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芹
(河海大學 力學與材料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8)
缺乏科學的教學管理并非實效之管理,缺少科學管理能力的教學管理者難有務實之管理。對于高校的教學管理而言,科學性和科學應該是值得深思的兩個重要問題。長期以來,固有的僵化教學管理思想觀念束縛著我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并體現在實際教學管理工作中,造成一定的惰性、滯后性、散亂性、不穩定性等非科學現象,即便一些細微的教學變化也往往引起一連串連鎖反應,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在教學管理關系的處理上,從而對教學造成不同程度的沖擊。同時,由于人的素質、能力、水平各異,對事物與問題的認識往往局限于自己所留意或者專注的領域,從局部利益角度出發而非從管理全局認真思考產生的結果,這也無形中給教學管理工作增加了許多不必要的障礙。至于對科學涵義的理解也一直多強調定性,實際上,科學本身是量與性兩面的結合,既要求在事實基礎上作出客觀中肯的評判,又要求以一定數量方法給予解釋和驗證。
對于什么是科學的教學管理,大多數教學管理者未必能給出確切答案。因為教學管理是一項體現綜合性學科知識與能力水平的復雜系統性工作,也是一項系統工程,做好這一工作關系的要素較多,需要以科學的理論為基石、科學的方法為手段、科學的素養為支撐、科學的技術為保障,并相互關聯,相輔相成。所謂科學的理論是指具體管理依托的理論基礎,應涵蓋包括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組織行為學、社會學等多門學科,其中,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是重中之重,也是做好教學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石。從事教學管理的人要將所學專業技術靈活運用于管理中,但許多教學管理者并不具備系統的教學管理知識與技術,只是某一學科領域、具有相應專業技術職稱的、有著最基本管理能力和素質的教師。若以所掌握的單一學科并輔助于“蜻蜓點水”式的多學科汲取而不加以細細消化、吸收和補充,就會因視野的局限影響到教學管理工作創造性思維的形成,進而影響管理實效。關于科學的方法總體包括定量和定性兩大類,定性主要對于現象、問題或事物給出主觀的或者客觀基礎上的部分主觀評價,從管理角度看,主觀評價往往缺乏相應的技術支撐、可信度不高、經驗性內容較多,缺乏科學依據;定量則是量化體現,通過一定數據的處理,采用技術和數學方法,充分運用數字和數據說話,以作出科學的判斷和評價。在教學規劃制定、教學質量評價、學科專業建設、教學體系設計等方面使用定量方法可大幅提高管理的科學性,而這也是目前我們比較缺乏的。因此,教學管理在方法上應講究定性和定量的結合,不應有所偏失。過多的定性是經驗性管理,而過多的定量會帶來管理的煩冗復雜性,因為多數的教學管理者并不具備相應的數量分析與研究能力。科學的素養則是對教學管理者綜合能力和水平的體現,其中,“講求奉獻、全力投入、恪盡職守、心系本職”是根本原則,以關心學校、教師和學生之心,展自身之全能,不圖以虛名浮利,恪盡職守,做好本職工作,這是作為教學管理者之根本要求。科學的技術則指善于運用現代先進技術,如信息、通訊、網絡等服務平臺來提高管理工作的便捷性、經濟性和有效性,提高管理效率,技術是效率的重要保障。
