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少婷
(廣州市花都區經濟貿易職業技術學校,廣東 廣州 510000)
職業教育是衡量我國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也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2005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指出:“落實科學發展觀,把發展職業教育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教育工作的戰略重點。”因此,中等職業教育擔負著培養生產服務第一線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職責和任務。
人類發展進入21世紀,科技的飛速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對青年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適應新的市場經濟對人才的需求,就不僅要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和高超的業務水平,還要具備一定的綜合素質,除了要有較深厚的理論基礎外,更需要具有實際工作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所以只停留在書本上是遠遠不夠的,而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應用能力,實踐活動則是達到這一目的的必由之路。在崗位實踐中把加強對中職生的誠信、敬業和榮辱觀教育貫穿全過程,這是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的需要,也是時代發展賦予中職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
中職生年齡較小,到中職學校開始獨立生活,而其所受教育程度又相對較低,大部分沒有生活閱歷來體驗和感受道德素養對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帶來的重大作用,對道德失范帶來的后果也沒有足夠的認識,就中職學生的現狀來看,就讀中職類學校的學生多為考不上理想高中而又想學一技之長的人員。在知識理論水平、自主學習能力、思想道德方面等跟高職學生有一定距離。具體表現如下。
部分學生消極對待學習和考試,作業抄襲,考試舞弊現象較為普遍,少部分學生甚至厭學,缺乏自信心和上進心,對待學習的看法常掛在嘴邊的是:不愿學、學不懂、無所謂、對待考試作弊的現象持寬容態度,認為這不是丑事。
不愿意受學校紀律的約束,以自我為中心,責人嚴律己寬。部分學生由于學習不好,因此上課不守紀律,自律性差,進而違反校規校紀,吸煙喝酒、打架斗毆,甚至觸犯法律。
中職生明知家長、學校和社會對他們的基本要求,仍然我行我素,部分學生由情緒來支配學習和生活,缺乏信念和理智。寅吃卯糧,高消費而又變著法欺瞞家長。許多學生在用錢的“理由”上下功夫,編“理由”找父母要錢滿足其高消費或不正當消費要求。
對社會認同感不強烈,自覺踐行程度不高,有的甚至缺乏基本的是非、善惡、美丑觀念。
職業教育的學生在三年的學習結束后面對的往往不再是高考,而是走向社會,實習就業。與上完大學才會參加工作的學生不同,職業學校的學生往往在“小小年紀”就要開始準備走向自己的工作崗位。而這個年紀的他們往往對社會對工作的認識不足,對參加工作并沒有足夠的準備,對自己的未來也沒有全面的規劃。
學生主要的任務是學習,畢業生即將面臨是就業,但部分學生在對待學習和工作上作風散漫,缺乏嚴謹、認真、負責的態度,把紀律和行業規范當兒戲,沒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行為習慣。
從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行為過程來看,大部分中職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的行為表現為適應能力強,當了解到社會實踐對學生勞動技能的改造需要時,迅速進入角色:了解勞動規范,請教老員工,上下班簽到、與班長請假,跟同事打招呼;但也有部分學生在整個集體勞動中表現不如意:思想不成熟,有些想法很自我,是非判斷能力很不穩定,也有學生在集體中背信棄言,不踐行自己的諾言。
社會實踐是教育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轉變思想、運用所學知識、提高技能的重要途徑。它不受教學大綱的限制,學生可以在社會實踐中體驗生活、在社會實踐中磨煉自己,真正鍛煉和提高自己的實際工作和適應能力。完成學生走向社會的社會化進程:人在做任何事時要遵循一定的社會規范,責任與承擔是要我們同時擔當的,只有有責任的人,才可以承擔更大的責任,才可以有收獲。因此要適應時代的要求,就不僅要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和高超的業務水平,更必須具備一定的綜合素質。
中職生在職業教育階段,要完成從基礎教育到職業教育,從學生到從業人員的兩次人生角色的轉變,其成長方向是生產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誠信、敬業和榮辱觀是從業人員的基本素質和對公民的普遍道德要求。職業教育的本質特征是就業教育,要好就業、能就業,就業有發展,就必須加強這方面的教育,這也是中職生培養質量目標的體現。
