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芳
(浙江廣播電視大學 文法學院,浙江 杭州 310030)
論燕京大學國學教育的課程體系
顏芳
(浙江廣播電視大學 文法學院,浙江 杭州 310030)
燕京大學是民國時期中國最著名的教會大學,在國學教育領域取得了杰出成就。其開展國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為中國社會服務的人才或研究國學的人才;課程結構包括專修科、本科和研究院三個層次;課程實施過程具有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師生關系親密融洽等特點,對當代中國大學開展國學教育具有借鑒意義。
燕京大學 國學教育 課程體系
私立燕京大學(1919—1952年)是民國時期中國最著名的教會大學,與北大、清華、北平師范大學、輔仁大學并稱當時北京的“五大學”。20世紀二十年代,為了適應中國社會的需要,燕京大學開始重視實施國學教育,設置完整的課程體系,在其存在的短短33年中培養出了很多優秀國學人才,在國學教育領域取得了杰出成就。
課程目標是課堂教學活動所要達到的教育目的,燕京大學制定明確的課程目標,為國學教育的開展奠定了基礎。
首先,燕大開展國學教育的目的蘊含在校訓中。燕大的校訓是“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務”。校長司徒雷登提出燕大不要變成最有名的學校,而是要成為對中國最有用的學校,培養對中國社會有用的國學人才成為學校的重要目標之一。燕大要求學生必修國文課程,選修中國通史等課程,以提高國學修養和人文素質。
燕大還通過國文、歷史和哲學等院系對學生實施專業性的國學教育。國文學系的培養目標是希望學生對于國學或文學有所貢獻;或成為中學良好的國文教員。歷史學系的培養目標是使學生得到史學方法的訓練,能進行歷史研究或在中等以上學校講授歷史。哲學系的目標是使學生獲得哲學訓練,為改造社會做好準備。[1]可見,燕大國學教育主要培養在文學、歷史學、哲學等領域研究學問的專門人才或者在中等以上學校擔任教師,為學生從事其他職業打好基礎,發揮大學為社會服務的作用。
其次,提高國學研究的水平是燕京大學實施國學教育的教學目標。鴉片戰爭以來,西方國家多次憑借武力入侵中國,引發中國人強烈的民族危機意識,不得不向西方學習。與此同時,歐美國家和日本的學者運用西方科學方法對漢學進行研究,取得杰出成就,令中國學者壓力倍增。因此,燕大洪業、顧頡剛等著名學者一方面自己努力研究國學,另一方面重視培養國學人才,希望學生努力奮進,提高中國國學研究的水平。
最后,燕京大學希望憑借國學教育傳承中華民族精神。近代中國命運多舛,多次受到外國的侵略。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北平被日本占領。為了給華北的學生提供求學場所,燕大堅持辦學。然而,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燕大教師陸志韋、洪業、鄧之誠等被日軍逮捕入獄。他們拒絕日偽的誘迫,在出獄后仍埋頭著述,希望引導學生在學習和研究國學的過程中,從先民高尚的民族氣節中吸取精神力量,深入了解和傳承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和學術傳統,增強民族意識,為中華民族的復興作出貢獻。
燕京大學實施國學教育的課程結構較完善,包括專修科、本科、研究院三個層次。
(一)專修科
按照1929年教育部公布的《大學規程》的規定,燕大本科附設專修科。其中實施國學教育的是附設在國文學系的國文專修科。燕大規定具有下列資格之一者可以申請為專修生:高級中學或大學預科卒業者;大學或專門學校修業一二年者;在中小學擔任一年以上國文教員,經國文學系認為合格者。國文專修科學制二年,目的是訓練中學國文教員。專修科學生應選讀國文學系所有的功課。[2]
專修科主任由國文學系主任馬鑒兼任,由他指導選學課程。學生有機會跟隨著名教授學習。如孫海波跟隨容庚學習古文字,徐文珊跟隨顧頡剛專治《史記》,吳元俊、周一良上容庚的“說文研究”課等。[3]國文專修科不僅向學生傳授國學知識,培養國文教師,而且培養出了周一良、瞿潤緡等著名學者。
