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迎春
(江蘇省泗洪中等職業學校,江蘇 泗洪 223900)
漢語是中國人的母語,是中華民族的共同語言。繼承和發展祖國的母語、培養和提高國民文化素質等是語文教學必須承擔的一系列重大任務。傳統的教育體制一直把語文看做各類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不可或缺的主要科目之一,也是各級各類升學考試或晉升考評的必考科目之一。因此,在各類學校的教學工作舞臺上,語文老師一直擔任的都是“主角”,穩坐第一把交椅。作為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的語文課程,在整個中職校課程體系中理應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現實情況是,它作為基礎學科,在專業林立的中職課堂里似乎無足輕重,日漸被邊緣化,淪為陪襯。
(一)中職語文被語文教育界邊緣化。
在我國現階段基礎教育的高級階段,無論是和普通高中教育中的語文學科比,還是和職業教育中眾多學科比中職語文課無疑都處于是弱勢地位,中職教育中的語文學科越來越邊緣化了。多年以來轟轟烈烈進行的新課改涵蓋了從幼兒教育、義務教育、普高教育的方方面面,但涉及職業教育的卻很少;與中職語文相關的信息資料嚴重缺乏;專家學者們做講座搞培訓講的談的都是普通中學的問題,舉的也是普通中學的例子。中職語文教學的研究也是冷熱不均,只有少數人,主要也就是一些職業教育研究人員在作支離破碎的研究,多數教育專家學者遠而避之,社會大眾更是漠不關心。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而中職語文課卻“年年歲歲花相似”,了無新意,毫無進展。事實上已經造成中職語文教師不思進取、“不進則退”的局面,發展下去,勢必導致中職語文教學每況愈下,更加邊緣化。
(二)在專業課林立的中職學校被學生邊緣化。
職業教育的特點決定了專業課的無可替代的重要性,文化課本來就處于弱勢地位,而以下的情形又加劇了中職語文被學生邊緣化:職中學生語文基礎薄弱、學習能力不強、學習興趣不濃,造成他們對語文知識知之甚少、成績欠佳;一些工作在職業教育一線的語文教師,內心有牢固的“主角”觀念,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常常不能根據職業教育的教學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積極調整教學內容,銳意改進教學方法,仍然按照傳統教學思維和授課方式,將偏難的或實際用處不大的知識灌輸給學生;語文學科具有獨特的語言模糊性的特點,因此,學生對語文課的感覺是可有可無,一節課或幾節課不聽都不妨礙語文成績;即便是認真努力地聽好每節課,準確無誤地做好每次作業考試,也不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成績;語文做為主科是每天必修的內容,而從小學到初中甚至到高中(職中),教材一脈相承,教師的教法大同小異,教學知識點相差無幾,學生往往覺得小學學過的,初中還在學,甚至于高中還在學。但是這種長期反復的學習往往考不出好成績,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種種因素造成學生重專業輕文化,特別是語文課被大部分學生當做可有可無的課程,成了名副其實的“雞肋”課程。
(三)被家長、社會邊緣化。
目前的就業市場上,技工生“熱”過本科生,這個信息的背面透露的是“社會需要有一技之長的技術工人”的理念,那么,既然技術如此重要,語文學不學有何緊要?我只要把專業課學好了,就能找到工作了。現代社會是一個急功近利的社會。語文教學“繁、難、偏、舊”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并且由于學科的特點,語文教學不像理工科課程那樣通過學習一個原理、做好一個實驗就能使學生某一知識點的水平得到立竿見影的提升。所以,家長、學生甚至學校不把語文放在眼里,認為它可有可無也就不難理解了。
中職學校的這種重專輕文,以專業為軸心,以傳授現成知識為中心的培養模式造就出來的專門人才,知識結構單一,人文底子不足,創造能力不強,已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甚至個人也難于生存和發展。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曾尖銳地指出:“學校的目的始終應該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僅僅“用專業知識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個有用的機器,但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并產生熱誠的感情,那是最根本的。他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的鮮明的辨別力。否則,他——連同他的專業知識——就更像一只受過很好訓練的狗,而不像一個和諧發展的人”。美國學者博伊曾指出,如果學生只是局限于太狹窄、太技術化的知識,就很難具有歷史使命感、社會責任感及人道主義精神。他呼吁“教學內容不應當僅僅局限于學科范圍本身,還要在課堂上體現出人文主義的教育精神”。