通過企業實踐,了解企業生產的每一個工序和環節,學生知曉團隊的力量與企業效益;在特定的流水線上,學生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在擔當著責任者的角色中實踐自己的諾言。
我們要培養的學生,不僅僅是擁有一定專業技能的、能勝任自己工作崗位的工作者,更應該是熱愛祖國、具有社會公德、文明行為習慣、遵紀守法的公民。在一系列的社會實踐中,要提高的不僅僅是學生的專業技能,要加深的也不僅是他們對社會的認知與了解,我們更要通過一系列的社會實踐引導他們逐步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積極開展社會實踐,在實踐中感受自我價值、知識價值,也讓學生看到了社會上存在的一些消極面、陰暗面,以及個人的感受性,從而激勵他們奮發學習,增長才干,努力提高全面素質,將來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為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古訓曰“識時務者為俊杰”,“時務”就是社會的需要,要成為人中俊杰,就要適應社會,適應社會發展的趨勢,不同時代的社會有不同需要,所以我們要體察時代需要,根據時代的需要塑造自我。進入知識時代的青年,通過掌握知識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非常必要。學習的途徑很多,學校教育是一個方面,社會教育是另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參與社會實踐,融入真實的社會經濟生活中,能增加學生的心理年齡,減少早參加工作給他們帶來的不安全感,使他們在走向工作崗位,走向社會的時候顯得更加從容。因此,參加社會實踐,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心智,還鍛煉了學生接人待物的能力。
學生在親身參加社會實踐之后,才能更加明白自己未來能干什么、適合干什么,這樣在學校時學習的動力和目的也就會更明確。
要實現社會實踐對中職學生的長效機制,需要結合時代發展的需要,不斷總結經驗教訓,開拓創新,與時俱進,健全和完善社會實踐的各項規章制度,才能使中職學生社會實踐邁上新的臺階。具體管理如下。
社會實踐基地是學生順利開展社會實踐的重要保障和載體,因此,新時期中職學生社會實踐要出成效,首先應通過報刊、廣播、電視和網絡等媒體多渠道、深入主動地宣傳學生社會實踐,擴大其社會影響力,為中職學生社會實踐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努力尋求地方政府和社會的認可和支持;其次主動與社區、鄉鎮、企業、工廠和社會服務機構聯系,本著合作互利的原則,從地方發展和中職學生成長的實際需要出發,建立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基地;在實踐過程中學校和單位要明確責任和義務,踏踏實實服務,真正使單位見效益,學生受鍛煉,努力實現共贏。
應成立黨政領導掛帥,團委、學生處、教育處等部門參與的領導小組,各級組織通力合作,合理分工,以保障中職學生社會實踐能廣泛深入開展。此外應建立和完善社會實踐教育培養體系,制定與學生專業相適應的社會實踐教學大綱,規定實踐課時、學分,以及實踐的目的、任務、內容和形式,配備必要的指導老師,使其成為學生的一門必修課,并與學生的評優評獎等激勵機制掛鉤。
學校和企業應該提高對社會實踐活動目的性的認識。實踐活動不僅僅是對學生能力的鍛煉,也要為實踐對象服務。社會實踐活動只有真正發揮了服務的功能才有意義,企業應建立專人專職的管理團隊,在企業實踐活動中對學生給予支持,才能保證實踐活動持續健康地發展。因此無論組織者還是參加者都應該明確目的,端正態度,注重研究調動學生、學校、企業三方面的積極性的實踐形式內容,研究具體的單位、部門,以及不同類別的學生之間最佳契合點,研究社會實踐如何與課堂教育,與日常德育教育工作、就業市場形勢教育等有機結合,形成育人合力,才能發揮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服務社會的功能。
時代在發展,實踐在中職教學中的作用將日益突出。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落后了,要使教學跟上世紀的步伐,就必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少走彎路。學校教育的理論知識源自于學生社會實踐的土壤,而不是學校教育閉門造車的產物。通過社會實踐的指導,引導學生擺脫對教師的過分依賴,主動地在實踐中學習,突破課堂教學的局限性,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最后使學生學習變被動為主動,真正地掌握科學知識,為社會培養出一批批優秀人才。
[1]鄭國強.職業技術教育教學質量問題綜論[J].職業技術教育,2004,(7).
[2]李濤.大學生社會實跋長效機制探析[J].西安郵電學院學報,2009,(3).
[3]彭薇,李愛銘.將社會實踐列為“必修課”[N].解放日報,2008.
[4]于英.社會實踐不可偏離活動初衷[N].中國教育報,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