克思認為,個體的人應該“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把自己的全面的本質據為己有”。[4]說明需要是人的本性。恩格斯更加明確地指出,“應該用他們的需要來解釋他們的行為”。[5]從這一原理出發,我們可以清楚地認識到,大學生行為的產生和選擇是與其需要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需要理論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堅實的理論基礎之一。
從心理學角度上來說,當人的某種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便會產生緊張心理,如果這種緊張心理繼續發展,以致無法用常規辦法解除,就可能會醞釀危機。有效的危機預警就是及時收集并分析預警信息,把握個體的心理需要,滿足生理和心理上的安全感,恢復心理的平衡狀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五類,并且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人的需要越迫切,低層次的需要所占成分越多,對人的行為影響程度就越大。這些心理需要為危機心理預警提供了依據。
因此,認識需要、研究需要,滿足大學生正當的、合理的內在心理需要,是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與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心理危機預警的主要理論支柱和實現危機化解的有力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對塑造人的全面素質、促進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就是要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心理危機預警的短期目標是引導正確認知,合理宣泄情緒,培養良好意志品質,防范心理危機的出現;根本目標也是優化人的心理品質,健全個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2002年教育部頒布實施的《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綱要》明確規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目標,以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為重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所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危機預警在工作的根本目標上和最終培養方向上是一致的,本質上都是幫助人解決心理和思想問題,都在認知、情感、意志、行為四個層次上進行,都是立足于教育模式和發展模式,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宗旨。這是兩者實現聯動的動力源泉。
人的心理是一個綜合性的統一整體,思想問題、心理問題相互交叉,知、情、意三方面相互作用、彼此影響。人的某些思想問題可以通過心理教育來解決,而某些心理危機因素也可以通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得以排除;一些心理危機的預警工作實際上是在做人的思想工作,而一些成功的思想政治工作常常也能起到排遣心理障礙,預防心理危機的作用。對危機預警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教育兩方面的解讀,既可以在內容上實現交叉,又可以在方法上實現互補。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來講,一些教育范疇,如形勢任務教育、方針政策教育等,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重要職責,心理教育主體很少涉足;另一方面,從心理健康教育角度來講,諸如考試焦慮、社交障礙、求職困難、擇偶戀愛以及各種神經癥等問題,是心理教育主體從其專業視角涉及的主要工作范疇。這兩方面的教育看似關聯不大,實則對個人和社會都有很大的影響,所產生的教育合力不但有利于個人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有效預防心理危機的產生,而且有利于高校穩定和諧,構建“平安校園”與“和諧社會”。
所謂人文關懷,就是對人的現實存在、情感、價值、命運,即對人的生存狀態,發展趨勢的關注,它與人生、生命、意義等問題緊緊相關。[6]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人,其根本宗旨和根本目標是為了解放人、發展人,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與尊嚴,充分尊重其個性發展。注重人文關懷是思想政治教育堅持以人為本的必然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訴求,也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有效性的最佳途徑。心理教育的客體是人的心理狀態,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因此,在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環節中,增強人文關懷是有效的方略,也是最經濟適用的方法。做好高校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應堅持理解學生、關心學生,尊重學生、熱愛學生、真誠地親近他們,要和學生建立起思想上相互信任、情感上相互理解的朋友式的關系,加強交流,增強溝通,為學生構造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減少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危機預警不僅具有聯動的必要性,也具有理論上聯動的可能性。從實踐功用的角度來講,思想政治教育在心理危機預警系統構建和實施過程中也大有可為的空間。
科塞提出“安全閥”理論,即:安全閥可以發泄敵對情緒,轉移目標,通過這一系統機制減輕潛在的破壞性力量,延緩危機的爆發、減少危機帶來的損失。安全閥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但能夠有效地“緩沖”問題,提供敵對情緒的替代目標,“通過這些安全閥,敵意不至于指向原初的目標”。[7]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來說,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實現“安全閥”的“緩沖”作用,使其在緩沖地帶能及時、正確運用心理干預、媒體引導教育、激勵等手段處理好潛在的危機,起到化解危機于無形的作用,這樣就很好地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安全閥”實踐功能。
調控與整合是建立在哲學關于分析與綜合原理基礎上的。所謂整合,是指通過一定的方式和手段,使各個不同的部分在保持自身特質的前提下,共同構成一個有機統一的系統,系統內各要素之間實現整體協調、相互滲透,不斷促進新事物的生成。從高校的現狀來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大學生心理預警和干預的主要力量,他們具有明顯的組織優勢,具有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較為廣闊的知識結構,也是最了解大學生思想和心理狀態的教育者。他們一方面可以發揚其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的優秀傳統,另一方面也可以整合社會、學校、家庭等各種資源和力量,構建大學生的社會支持系統,形成一種合力做好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從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調控和整合實踐功用。
