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成禮
(平度市仁兆鎮冷戈莊中學,山東 平度 266741)
《地理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生是地理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地理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地理教學必須把實地觀察與調查、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作為重要方式,從而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科學態度、信息素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我在開始實施新教材時,覺得舊的學習方式已不能和新的教材相匹配,雖然想轉變學生陳舊的學習方式,但總是不敢嘗試、不敢放手,生怕學生的心變“野”了,收不回來,影響教學效果。直到有一天,一堂公開課改變了我。
當時學校組織每人上一節公開課,我心里不免一陣暗喜:前段時間因參加一個講課比賽,精心準備了一堂課,還得了獎,現在正好再講一遍,豈不省時省力?要知道,準備一節公開課,那有多難。我把要上公開課的事告訴了學生,并囑咐他們注意活躍課堂氣氛,積極參與到學習中,還要表現出聽新課的樣子……我說了一通后,發現學生情緒好像不高漲,只是懶懶地應了幾聲。也難怪學生興致不高,這堂課已經在班上演練好幾遍了。不過,我相信到時候,學生還是會盡力配合我“演”好這堂課的。
課后,課代表來找我,說學生的意見是這堂課都聽好幾遍了,甚至都能背下來了,再重復聽一遍太沒勁,還有弄虛作假之嫌,還不如講點學生感興趣的呢。我一聽,有些急了,離公開課只有一周時間了,準備一節課,得查資料、剪輯錄像,還得上網、制課件。課代表見我面有難色,便試探說,她家有電腦,可以幫忙查資料。當時,我靈機一動,讓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知識,不正是新一輪課程改革大力倡導的學習方式嗎?作為新課程實踐者,我應該把這一理念落實到教學中去,而不應只掛在口頭上。再說,我一直想搞一次研究性學習課,苦于時間緊,沒有完成,何不借此機會,鍛煉學生搜集資料、整理信息的能力?
又一節地理課,我佯裝很無奈的樣子對學生說:“既然大家不愿配合我‘弄虛作假’,那你們就得幫助老師重新準備一節課,而且準備工作由你們完成,課堂也由你們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也就是說,我把課堂這個‘舞臺’送給大家表演怎么樣?你們行嗎?愿意幫老師這個忙嗎?”
學生一聽,頓時興奮起來,心想:“幫老師上課?這可是從沒有的事!”都急著問:“我們怎么幫你?研究什么?”
學生如此高漲的情緒,是我沒料到的,我問:“春天到了,在這春暖花開的季節,我們最不愿見的天氣是什么?”
“當然是沙塵暴!”學生異口同聲喊出來。
“好!那我們就探究有關沙塵暴的知識。”我把提前準備好四個課題拿了出來。
1.沙塵暴一般發生在哪些地方?
2.沙塵暴發生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有哪些?
3.沙塵暴給人民帶來哪些危害?
4.怎樣治理和預防沙塵暴的發生?
全班分成四個小組,每組自由選擇一個課題研究,每組設一個組長,負責組內分工與合作,并隨時向我匯報研究進展,我們約定三天后匯報初步研究結果。
分完工,學生便忙活開了。看他們忙得熱火朝天,勁頭十足,我并沒有覺得輕松,不知道自己這番做法到底對不對,這堂課能不能成功,心里真是一點底也沒有。果然,第二天問題就出現了。有的小組反映:找不到想要的資料,不知從哪下手。我佯裝為難:“你們十幾個人都查不到,我一個人更忙不過來,要不,怎會讓你們幫忙?不過你們可以到上網看看。”還有的小組材料找了不少,可是很雜亂,沒有條理,不會整理,我又告訴他們如何整理、分類、歸納,找出自己課題有用的東西,去掉重復、無用的材料……
接下來的時間,我更忙了:忙著對各小組監督、檢查、指導,忙著學習有關沙塵暴的知識,真比自己準備一節課還累。但看到學生準備得那么投入、那么興致勃勃,而且收獲頗豐,心里也對公開課充滿了信心和希望。
到了匯報研究結果的那天,學生都異常興奮,我卻異常緊張,心里有點犯嘀咕,生怕這堂課上砸了,丟了面子不說,對學生也是一個打擊。
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比我預料的要好得多:有的小組把研究成果利用Power Point制作成一個簡單的課件,在教室里播放,圖文并茂、內容翔實,做得有聲有色,效果非常好;有的小組搜集了大量的圖片,一一展示,配以簡潔的講解,聲情并茂;最讓人覺得新奇的是探討“怎樣預防沙塵暴”的研究小組居然表演了一個小品,從日常生活著手,告訴大家預防沙塵暴要從我做起,從生活中小事做起;分析“沙塵暴的危害”小組,從沙塵暴的危害引申到其他環境問題,如水污染、空氣污染等帶給人們的危害,并呼吁大家保護環境,愛護家園。小組挖掘之深、內容之廣,是我沒想到的。一節課下來都是學生在說在演,每一個學生都表現得十分出色。
應該說,這節課是我參加工作以來最為成功的一節課,也是學生最喜歡的一節課,沒想到學生的一個建議,居然引出這么成功的一堂課。
接下來幾天里,有幾個問題一直在我腦海里盤旋:為什么學生對這堂課的投入程度會如此之高?他們熱情的動力在哪里呢?在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方式應怎樣改變?
如今,新課改搞得轟轟烈烈,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的呼聲也很響。但是在傳統教學方法中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基本格局沒有變,教師的活動占上課時間的絕大部分,甚至有的占全部,這種教學是紙上談兵,學生處于消極的被動地位。學習對他們來說是苦差事,哪有樂趣可言?教師每天不停地備課,然后“灌輸”給學生,教學對教師來說也是件辛苦事。
這堂研究課讓我對“教與學”有了以下新認識。
首先,教師要改變教育觀念。觀念是行動的靈魂,教育觀念對教學起著指導和統帥作用。培養創新人才的前提是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在舊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是教育的主宰,在課堂上總是以灌輸知識為主,把學生當做接受知識的容器,照本宣科或“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占統治地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只注重對知識的結論性給予,忽視知識的產生、發展和發現過程;只注重本學科知識能力的培養,忽視了學生所學知識的遷移、滲透和綜合能力的培養。教學關系成為: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寫,你抄;我給,你收。結果是束縛了學生的思想,削弱了學習的積極性,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特征,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如果課堂相當于一個舞臺,教師地位就由原來的“主演”變為今天的“節目主持人”,在“舞臺”上把握時機,引導各位“主演”的順利“演出”,順利完成教學和學習任務。
其次,教師要教給學生參與、合作的方法。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合作,是新課改提出的學習方式,但并不是說,把問題交給學生后,老師就不聞不問,而應該教給學生探究的方法,畢竟是學生自己處理問題,有一定的難度。在開始時,教師要幫助學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學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后,他們就會對學習越來越感興趣。當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學習活動就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生會越學越想學。有興趣的學習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情況就大相徑庭。
最后,教師要多營造探究式、合作式的教學氛圍,給學生創造更多的參與機會。在課堂上沒有必要死板,而要生動活潑一些,這樣學生會更加認同,更加有興趣參與。教師還要努力把教學打造成一個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成共識,達到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起地球。”學生缺少的正是這樣一個支點,他們的潛能是不可估量的。他們潛能開發的前提就是改變陳舊的教學方式。教師要改變過去那種陳舊的教學方式,構建一種能促進學生發展,能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學方式。愿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能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方式,還學生一片自由翱翔藍天,讓他們飛得更高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