(二)本科
從課程類型來說,燕大本科課程包括公共必修、專業必修和選修課。共同必修科目有國文、英文、社會科學等。此外,本科生至少須選修主修科目32到68學分,相關科目16至24學分,至少須修完136學分才能畢業。[4]
國學教育包括普及型國學教育、專業型國學教育等。燕京大學把國文課作為大一和大二本科生的必修課程,向學生普及國學知識。國文包括名著選讀和國故概要兩部分,教師分組授課。大一“名著選讀”課主要是選授自唐宋至近代的名著,討論其體例,注重練習,授課教師有楊振聲、馬鑒、沈士遠、謝婉瑩、郭紹虞。大二“名著選讀”選授自先秦至六朝的名著,授課教師有馬鑒和沈士遠。大一“國故概要”主要是講授分析自先秦至魏晉諸家諸派思想學術的材料;每學期教員選定若干種古書,由學生選讀兩三種。授課教師為馬鑒、沈士遠和吳雷川。大二“國故概要”主要是傳授自隋唐至清代諸家諸派思想學術的材料。
此外,燕京大學通過國文、歷史、哲學等學系對主修學生實施專業型國學教育,向學生傳授高深的國學知識和治學方法。例如,國文學系課程有文字學(容庚)、先秦文學(沈尹默)、漢魏六朝文學(沈尹默)、詞曲(許之衡)、詩的比較研究(黃子通)、文學批評史(郭紹虞)、經學史(馬裕藻)、音韻學(錢玄同)、說文研究(容庚)等。
歷史學系設置的與國學相關的課程有:國史鳥瞰(王桐齡、孟世杰)、先秦史(孟世杰)、秦及兩漢(孟世杰)、中國史(孟世杰)、清史(孟世杰)、宋遼金元史(張星烺)等。哲學系設置的與國學相關的課程有:中國哲學史(馮友蘭)、荀子哲學(誠質怡)、道家哲學(馮友蘭)、中國社會哲學史(馮友蘭)等。[5]燕京大學不僅開設范圍廣泛的國學課程,而且授課教師皆是名師,保證國學教育的教學質量。
(三)研究院
燕京大學設有研究院,包括文、理、法三個研究所,文科研究所包括歷史部、文哲部、心理教育部;理科研究所包括理化部、生物部;法學研究所包括政治部、社會部。研究院以招收大學本科畢業生研究高深學術為宗旨,學制兩年。文科研究所對學生實施精深的國學教育,國文課程有:考古文字(容庚)、蘇詩研究(沈尹默)、陶詩研究(沈尹默)、語錄文研究(黃子通)等;哲學課程有荀子哲學(誠質怡)、道家哲學(馮友蘭)等課程;歷史系設有中國史學目錄(陳垣)、西北史地(張星烺)等課程。[6]
研究生在選定導師后,根據導師的指導范圍深入學習相關知識。文哲部導師的指導范圍分別是:(1)黃子通: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家專集研究等。(2)博晨光:歐美人研究漢學各問題等。(3)郭紹虞:散文演變研究,魏晉詩家專集研究,中國文學批評中各問題。(4)容庚:古銅器研究,古文字研究。
歷史部導師的指導范圍分別是:(1)洪業:遠東近世史,歷史研究法。(2)鄧之誠:明清史,制度沿革。(3)顧頡剛:中國上古史,中國歷史地理,經學。(4)許地山:中國禮俗史,佛教史,道教史。(5)張星烺:遼金元史,中世紀中國與歐洲的關系。[7]研究生于第一學年修業完畢后要參加所學專業的考試;畢業論文通過論文審查委員會的審查后,且畢業考試合格,即可畢業。
1928年,燕京大學設立國學研究所,以研究中華國學、溝通中西文化為宗旨,專門招收國學研究生。該所聘請的著名學者有:吳雷川、容庚、顧頡剛、黃子通、許地山、郭紹虞、張星烺等。研究生入學后可以自由選擇課程學習,修業一年后,作論文一篇,通過后即可獲得碩士學位或修業證書。國學研究所還設立獎學金,授予研究院符合申請條件的研究生,鼓勵學生研究國學,如鄭德坤、馮家昇、吳世昌、翁獨健等都曾在獎學金的支持下學習和研究國學。
總之,燕大完善的課程結構為學生學習國學及繼續求學深造提供了條件,培養了很多優秀人才,如周一良在國文專修科學習后,又進入歷史系就讀本科和研究生課程;侯仁之先后在燕大歷史系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
燕京大學在實施國學教育的過程中,具有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師生關系融洽、教學與研究相結合等特點。
(一)教學方法靈活多樣
燕京大學教師在教學方面享有自由,采用多種方式實施國學教育。
