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嬌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廣東廣州510545)
論輔導員的育人工作與大學生和諧人格的培養
曾嬌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廣東廣州510545)
和諧社會目標的實現離不開擁有和諧人格的人,高校是為和諧社會培養人才的重要陣地,作為育人先鋒的輔導員在培養大學生和諧人格的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輔導員應該發揮自身人格感召力,營造和諧的育人氛圍,構建全方位的育人體系,科學引導學生健康發展,促進大學生和諧人格的形成。
輔導員育人工作大學生和諧人格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和國家面對新形勢新機遇提出的重大戰略。和諧社會目標的實現,最終要落實到人的和諧發展上。高校作為和諧社會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肩負著培養擁有和諧人格的大學生的重要使命和責任。正如愛因斯坦在《論教育》中所說:“學校應以此為目標:學生離開學校時是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一個專家。”輔導員作為高校育人戰線上的先鋒,對培養大學生的和諧人格有著極大的影響。
和諧是事物存在的一種狀態,是指組成事物的各子系統之間、構成子系統的諸要素之間以及諸要素本身的協調和勻稱。它包括三個層次:其一是微觀和諧,即構成事物各子系統諸要素本身和諧,這是事物整體和諧的基礎;其二是中觀和諧,即構成事物子系統的諸要素之間的和諧;其三是宏觀和諧,即構成事物的各子系統之間的和諧,也就是事物作為統一的整體的和諧。
人格是心理學領域的詞匯,《中國大百科全書》對人格的解釋為:“人格是個體內在的行為上的傾向性,它表現為一個人在不斷變化中的全體合綜合,是具有動力一致性和連續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會化進程中形成的給予人特色的心理組織。”[1]在《現代漢語詞典》中,“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氣質和能力等特征的總和,個人的道德品質,人作為權利、義務的主體的資格。”[2]人格也是一個歷史范疇,任何個體人格都被社會歷史的發展賦予了廣泛而深刻的內涵。
在準確理解“和諧”和“人格”的基礎上,結合當前和諧社會的歷史背景及大學生的特殊身份,不難理解“大學生和諧人格”內涵。大學生和諧人格是指大學生應具備既符合和諧社會發展的需要,又符合自身全面協調發展需要的和諧統一人格。主要有三層含義:第一,對于大學生個體而言,要個體人格內部結構和諧,主要指構成人格的感性、理性與非理性等要素處于完整、平衡狀態,并得到全面、自由、和諧的發展,即信仰、價值、行為方式、思維、情感等和諧與個體調控機制的完善;第二,對大學生個體及其外部關系而言,是指大學生個人能夠從倫理的角度善待外部世界的關系,與他人、社會和自然和諧相處;第三,對大學生群體人格而言,是群體及個體人格與社會、歷史和文化互動過程中的和諧。[3]
可見,一個擁有和諧人格的大學生,其表現主要有:身心健康、知行統一、理想崇高、信念堅定、自我意識成熟、人際交往穩重、生活態度積極、社會責任感強、誠實守信等。但大學生的和諧人格并不是要求大學生完美無缺,相反,對大學生來說,和諧人格是一種理想人格,是大學生人格修養追求的最終目標。大學生在追求和諧人格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從實然到應然的發展過程,正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大學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2011年4月24日,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鮮明指出:“高等學校要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最核心最緊迫的任務。”而衡量高等教育質量的第一標準就是看人才培養水平,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么培養人的重大問題。要牢固確立人才培養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一切工作都要服從和服務于學生的成人成才,堅決扭轉重學科輕育人的現象。
愛國教育家張伯苓先生也曾說:“研究學問,固然重要,而熏陶人格,尤其是根本。”“欲達教育之目的,務須注意精神修養,向深處培,向厚處培。”
所以,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須不斷提高思想認識,進一步站在完成“培養人”這個根本任務的高度,站在國家長治久安、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高度,培養具有健全和諧人格的大學生。
有人形象地說:“高雅的人看背影就知道,奮進的人聽腳步聲就知道,優秀的學生看輔導員就知道。”可見,作為與大學生接觸時間最長,機會最多的輔導員,對大學生的影響有多大。健全和諧的人格養成對大學生成長為和諧社會的人才至關重要。而大學期間正是大學生人格發展的關鍵期,作為育人先鋒的輔導員,肩負著培養大學生和諧人格的重要使命和責任。
輔導員的工作圍繞學生,并直接作用于學生,它必然對學生的成長成人成才產生直接而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是通過規范學生、指導學生、服務學生和教育學生等得以實現的。與課堂教學老師的影響不同,輔導員工作側重于為學生的成長成人成才營造優良的氛圍,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從而直接服務于高校人才培養的使命。
從一定意義上講,人格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集中表現,和諧人格的培養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素質形象。一個沒有健全和諧人格的大學生,具有再精的專業知識也不會成為真正的人才。復旦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楊玉良就曾批判過當今教育的功利,他指出:“如果學校教育只注重知識,不重視德性培養,那么培養的人越有知識,越可能成為社會的禍害。”
