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欽
(紅河學院 思想政治理論教研部,云南 蒙自 661100)
如何加強當代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葉欽
(紅河學院 思想政治理論教研部,云南 蒙自 661100)
理想信念教育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基礎與關鍵。本文針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現狀,提出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的對策。
大學生 理想信念教育 狀況 現實意義 對策
當代大學生是跨世紀的一代新人,對祖國的前途負有特殊的歷史使命和責任,他們是中國的希望和未來。總體而言,當代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是積極、健康、向上的。第一,他們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堅決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高度認同并努力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高度認同并擁護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和黨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充滿信心,對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目標充滿信心;第二,他們關注經濟社會發展,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民族自尊心,社會參與意識強;第三,他們富于理想和朝氣,注重把個人理想、信念同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密切結合起來,注重人生目標同國家的發展協調統一。
不能忽視的是,從國際環境來看,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現代信息技術突飛猛進,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西方的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想不同程度地影響著部分大學生的價值觀。從國內形勢來看,隨著經濟體制的深刻變革、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正確與錯誤、先進與落后的思想相互交織,傳統的人文生態環境正在改變,少數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問題。第一,政治信仰有些迷茫、理想信念有些模糊。由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陷入低潮,加之市場經濟給社會主義信仰造成的沖擊及傳統社會主義觀念與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對重大現實問題理論闡述滯后性的相互影響,使得部分大學生對社會主義的發展存有懷疑,對社會主義的優越性認識不足,政治信仰發生了動搖。第二,獨立意識強,意志脆弱。當代大學生自我意識明顯增強,有強烈的自我發展的需要和動機,但在個人的自我發展過程中,往往不能恰當地處理好個人與集體、個體價值實現與社會需要的關系。面對困難和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差,情緒波動明顯。第三,價值取向趨于多元化、功利化。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念趨向多元化,否定絕對的、單一的人生價值標準和價值選擇,在追求個人自我實現的同時,集體觀念和協作意識有所弱化,價值追求缺乏穩定性、趨向功利化;第四,當代大學生艱苦奮斗思想已經大大淡化了。生活上,超前消費,互相攀比,追求時髦。學習上,缺乏刻苦鉆研和拼搏精神。
一般而言,理想是對未來事物的有根據、合理的想象或希望;信念是指自己認為可以確信的看法。理想和信念是人們對未來的向往和追求,是一個人的世界觀和政治立場在奮斗目標上的具體體現,是確立人生價值取向的最高準則。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理想信念作為人們的世界觀在奮斗目標上的集中體現,是一種能動地作用于人類社會歷史進程的巨大力量。實踐也證明,正確的理想信念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它對于激發人們的主動性、創造性,鼓舞人們的斗志,振奮人們的精神,有著巨大的能動作用。理想和信念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理想以信念為支撐,理想的追求和實現體現并折射著信念;信念決定著理想的內容和方向,有什么樣的信念就會有什么樣的理想。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成為支配人們行動的持久精神動力。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是無產階級和共產黨人對人類發展規律和自身歷史使命的自覺意識的集中體現,人類歷史上還沒有一種理想信念能夠達到如此崇高的境界。大學生是祖國和民族的未來,是我們國家和民族興旺發達的希望。他們的理想信念、思想政治狀況如何,直接關系到黨的事業的發展、社會主義建設和民族未來的前途。
鄧小平同志在領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反復強調理想信念問題。他提出要培養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的目標,并把“有理想”放在首位,強調指出:“我們一定要經常教育我們的人民,尤其是我們的青年要有理想。為什么我們過去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能奮斗起來戰勝千難萬險,使革命勝利呢?這是因為我們有理想、有馬克思主義信念、有共產主義信念。”江澤民同志在十五大報告中也指出:“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為核心。因此,理想信念是思想政治素質的核心,是思想政治素質的靈魂所在。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了新世紀教育的目標任務:“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高等學校擔負著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光榮任務,高素質創新人才既要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的身體和心理素質,更要有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而理想信念是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內容。高校培養出來的大學生是不是合格,首要標準是思想道德素質是不是合格。
當前,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領域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而且變化還將繼續進行。高校的教育管理、教學及招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已全面展開。這種變革加上對外開放外來文化的影響,對思想比較活躍的當代大學生的觀念、思想、行為等方面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理想信念作為世界觀的核心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深層次的問題,大學生是否具有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直接關系到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關系到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因此,加強對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問題的研究,把他們培養成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1.方向性和層次性的結合。
方向性原則表明了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要有堅定明確的指向性。這就是必須以馬列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搞清六個“為什么”,自覺劃清馬克思主義同反馬克思主義的界限,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同私有化和單一公有制的界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同西方資本主義民主的界限,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同封建主義、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