中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不重視成為眾多中職語文教學工作者的心頭之痛,職語文教學應以自身的成績在中職課堂爭取更多的尊重。如果大家都原地踏步,容忍目前的教學狀況繼續持續下去,故步自封、不思進取,學生語文素養慘不忍睹、一塌糊涂,那么中職語文課最終將以自身的毀滅而從中職學校課堂上消失。中職語文課改迫在眉睫。面對中職語文如此尷尬的處境,大家迫切希望中職語文教學能夠改善中職學生的學習方式,使我們的中職學生能在感興趣的同時,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對這個難題職教人也做過大量有益的探索,筆者試圖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
中職教育一端連著初中學習,一端連著社會就業,那么中職語文的教學改革也必須結合這個實際情況,既立足于學生的現有基礎,又著眼于學生的未來發展,使學生在現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為今后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根據職業教育本身的特點,合乎中職語文教學的內在規律和實際要求,是每位中職語文教師必須具備的認識。中職語文教師應該更新教學觀念,立足于職教和學生的實際,突出職業特點,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服務功能:
(一)明確目標,降低難度,實現語文教學對專業技術學習的輔助性功能。
美國教育家布盧姆說:“目標是預期的教學效果。”制定和確立明確的教學目標,有利于明確教學方向、落實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的規定和要求,有利于選擇適當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有利于合理有序地組織教學過程,有效地保證教學效果。他還說:“有效的教育始于準確的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么。”中職語文教學肩負著培養職中學生一般語文能力和從業實用語文能力的雙重任務。制定職中語文教學目標,一方面要依據學生語文學習要求的階段性特點,另一方面要突出職中學生的職業特點和專業方向,從技術性和實用性出發,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用。同時,還要從職中學生的實際語文基礎、語文能力出發,針對他們語文學習基礎差、興趣低的實情,降低學習難度,減輕學習負擔,讓學生“輕裝上陣”,在學好基本實用的語文知識的同時,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學習鉆研專業技術知識。這樣語文教學在學生專業技術科目學習中的輔助性作用才能夠凸顯出來。
(二)構建多元的評價體系,重建學生對語文學習的信心。
“課程評價對課程的實施起著重要的導向和質量監測的作用”。評價方式不改,教學改革就無法有質的突破。評價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勵與促進學生、教師、學校和課程的發展,中職語文教學應該改革傳統的以試卷、分數為主要評價依據的終結性評價方式,積極倡導實施發展性評價,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肯定學生的努力,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促進學生的進步與發展。評價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勵和促進學生、教師、學校和課程的發展,評價方式不改,課改就無法有質的突破。我們對學生的學期評價是按照期中30%、期末40%、平時30%的比例確定學期總評,而對學生的終業評定則完全只是以會考分數是否合格為唯一依據。這樣的評價方式顯然有其許多的不合理。我們的學生,差距很大,不像普高錄取的時候最高的與最低的分數相差只有幾十分(后門生除外),同一個班內兩個學生中考成績相差一二百分是很普遍的情況。如果教師忽視了其語文學習過程而只看重最終考試數據,這必將導致強者更強、弱者愈弱的出現,甚至還會出現平時表現與考試成績的逆向反映。這會極大傷害、抹殺基礎較差但學習較為努力、表現較好的同學的學習積極性。所以我們應當更關注學生的亮點,喚醒他們對語文學習的美好記憶和向往。
(三)擴展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實用語文能力,服務學生就業。
