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吉吉(鞍山市第二中學 遼寧 鞍山 114000)
從剛開始的不知所措,到現在的摸著頭緒。任教體育課已經很多年了,在不斷的摸索和學習中,我認為教學能力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實踐問題,一方面教師要研究大綱、吃透教材的難點、重點,另一方面要向同行學習,多聽課、多開課,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不斷改進、不斷總結,提高教學水平,形成良好的課堂學習環境。教師情緒過于熱烈會偏離教學的目標,過于緊張會造成過高的焦慮,過于松弛會導致學生的膩厭和乏味。教師一旦進入課堂,就要自我調整,盡力擺脫各種不良情緒的籠罩,進入教學的角色。這里,我結合從教的經驗談談自己的感受。
首先,我們來了解體育教師這個概念。體育教師就是學校體育教學和體育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是培養體魄健壯的建設者和保衛者的園丁,有些人認為體育教師的語言表達并不十分重要,其實“語言”同樣是進行體育教學的重要手段,同一教學內容,有的教師講授能使學生茅塞頓開,很快掌握動作的技巧,有的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卻并沒有使學生掌握動作要領。實踐證明,在體育這一以人體運動為主要內容較為特殊的教學科目中,語言的作用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現在的體育教學不僅要求教師的示范動作準確、清晰,而且還必須具備一定的語言修養和掌握一定的語言技巧。
講課時由于教師的話音標準,口齒清楚,可以使學生的注意力高要中,而教師的語言準確、精煉、生動、形象又能對學生掌握動作要領提供了方便,特別是語言的生動形象性,它可發展學生的聯想與想象力,使學生的思維活動能很快地進入一個美妙的境界,而美妙的境界對提高學生的興奮及動力定型的形成產生不可估量的效果,如隊列操練時,教師在講解有關動作要領后,只要你一提國慶閱兵式的情景,學生就仿佛覺得自己置身于閱兵式的行列中,正在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檢閱一樣,立即會情不自禁地昂首挺胸,諷爽英姿地做好隊列動作,從而促進了教學任務的完成,并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學生的這種反應在心理上叫“念動反應”,在美學上叫“移情作用”。因此,語言藝術的美感作用在體育中對正確的動力定型的形成是大有益處的。
怎樣在體育教學中使用好語言藝術呢?我認為要體現以下“四性”:
一、語言的針對性;教師在語言運用上,要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情況和不同的體育訓練項目,使用不同的教學語言,盡可能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對知識較豐富,接受力較強的高年級學生要多使用經過提煉的規范化的教學語言,而對低年級學生則宜多使用生動、淺顯明了的教學語言。
二、語言的科學性:體育教學是一門運動科學,科學的內容需要科學的語言去講解,而語言的科學性,主要應體現在“具體、準確、全面”六個字上。在教廣播體操過程中,教分解動作時,要用具體、準確的語言去講解動作要領,在學生掌握了分解動作要領后再強調動作的完整性。只有這樣由淺入深的講解,由部分到整體的訓練才能使學生真正了解動作要領,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受到感染和觸動,從而使學生掌握每個動作的要領及整套動作的完整性。
三、語言的趣味性:中學生年齡大,有時組織性、紀律性差,常被外部環境因素干擾而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所以體育教師的語言要風趣。生動有趣的教學語言常使學生有新鮮感,而新鮮的東西又易引起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注意,從而是使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記憶。如在做跳箱練習騰空時用“身輕如燕”,落地時用“穩如泰山”等語言來激發學生對動作質量的追求,效果就非常好。
四、語言的啟發性:教學的語言要能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其在聽課時大腦動起來。要啟迪思維,就要舉一反三,要多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如在籃球訓練課中,用“形如狡兔”來形容籃球運動員在比賽中的過人及穿插跑動,使學生盡快掌握過人技術及跑位戰術的運用,并在比賽時能充分運用所學知識,以求取勝對手。
我認為教學語言不是教師職業性技巧和情感的表演,而是對教育事業追求的思想感情的反映。因此在體育教學中語言的運用,應給學生一種蓬勃向上蔑視困難的勇氣,在心理上應給學生某種依靠,以增強信心,更好地完成體育課教學任務,以提高全體學生的身體素質。有正確的教育思想和良好的文化素質,掌握教育的規律和人體發展的規律以及全面增強學生體質的手段和方法;具有多方面的實踐能力,并學有所成;在學校體育工作中,有實事求是、銳意改革、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