層次性原則是學生的個性差異所要求的。在強調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向性的同時,注重務實性,即在進行遠大理想教育的同時,應根據不同層次的對象提出不同的目標和要求,因材施教,分年級、分層次、有針對性地循序漸進、步步深入地開展理想信念教育。例如,大學一年級學生較高年級學生來講思想還不夠成熟,情緒波動大,以情帶教效果可能會更好;而高年級學生理性思維發展迅速,思想較成熟,因此,理性的闡述加之以情感的感染,培育效果會更好。對學生黨員、先進分子,要求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對普通學生應向他們灌輸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樹立共同理想,把理想信念教育的先進性與廣泛性綜合起來,使理想信念教育產生實效。
2.理論武裝和社會實踐的結合。
加強理想信念教育,首先就是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大學生的頭腦,使大學生樹立科學的理想信念,牢牢把握理想信念教育的正確方向。正確的理想信念不是自發產生的,而是來源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武裝,來源于在這一科學理論指導下對社會歷史發展規律和人生價值的清醒認識和正確把握。不懂理論則難以建立科學的信念,離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理想就失去了根本的理論支持。這就要求大學生首先必須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用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來武裝自己的頭腦,深刻認識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解決好“信仰、信念、信任、信心”問題,把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從而激發自己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其次,要不斷學習和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掌握科學思想、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分析各種社會思潮,增強識別和抵制反科學、非科學、偽科學的能力,正確對待挫折與失敗,樹立正確的理想和信念,在復雜的環境中不動搖。
理論武裝大學生的頭腦,只為青年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形成提供了認識條件,而理想信念的形成,還取決于大學生的感性體驗和自身的思考。也就是說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形成和發展是在“實踐一認識一實踐”反復循環的過程中實現的。因此,在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過程中,要發揚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善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結合起來,自覺運用科學理論來研究新情況和新問題,把實現理想和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有機地結合起來,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如社會調查、社區服務、參觀訪問、志愿者服務、公益活動、生產勞動等。在實踐活動中使他們親身體驗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幫助他們認識社會、了解國情,增強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責任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為社會的全面進步作出應有的貢獻。
3.灌輸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結合。
灌輸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武裝大學生頭腦的教育方法。其本質是進行正面宣傳、教育、啟發和引導,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先進的思想政治意識和倫理道德,為廣大學生所知、所思、所接受掌握,并以此作為行動指南。大學階段,是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步確立的重要時期,要針對大學生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灌輸,根據不同年級結構、文化結構、接受能力,從實際出發,分為若干教育層面,分層次施教,各有側重,區別對待。同時,在灌輸內容上,要重視理論的準確性、科學性、完善性、系統性。只有堅持灌輸教育方法,對大學生進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特別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育,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教育,進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革命傳統和法制教育,培養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自我教育是人們自覺地按照一定的素質標準刻苦學習和鍛煉,“得道于心”、“內化為己之所獨有”,以使學訓品行達到理想境界的一種方法。學生既是教育的對象,同時又是教育的主體。教育者的施教最終是要通過學生自身的思想矛盾運動來實現。大學階段,學生身心發展逐漸趨于成熟,自我認識能力和自我體驗能力都已初步形成,大學生的思維獨立性、批判性比中學生強,喜歡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比較去接受真理。因此,在傳統教育的前提下,啟發、引導和促進大學生自己思想內部的矛盾運動,培養大學生具有自我教育能力,使他們主動學習并自覺地接受教育影響就顯得尤為重要。
4.積極拓展理想信念教育的新途徑。
以往的教育方法和途徑有許多是可以借鑒的,但如果僅停留在原有的方式方法上,勢必落后于時代而使教育陷于弱勢。我們必須與時俱進,積極開拓理想信念教育的新途徑、新方式。21世紀是網絡時代,互聯網傳播信息速度快、容量大,傳輸方式具有雙向性,能讓大學生充分了解情況、獨立進行思考和判斷,因而深受大學生的喜愛,成為當代大學生學習、生活、生存的重要方式。高等院校應充分利用網絡這一高科技手段進行理想信念教育,以生動的形式、新穎的內容,變被動接受為主動交流,在思想碰撞中實施有效引導,提高理論武裝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運用法律和政策手段,加強對互聯網傳播的監控,凈化網絡信息環境,切實增強運用網絡開展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識,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宣傳,把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教育貫穿到各種文化活動載體和精神文化產品中,滲透進人們日常工作和生產生活各個方面,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從而最大限度地達成思想共識。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一手段,努力挖掘它的潛力,為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開辟一片新天地。
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靈魂”和基礎,是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基礎與關鍵。加強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高等學校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關鍵,不僅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而且是當代大學生自身成長的需要。因此,必須緊緊抓住理想信念教育這個核心,通過持之以恒的教育,切實促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確定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和綜合素質。
[1]黃蓉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是核心.高校理論戰線,2004.12.
[2]葉中鋒.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策略思考.思想理論教育.上半月.綜合,2005.7-8.
[3]高育紅.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科學與管理,2005,(4).
[4]劉彬.社會轉型時期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芻議.無錫教育學院學報,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