第一,講授法。燕大教師主要在課堂上向學生傳授國學,此外經常邀請著名學者蒞校演講,演講題目有古書之真偽及其年代(梁啟超)、中國歌謠之起源與發展(朱自清)、中國語言文字之特點(楊振聲)、國學研究之我見(沈兼士)、清代顏李學派之學說(胡適)等。[8]這些演講向學生傳授了豐富的國學知識,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談話法。燕大歷史系、國文系等教師常在住宅招待同學,如歷史系每兩周舉行一次師生談話會,每次由兩位研究生宣讀論文,以茲增進友誼,交流學術。這種方法有利于增強學生研究國學的興趣,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等。
第三,參觀法。歷史系開設的“古跡古物調查實習”課是燕大教師采用參觀法的最好例證。這門課由顧頡剛、容庚、李榮芳等教授擔任,目的在于“養成學生自動搜集材料之興趣,俾所學不受書本限制”。教師每隔兩周帶領學生在北京城內、郊外及附近城市參觀考察古剎古物,對學生影響很大。如侯仁之在1936年跟從顧頡剛進行古跡古物調查實習,在長城附近發現明代的一個馬市市場,產生極大興趣,事后研究發表關于馬市市場地理分布的文章,由此開始研究歷史地理,在北京史等研究領域取得杰出成就。
第四,練習法。洪業在講授歷史研究方法課程時重視采用練習法。陳禮頌回憶:“洪師經常向海甸舊書攤搜購各種殘缺不全之線裝舊籍,預先分裝紙袋中,然后分發予選修之同學,每人一袋,命各就所得殘籍,閱讀一遍,隨即利用兩節連堂時間,分頭逕入書庫,盡量翻檢館中藏書,進行窮源溯流,考究各人手上該殘本之性質、作者時代,以至該書之價值問題,最后撰成報告,文字既經潤飾定妥,然后連同殘籍合并裝入原紙袋中,以備再作進一步之考證。”[9]通過這種訓練,學生逐漸掌握了國學研究方法。
(二)有充裕的經費支持和贊助
司徒雷登重視籌集辦學經費,爭取到美國鋁業大王霍爾遺產基金會的捐款,燕大與哈佛大學聯合成立哈佛燕京學社。學社的目的是為中國文化領域的教學、研究和出版提供設施和資助,學社基金優先用于中國文化包括文學、藝術、歷史、語言、哲學和宗教史的研究。燕大用學社的經費添置大量圖書,為實施國學教育提供有利的物質條件。
為鼓勵學生努力求學、研究學術,燕京大學制定“大學獎學金制度”、“資助獎學金制度”等,設有大學獎學金、哈佛燕京學社獎學金、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獎學金、司徒雷登獎學金、斐陶斐榮譽金鑰匙獎、國文獎學金等。學生翁獨健、鄧嗣禹、高名凱、王鐘翰、王伊同、陳夢家、周一良、杜聯喆等都曾獲得獎學金,日后他們在國學研究領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三)教學與研究并重
燕京大學鼓勵教師研究學術,但不對教師的科研工作施加壓力,因此教師可以專心授課。教師認真授課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幾十年后依然念念不忘當時的情景。楊敏如回憶:“上顧隨的課,我怕下課,他講課使我心醉了。”[10]有的學生因學習某門課程,對老師的教學內容產生興趣,并繼續深入研究,取得重要成就。
教學必須通過研究活動的持續開展才能具有生機和活力。燕京大學重視開展國學研究活動,以學術研究推動國學教育,向學生傳授國學知識、研究國學的方法和態度等。譬如,燕大成立歷史學會、國文學會等學術組織,出版《史學年報》、《大公報·史地周刊》、《文學年報》等學術報刊,并發表學生的研究成果,鼓勵他們開展國學研究。
哈佛燕京學社為燕大師生開展國學研究做出重要貢獻。一是出版《燕京學報》,國外漢學家伯希和等都特別稱許這一雜志。二是出版哈佛燕京學社引得,前后共出41種正刊,23種特刊,合計64種共84冊,后來在大陸、臺灣等地影印出版,影響頗大。在開展“引得”工作的過程中,燕大培養了很多杰出人才,比如水經注研究專家、考古學家鄭德坤編寫《水經注引得》,明清史學者房兆楹、杜聯喆編寫《三十三種清代傳記綜合引得》,歷史學家鄧嗣禹編寫《太平廣記篇目及引書引得》等。
(四)師生關系親密融洽