思想政治教育在心理危機預警和干預過程中起著支配作用,該功能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決定的。其一,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計劃性,它是人們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發展的實際,自覺組織的教育活動,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影響過程,因而它更有可控性和針對性。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正面性,所謂正面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總是選擇積極的價值內容和最有利于受教育者發展的教育方式,對危機的預警和干預具有重要的意義。其三,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廣泛性,與強調面對面的心理咨詢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覆蓋到整個大學生群體,能夠動員多種教育力量和滲透方式。這三個重要特性,從教育環境、教育內容和教育途徑等方面充分體現了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中必須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支配功用。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培養、提升和發展人的一項重要教育活動,具有極其重要的直接教育功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直接教育功用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制度和設施等對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產生直接教育作用。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教育大學生善待生命、尊重生命價值、形成正確的生命態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標。而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和設施既可以作為一種育人環境發揮間接的影響,也可以作為一種直接的教育力量對受教育者或通過教育者的育人活動參與大學生正確人生觀的形成。這些都很好地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中的直接支配功用。
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危機預警的聯動,要求我們找準兩者的切合點,密切結合當代青年實際,深刻把握哲學規律,提高教育主體的技能和素質,優化校園環境,為構建科學的心理危機預警機制打下良好的基礎。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中量變與質變轉化律告訴我們,當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會導致質變的產生。一個人出現心理危機時,當事人可能及時察覺,也有可能“不知不覺”。一個自以為遵守了某種習慣行為模式的人,也有可能潛存著心理危機。這是一種“潛伏”的“量變”階段。量變質變規律的聯動為危機預警贏得了時間和展開教育活動的空間,此時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心理咨詢專家等教育主體提高警惕,不斷深化認識,深入學生,檢測和把握學生生活、學習等全方面的信息,準確過濾危機信息,及時進行“前期干預”,把大學生心理危機控制在“量變”階段而避免危機的惡化而形成“質變”的不良結果。
人是實踐活動的主體,主體是對客體有認識和實踐能力的人。伴隨著西方后現代理論的興起與發展,尤其是哈貝馬斯為代表的“交往主體”理論的興起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主體性維度的日益提升,“主體際性”或“雙主體”范疇成為哲學、思想政治教育學、教育學的熱點。大學生心理危機的預警與干預,既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心理指導者這個“教育主體”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積極學習心理學、教育學知識,不斷提高思想和心理干預技能,培養全面的綜合素質,更好地促進教育效果;同時也需要大學生這個特殊的“自我教育”主體,增強自我教育能力,從產生心理危機的內部根源出發,積極尋求支持,進行自我心理調試,使學生能“自我認知”、“自我分析”、“自我調解”,最終達到心理危機的“自我化解”乃至最終“消失”。
“心理”是一個理性和非理性因素的統一范疇,“心理問題”蘊涵了人的意識中的“知”“情”“意”三個大方面。傳統觀點認為“知”在三個因素中起著基礎性作用,“情”和“意”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輔助作用。然而,伴隨著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化、競爭的日趨激烈化、心理反應的敏感化等多種情況的現實環境,情感因素、意志因素在心理危機的產生與預防中的重要性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有學者甚至認為情緒情感的影響力可能超出了認知因素。[8]校園環境、文化氛圍對大學生的心理起著潛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尤其對“情”(即影響人的心理的非理性因素)的影響更為深刻。要增強心理危機預警與干預的實效性,就需要教育者打破傳統從“知”的角度來認識事物的思維慣式,在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導的同時,注重優化校園環境,建設良好校風、學風,實現理性因素與非理性因素的辯證統一,充分發揮兩方面的協調育人功能。
[1]李國建.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機制的構建[J].西北醫學教育,2009,17(6):1117-1118.
[2]劉保峰.以人為本視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J].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14(5):98-100.
[3]崔浩.馬克思主義的需要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踐[J].浙江大學學報,1998,12(1):111-113.
[4]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7.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
[6]李俊偉.思想政治工作人文關懷的理性審視[J].科學社會主義,2008(4):77-80.
[7][美]L.A.科塞.社會沖突的功能[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33-34.
[8][美]安東尼奧·R.達馬西奧,毛彩鳳.笛卡爾的錯誤:情緒、推理和人腦[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