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東峰(洛陽市西工區白馬小學 河南 洛陽 471000)
隨著新課程標準在我國各級各類學校的推行,學校體育與健康學改革也不斷在深化,我國傳統的體育課程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并發生很大的變化,新課程標準無論在課程性質、理念、教學目標,還是在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和方法、教學評價方面都體現著新的教育、教學思想,對我國的基礎教育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
傳統的體育教學過分注重基礎知識的學習和運動技術、技能的培養,強調的是學生的身體健康,教師的中心地位。“健康第一”思想的提出,對我國傳統的教育觀念產生很大沖擊,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逐步向構建學生主體地位,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新教學理念轉變,在體育教學中更加注重培養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能力等身心全面健康發展的人,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運動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一個教師面對全體學生講解、示范,學生模仿跟隨練習,基本上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單向傳遞,課堂教學氛圍過于沉悶和壓抑。師生之間缺乏交流,過分強調教師的教法,忽視了學生學法的研究及人體存在差異的基本規律,不管學生的先天差異如何,學生的練習項目、次數、難度、標準都必須一樣,習慣于“一刀切”,挫傷了不少學生的積極性。新課程標準注重學生的學,強調學習的過程與方法,以能力培養為主,重點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提高學生自學、自練的能力。教學中教師可指導學生學會看圖和根據動作示意圖進行模仿練習。在教學組織形式上,可采取集體練習、小組合作練習、個人自覺練習、同學相互幫助、友伴相互糾錯、師生共同磋商、課內學習和課外鍛煉相結合等多種形式,以及通過體育游戲、教學競賽、相互觀摩、欣賞教學競賽錄像等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主動進取的學習態度、創新能力及相互協作精神,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自己去探討、去理解、去發現、去創新。在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方面,可結合社區體育活動、校運會、年級活動、班級活動,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參與組織、編排及裁判工作,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新課程標準大大拓寬了原來體育的學習領域,體育教育由單一的知識教育向全面的綜合素質教育轉變;由學校體育向終身體育轉變;由重知識、技能、技術教育向重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創新能力方面轉變。為了適應新的課程要求,廣大體育教師要加強自身的學習,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掌握新信息,熟悉新技術,做到“一專多能”,既有自己所擅長的運動專項,又能做到熟練地指導學生進行其他運動項目的練習。同時加強體育與教育學、心理學、美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的橫向聯系,把有關的知識與體育相結合;提高課堂語言藝術的表達能力、示范動作的質量和美感等自身素質、教學素養,保持強健的體格和外在的形體美;積極探索并掌握教育教學規律,善于發現教學中出現的新問題,善于總結,以適應課程標準的需要。
重人文,輕自然,重道輕藝,學校體育的不夠重視,直接導致“健康第一”的知道思想根本無法貫徹落實。因此,即使體育與健康教育能夠在學校里站穩腳跟,卻依然無法成為學校教育的主流體系。
長期以來由于受高考政策的導向的影響,使新課程標準的一些目標根本無法實現。無論是從學生、教師、家長的任何一個角度出發,高考帶給了他們太大的壓力,“一切為高考讓路”成為教育的宗旨。作為一門高考不涉及到的學科,自然也就無從談起受到“重視”。據調查,目前還有些學校刪減體育課,為高考讓路。因此,不對這種制度進行改革的話,學校體育與健康教育始終是學校教育中的一個“陪襯”。
體育健康教育長期以來在學校教育中始終處于“小三門”的尷尬位置,在整個教育的領域的地位長期得不到重視,始終是學校教育的非主流因素。因此,投入的人力、物力資源都是非常有限的,嚴重制約了體育健康教育的發展,當面對新的課程標準如此多的領域目標、內容時,體育與健康教育或許感到的只能是無奈。
加強對新課程標準的理解與學習,把握教育思想,準確定位體育與健康教育。加強體育課程改革與基礎教育改革的聯系,建立起與素質教育思想相適應的完善的課程體系。樹立良好的政策輿論導向,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改變社會、學校和家長的舊的觀念,加大對健康的投入,全社會共同重視學生的健康問題。立足現實,調整課程結構,優化教學內容,提高體育教育工作者的素質。
體育與健康教育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對我們的基礎教育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但實施現狀仍不容樂觀,還存在一些問題。因此,在實踐中,我們應根據實際情況,建立完善的教育體系,形成具體的課程模式和操作運轉辦法,推進體育新課標健康發展,更好地為培養合格的高素質創新人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