何為教學管理的科學性?科學性具體體現在管理的科學度量上,包括管理科學與方法的運用程度、管理成效和業績的提高度、管理效率增長幅度、管理者素質水平提升度等多方面的衡量。簡單來說,我們可通過主要的幾個因素加以評價,如教學管理團隊的團結和忠誠度、教學管理的創造性和創新能力體現、教學管理實際成效和服務滿意度、教學管理方法的科學運用等。一個團結向上、積極進取的管理團隊勢必形成管理合力,從而心系一處,力聚焦點,共同努力,產生管理實質性變化。這種實質變化符合甚至超越形勢發展的需要,置高校發展于極其有利的地位,并在高校辦學大方向指引下積極尋求多點突破,最終促成面上更新,以獲取的創造性和創新性成果獨領風騷,進而實現教育管理的特色化、辦學的特色化。應該說,具有顯著特色的教學管理是最富有成效的管理,也是涉眾均感滿意的管理。在這一過程中,管理的方法和技術選擇至關重要,傳統的經驗管理、延續管理僅會增加管理的惰性,若不加以妥善處理反而會挫傷其他管理者進取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管理的科學性整體強調的是科學管理度的把握。
何為教學管理真章?教與學和管理是相互依賴的關系。真章并非真知灼見,而是立于高校自身辦學實際基礎上的、通過教學管理來實現辦學效率的最大化、辦學目標的滿意化,這一過程既符合教育、心理和管理活動的科學性,又體現內在蘊涵的規律性,而管理則發揮著引領、指導、協調與控制等重要作用。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須在科學的管理之下求得最合規律性與科學性的統一,這既是高校的責任,又是教學管理的職責所在。教學管理是聯系高校運作與其服務對象——學生、社會單位等的中間紐帶,也是處理好各種關系的重要手段,管理好壞直接關系著連接左右能否順利運轉,其不應成為眾矢之的,也不是無為之地。只有充分認識教學管理的作用,并協調好各管理要素,創造性地開展各項管理工作,才能使教學工作處于良性循環的狀態同時有更大跨度的超越,進而帶來高校辦學質量的飛躍,否則這種管理只是落后的管理,必將是涉眾指責之處,長此以往,將會高校發展延緩甚至阻礙的進程。此外,對于教學管理常用方式之一的借鑒與取經等,應盡可能在較大區域內的優秀多層面單位進行,同層次間的互取雖有可取之處,便于相互比較,但眼界不免狹窄,不利于前進式比較與評價,也不利于科學管理決策的作出,卻容易產生盲目自信和隨從,并滋生自滿情緒,久之,發展步伐會相對減緩。由此,教學管理的真章應體現科學、規律、超越和創造。
如何實現教學的科學管理?這是一個實踐的技術問題。常規的方法有加強理論學習與研究、提高管理素質和修養、增強現代技術運用等,顯得較為空洞,實際效果并不理想。破解這一難題的關鍵之處還在于尋找突破口。教學管理有章可循,應有所立,立有所破。教學、管理等任何工作,核心要素是人,“人”的質量最終決定管理工作成敗。在人、財、物等資源相對有限的條件下,或許選擇合適的教學管理者是最佳捷徑,具體可通過組建一支精干、高效、先進的管理團隊來實現,在選人方面,需要具備應有的條件,包括精明強干、高效務實、團結進取、多學科專業素養、善用先進技術工具等。許多已有的管理經驗告訴我們,任何一項事業的成功若沒有一支甘于奉獻、勇往直前、團結活潑、精干高效的管理團隊就是不可能實現的,局限于個體利益和權位之爭、固宥于人情往來和小群體之交的組織是難以實現超越式發展的。雖然高校作為獨特的社會組織與企業類組織有一定區別,但管理本質是相同的。因此,高校的教學管理者,要想管理好教學工作,就要汲取更多的包括理論和技術在內的管理養料。
若沒有一支懂管理、懂教育、善創造、創高效、勤奉獻的先進教學管理團隊,要想形成富有活力的教學管理局面是不可能的。高校的發展快慢并不完全取決于資源投入的多寡而在于能否塑造出特色。特色是生命的源泉,那么特色又該如何尋找,有關的頂層設計、學科專業打造、課程體系設置、師資隊伍培養、研究實力提升等最終還需要運用“管理”來實現不同要素間的協同與優化組合,沒有科學的管理作為“黏合劑”或者使用的是質量低下的“黏合劑”,就會使高校無法正常運轉,不可避免帶來走彎路、重復浪費、決策失誤等不良現象,這無論是對高校自身發展還是教學管理本身,都是極為不利的。科學管理有度,方可見教學管理真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