中職學生對文化課的學習熱情不高,教師應該從學生注重“實用”這一特點出發,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進行職業滲透,對教學內容進行“選用”與“擴展”,從而為學生將來的就業服務。根據學生的發展需求,以前語文教學的價值取向與目標追求需要調整。需要從“培養學生對生命的敏感,用富于生命的語文去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過渡到“培養學生會說中國話”;需要把“思維訓練與情感的有機結合”轉換到“訓練學生能聽懂中國話”;需要將“教師變教材的思想為自己的思想并將其轉化為人格和理念”調整為“培養學生能讀懂些文章”,由“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向“培養學生職業素養”方向發展。可見,要在以前強調語文的文學性、人文性的同時,必須凸顯其實用性。
1.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學生與社會接觸,其口語表達能力是左右他們就業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某種程度上,說比寫更重要、更難。因此,口語表達訓練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中職語文教學必須對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進行強化訓練:(1)開設普通話課程,全面推廣普通話,要求學生說準、說好普通話,平時用普通話交流。(2)開設演講課,著重強化學生演講思路、演講思維、演講藝術、演講氣質及演講效果的學習和訓練。(3)開展實用口才訓練,讓學生掌握在不同場合說話的要求和技巧,可以根據不同專業所對應的行業要求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
2.提高文字書寫能力
一手好字就像是一個人的名片,中職生走人社會的第一項考驗就是他們的說話和書寫能力。然而,大多數中職生的漢字書寫能力太差字寫得不僅不規范、不美觀,令人無法辨識,而且寫字速度也很慢,錯字、別字多。因此,中職語文課程應該開設寫字、書法等課程,讓每個學生都練成一手好字。這既可為他們走向工作崗位準備一張有分量的名片,又可為他們在工作中進一步發展創造條件。
3.提高應用文寫作能力
應用文是處理事務、溝通關系、聯系工作、商洽業務等不可缺少的工具,應用文寫作是中職生必備的能力。加強應用文教學是滿足學生實際應用需要的重要途徑。例如,可從專業課程的角度出發,開設相近的應用文體寫作課程。如文秘專業開設公文寫作課程,會計專業開設財經應用寫作課程,商務專業開設商務文書寫作課程等,以培養學生的從業技能。
(四)大膽整合取舍教材加強課外閱讀指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試想:假如一節課教師只提供兩個信息,但學生對兩個信息都不感興趣,學生就會拒絕接受,整節語文課對學生來說無疑是無意的;假如教師提供的是十個信息,其中總會有一兩個信息對學生有吸引力。如果課堂上涉及教材中的每篇文章,又對每一篇都進行科學的取舍。無形中會加大課堂信息量,符合學生的求知需求。當然這取決于我們要教給學生什么?學生對此是否能夠接受?例如:語文第一冊前三單元用讀書一條線將五篇課文貫穿,將教學重點確立在“讀書”上,而非面面俱到,不僅增大信息量,更使單元知識緊湊。與此同時,可以以教材的某一篇文章為基點,相同類文章擴展;向其同題作品延伸;向其相關聯的內容延伸;向介紹這位作家的傳記性文字或評述性文章擴展。同時,還可以將富有哲理的、學生感興趣的文章拿到課堂上與學生共同研討,更好地尋求學生與文章的契合點,這樣教師能夠有更多的自主權,針對不同的學生制定、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實現自主課堂。我想:如果文章符合學生的實際、圍繞學生的實際生活也許會更好地調動學生參與。語文“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是不爭的事實。正所謂“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曉聲”,培養學生課外學習語文的能力必須得到應有的重視。要增加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加強閱讀指導要從易到難、從多到少,有漸進的層次;還要有廣博的視野,只要是與課內教學密切相關的優秀時文,經典名著、優秀期刊都要涉及,照顧不同層面的學生。
總之,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中職生的要求也在改變,中職語文教學必須改革傳統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體現職業特點,形成具有職業特色的課程觀,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總有一天中職語文會贏得學生的心,贏得社會的尊重,找回它應有的尊嚴,
這需要大家共同努力,面對這一嚴峻現實,我們不該無所作為。
[1]沈壽鴻.開放式課堂教學實踐芻議[J].中學語文教與學,2004(09).
[2]楊德廣.我的教育觀[M].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