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貴州師范大學 貴州 550001)
我國的高校很早便開設了公共體育課,但是缺乏對公共體育課的深入研究。我國一直都強調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非常重視體育教學工作,雖然高校雖然都開設了體育公共課,但是公共體育課的指導思想卻是錯位的。
公共體育課是非體育專業的學生的一種基本體育課程,并非是以培養體育專業人才為目的“公共”二字更是強調了公共體育課的開設是為了讓學生得到身心的全面的健康的發展。
我國高校的公共體育課只一味注重對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而沒有考慮每個學生的特殊性,例如學生的身高、體重等身體因素,只是用統一的標準去考核學生的體育成績,而不去考慮這種千人一面的考核標準對學生身心的發展是有益還是有害。在公共體育課上,因為學生在身體素質上的差異,老師教課很困難,而學生面對同一的體育考核標準同樣為難,結果老師和學生都無法熱愛上公共體育課。
公共體育課對很多人來說只是一門課程,于是就敷衍了事。這種情況的出現與公共體育課的功能的欠缺有關。高校雖然開設了公共體育課,但是卻不將體育作為一種學校教育中特有的文化活動,使得公共體育課欠缺了其原有的文化內涵和功能。具體而言,公共體育課具有社會、文化、教育、娛樂等四種功能。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各種功能并不能完全的發揮出來。
高校體育公共課嚴重缺乏課程資源,如場地設施不全、師資力量缺乏等。究其原因如下:首先各級部門對公共體育課不夠重視,在經費的投入、排課、確定考試科目等方面總是優先考慮其他課程。
其次,在場地設施上不能根據國家規定保障其建設和發展。教育部有規定:體育場地設施標準若達不到國家標準的學校不具備辦學資格。但是相關教育部門還是各個院校領導都未真正將體育場地設施的建設看作辦校的必要條件,導致體育場地設施不完善。同時,又因為師資力量的不足,高校公共體育課的質量得不到良好的保障。
高校的公共體育課過于重視學生的知識以及行為標準,而忽視了教學內容和方式是否對學生的健康發展有益。
教師要將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以學生為中心,對學生的個性予以認可,關心學生,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因此以人為本主張把人放在第一位,重視人、人格、人性的發展,充分發揮人的創造力。
人本主義的教育理念不再過分注重知識的構建,而是強調因材施教,課程要符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學習能力,要與學生的生活狀態和社會情況緊密相關。高校的公共體育課課程內容繁復、缺乏活力和娛樂性,導致學生失去上課的興趣。所以,高校公共體育課排課時要考慮到學生的需要。
當然,以人為本過分重視“以學生為中心”,如果把握不好就會導致尷尬的局面。但是,人本主義的教育理念與素質教育的理念是一脈相承的,素質教育強調的使學生的潛能,而以人為本還強調了教師的主導性,可以說以人為本是對素質教育的升華。
高校公共體育課的宗旨是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學生身心健康水平、愉悅學生的身心。所以,高校公共課要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為根本目標,運動強身是基本目標。
高校公共體育課的教學內容要面向全體學生,堅持理論與實際相聯系,以實踐為主。大致分成三個部分:(1)普修課:基本的體育技能教學,為學生的體育活動打下基礎(2)選修課:選項教學,提升學生的運動能力,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3)保健與康復體育課:根據學生的自身情況,開展有針對性的保健及康復體育教學。
高校公共體育課以場地教學為主,但不能只進行場地教學。首先,高校公共體育課不能全體學生一致教學,而是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個性實施選課制,因材施教。其次,高校公共體育課要以選項教學為主要教學模式,應該根據《全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制定多元化的考核標準。第三,需要構建高校公共體育課考核的量化評價標準
高校公共體育課在教學過程中要以人為本,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為根本目標,改革體育公共課考核標準,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讓學生在公共體育課中不僅能鍛煉自己的身體素質,得到身心上的愉悅,更能夠達到自我價值的實現。
[1]陳敏.人本主義教育觀在高校體育課程中的滲透[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1.5.
[2]閆升.人本主義論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J].湖北體育科技.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