因此,培養大學生健全和諧的人格,是輔導員的育人使命。輔導員必須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和鍛煉學生,把學生培養成自強自立、積極樂觀、有才有識的和諧大學生。
(一)言傳身教:發揮自身人格的感召力。
烏申斯基曾說:“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應建筑在教師的人格基礎上,因為只有教師的人格的活的源泉能涌現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規章、任何教學大綱、任何人為機構,不論設計得如何奧妙,都不能在教育工作中代替人格的作用。”因此,輔導員要培養學生和諧人格,必須先培養自己健全和諧的人格,學生在這樣的人格背景下學習、接受熏陶,會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促進其和諧人格的形成。
這樣的人格背景,就是以高尚的師德、超人的才情、深厚的學養為基礎升華而成的具有感召力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氣質。輔導員必須身正學高,具備敬業愛生的教育精神。在與學生的頻繁接觸中,利用自己的人格背景,言傳身教,贏得學生的信任和尊重。
(二)文化環境:營造和諧的育人氛圍。
大學生的生存環境主要是大學校園,在校園內相關的組織團體或身份歸屬主要有宿舍、班級和社團等。因此,各級各類文化環境對大學生和諧人格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輔導員作為校園文化及其亞文化氛圍的引導者與創造者,對文化的育人氛圍要十分重視。
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一定要圍繞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有意識地進行。輔導員在開展各類校園文化活動中要樹立人格是教育之本的意識和觀念。大學生是校園文化活動的參與者、建設者和支持者,要充分地利用這些載體和平臺,讓大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成長和磨煉自己。大學生和諧人格的培養,離不開實踐,更離不開他所在的各種集體。一個在和諧宿舍生活的人,一個在和諧班級學習的人,一個在和諧社團工作的人,一個在和諧校園里成長的人,其和諧人格的形成是自然而然的過程。
(三)德育為先:構建全方位的育人體系。
“全國高校都要始終不渝地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學校教育,育人為本,德智體美,德育為先,充分發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主課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為培養造就一代新人做出貢獻。”[4]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過程中,培養和諧人格成為必不可少的環節和內容,二者在人才培養上有著一致的目標,都是為和諧社會培養和諧人才。當然,形成大學生和諧人格,光靠道德教育是不夠的,必須建立全方位的育人體系,方能達到目標。輔導員正好占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他集道德教育,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于一身,若能充分利用此優勢,培養大學生的和諧人格融于各種教育中,必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對人格的分析和剖析,讓學生了解人格的內涵,特征,以及發展規律等,大學生便能有意識地能動地參與到自身和諧人格培養中來。
(四)主體意識:科學引導學生自我教育。
正如前蘇聯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所說:“只有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只有學生有自我教育要求時,才能實現。”“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因此,輔導員要科學地引導學生自己主動發展和諧人格,只有當他們意識到培養和諧人格對自己對社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時,他們才會主動把外力轉化為內力,充分發揮“我”的主觀能動性。
結合大學生生活的主要環境是在校園,一般來說,大學生可以通過以下方法進行自我調適和自我發展。其一,要對自我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和定位,悅納自我。能正確地看待自我,了解自己的潛能和局限。在此基礎上,為自己制定適宜的奮斗目標并主動去實現它。其二,大學生要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將自己融入集體中。人格的發展離不開實踐,這些實踐包括校內校外的各種實踐活動,大學生在實踐中不斷豐富自己、磨礪自己、完善自己。人格發展的過程又是個體與他人、集體和社會相互作用的過程。大學生應該融入到集體中,在與人交流和磨合中發展良好的人際關系,從而健全自己的人格。其三,要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適當控制情緒并尋求合理的發泄方式。加強自我教育,增強人格培養的自覺性,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和增長智慧的過程也是整合與優化人格的過程。因此,科學引導大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調動“我”的力量發展和諧人格,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
[1]中國大百科全書編委會.中國大百科全書·心理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1:270.
[2]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1062.
[3]洪惠敏.試論當代大學生和諧人格的構建[J].淮陰工學院學報,2010,(4).
[4]胡錦濤.切實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C].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