燕京大學以學術造詣為標準聘請具有真才實學的教師,在國學領域既延聘洪業、陳寅恪、齊思和等具有歐美留學背景的學者及顧頡剛、容庚、俞平伯等優秀北大畢業生,又聘請陳垣、錢穆、鄧之誠等沒有在著名大學就讀經歷的學者。燕大師生交往頻繁,學生可以自由到老師家中拜訪,與教師交流,受益頗深。親密融洽的師生關系有助于師生增強感情,使正式教學和非正式教學相結合,有助于學生掌握高深的國學知識和更多的治學方法。
在古代中國,國學教育主要由經學、史學、諸子學、金石學等內容組成,基本不分科。但隨著現代學科體制的逐漸建立,燕京大學培養國學人才的目標、內容、教學方法等均發生了變化,具有了一些新特點。
首先,在培養目標方面,傳統國學教育主要是培養適應封建社會統治者所需要的人才;而燕京大學實施國學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養專業性的國學研究人才或能在學校、政府等部門任職的應用性國學人才。
其次,在課程內容方面,燕大國學教育具有廣博和專精相結合、中西相結合的特點。中國古代重視文史哲不分的“通人之學”,向學生傳授經、史、子、集“四部之學”,崇尚博通。近代以來,西學東漸,中國傳統的學術分類體系逐漸向近代學術分科體制轉變,國學的傳授方式也發生了變化。燕大要求所有學生必修國文課程,并通過國文、歷史、哲學等院系對學生進行專業性的國學教育,強調廣博和專精相結合。在“中西一冶”文化觀的影響下,燕大還向學生傳授西學和治學方法,在教學中重視中西文化的比較,以促進中西文化的融合。
最后,在課程類型方面,燕大國學教育的實施方式具有多樣性。按照課程的組織方式,燕大設置的課程有以下幾種:(1)分科課程,即從文學、歷史學等學科中選擇出合適的知識組成各種不同的教學科目,比如國文學系的文學概論、文學史、文字學等,歷史學系的國史鳥瞰、中國史學目錄等課程,哲學系的中國哲學史、儒家哲學等課程。(2)相關課程,比如國文系和教育學系均設有“中學國文教學法”課程。(3)融合課程,強調各學科之間的聯系,把細小的科目統合到更大范圍的學科內,比如國文學系將“名著選讀”與“習作”課合為“名著選讀與習作”課程。(4)廣域課程,范圍較廣,超過同類學科而聯及其他學科,比如政治學系、經濟學系、社會學系設置“社會科學概論”的必修課程。(5)隱性課程,是學校通過教育環境以間接、內隱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的環境,比如燕京大學建設具有中西合璧風格的校園建筑等。
總之,燕京大學的課程設置以分科課程為主,同時兼顧相關課程、融合課程、廣域課程和隱性課程等,課程類型和教學方法多樣化,教學內容豐富,并將教學與學術研究相結合,培養了一大批在國學領域成就卓越的學者。這對當代中國大學實施國學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比如大學應制定適合本校條件的國學教育目標;重視課程規劃,設計合理的課程體系等,從而增強教育效果。
[1]北平私立燕京大學本科各學院學系概要[M].燕京大學布告第13號第17屆,1932:1-5.
[2]燕京大學本科附設專修科簡章[Z].1930:8.
[3]周一良.國文專修科——燕大校史上不應被遺忘的一頁[A].燕京大學北京校友會校史籌備組.燕京大學史料選編(第五輯)[C].1998:33.
[4]北平私立燕京大學本科入學簡章[M].燕京大學布告第11號第12屆,1930:22.
[5][6]燕京大學本科課程一覽[M].燕京大學布告第21號第11屆,1928:64-96;67-96.
[7]北平私立燕京大學研究院入學簡章[M].燕京大學布告第19號第20屆,1935:9-10.
[8]據《燕京新聞》、《燕京大學校刊》、《史學消息》等報刊整理。
[9]陳禮頌.溝通中西文化的洪師煨蓮[A].董鼐主編.學府紀聞·私立燕京大學[C].臺北:南京出版有限公司,1982:123.
[10]燕大部分老友座談校史發言記錄[A].燕京大學北京校友會校史籌備組.燕京大學史料選編(第一輯)[C].1996:4.
北京師范大學優秀博士論文培育基金《近代學術轉型視野下的燕京大學國學教育》成果之一 (項目編號:104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