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東海
(揚州大學附屬中學 東部分校,江蘇 揚州 225000)
從廣泛意義上講,全球化一般指從15世紀末新航路開辟活動開始,500多年來世界歷史所發生的普遍聯系和走向現代化的過程。新航路開辟后英國利用地處大西洋航路中心的有利條件,積極開展對外貿易,參與殖民掠奪,推行重商主義。后歷經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代議制度、殖民主義爭霸戰爭、工業革命等重大事件,一步步成為操縱世界發展和影響人類未來的強大帝國。大英帝國的盛衰與全球化的發展在時間上重合了四百年,前者之于后者的關系無疑是密切的。“全球化”是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重大課題,筆者再次閱讀《帝國》一書后,認為它有利于深刻理解英帝國在推動全球化發展中的作用問題。
《帝國》劃分了六個主題,表達了在四百年的盛衰過程中,大英帝國在商品、勞動力、文化、政體、資本、戰爭六個方面全面影響著全球化的進程。
1663 年,一個名叫亨利·摩根的英國人奇襲了西班牙在加勒比海的前哨陣地,就此拉開了17世紀最令人矚目的“打、砸、搶、掠”狂歡的序幕。英國政府不僅對摩根的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還積極地鼓勵他。大英帝國的起家不僅靠官方的武裝力量,而且靠民間的掠奪力量。《魯濱孫漂游記》的作者丹尼爾·笛福認為18世紀初葉的英國逐漸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大眾消費社會,從棉花、大米到胡椒、可可再到糖、煙草,英國是個生活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度,消費量的增加和消費水平的提高使得英國對世界的依賴程度更大。弗格森由此得出結論:大英帝國是建立在對糖、咖啡因和尼古丁的狂熱需求之上的。1600年伊麗莎白一世授權成立了英屬東印度公司,從此,英國人在政府的壟斷政策保護下,匯集所有的資源得以進行大規模、高風險的冒險事業。
僅憑海盜搶掠和商業發展,建立大英帝國的基礎是遠遠不夠的,其先驅葡萄牙、荷蘭等國的興衰就是明證,所以英國還借助了殖民統治的力量。17世紀初葉到20世紀50年代,大約有2000萬人離開英倫諸島,到海外謀生,這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空前絕后的人口大遷移。另外,隨著各殖民地的開墾與發展,勞動力變得日益緊張起來,販賣非洲黑人成為解決問題的主要辦法。在1662-1807年間,英國人的船只把近350萬非洲人運送到了“新世界”。英國人的大規模出走改變了世界,將各個大陸的主導人種變成了白人,同時黑人成為供其驅使的奴隸。
到了維多利亞時代,英國人的野心更大,他們不僅夢想著統治世界,還要救贖這個世界,各種非政府組織的傳教協會在這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教化異教徒是一項危險的工作,一批批年輕強干而又充滿理想和利他精神的傳教士漂洋過海,來到自然、文化和生活完全不一樣的新世界。為了傳播上帝的福音,許多人歷經千辛萬苦,九死一生。在相對落后的非洲等地傳教困難主要來自于自然的因素,而在傳統文化根深蒂固的亞洲許多地方,還有來自于人的觀念。傳教作為對外殖民活動的組織部分有力地擴大了大英帝國的影響,推動著全球化的發展,弗格森借用他人的話說:“萬能的上帝引領我們將一個又一個國家納入他的看護。”
以最多的1931年的數據來說,英國在印度人口只不過占印度總人口的0.05%,其中文職人員只有4000人,如何管理擁有3億人口的印度呢?歸納起來看,在“天之驕子”一章里弗格森強調了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英國各殖民地政府精簡運作、廉潔高效。1858-1947年間,印度的合同文員不超過1000人,非洲12個殖民地的管理骨干階層也只有1200人,馬來島文員220人就已經是冗員了。第二,工業革命所產生的新技術極大地便利了大英帝國對世界的統治。蒸汽船航線、鐵路網和電報線是19世紀和20世紀世界最重要的三大網絡,在它們的共同作用下,世界縮小了,控制也更容易了。第三,努力依靠各殖民地親英的精英階層,來構建一個更加龐大的底層的官僚機構,而培植精英階層的主要手段是通過英國文化的教育。
當19世紀末印度在英國殖民體系中地位下降時,英國人又瞄準了非洲大陸。到20世紀初年歐洲人瓜分非洲時,英國人獨得三分之一。此時,大英帝國最鼎盛時代到來了,總面積3000多萬平方公里,占世界陸地面積25%,統治4億多人口,占世界總人口1/4。弗格森認為維多利亞統治后期,大英帝國之所以能夠大規模擴張,一個關鍵因素就是金融和武力的結合。武力征服殖民地人民的肉體,投資又給殖民地經濟輸血,在英國的影響下,世界上大部分經濟體接受了自由貿易觀念,而英國人所創造的金本位制就成了自由貿易體制的骨骼。金本位制說白了就是英鎊本位制。
關于大英帝國的崩潰,弗格森反對用“反殖民地化”理論來解釋,他認為致命的威脅來自于其他帝國。1940年在丘吉爾無與倫比的領導下,大英帝國與邪惡的希特勒帝國孤軍作戰,最后為了阻止德國人、日本人和意大利人建立它們的帝國,英國人不惜放棄自己的祖國。弗格森言下之意,大英帝國曾經為推進全球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現在又為捍衛自由主義而倒下,如果說過去她曾犯過什么過錯或罪惡,那么現在她所做出的犧牲已經足以洗清,理應得到當代新帝國的敬意。
自古以來,世界歷史上好像就不缺乏帝國,古代的如羅馬帝國、唐帝國、蒙古帝國,近代的如西班牙帝國、法蘭西帝國、德意志第三帝國,把自稱的和他稱的帝國加到一起,屈指難以數計。上面列舉到的那些帝國為什么都沒能像大英帝國這樣,有效地促進全球化的大發展呢?再度閱讀《帝國》一書,本人發現大英帝國在對外擴張的條件、方式和內容方面,與之前的帝國有繼承更有發展。英國最初參與海外貿易和擴張的時候,直接學習了先輩們海盜搶掠和占領移民據點的方式,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和閱歷增長,大英帝國日益顯現出自己的特色,而正是這些特色極大推進著人類橫向的全球化和縱向的現代化。
1.大眾消費。與大眾消費相對應的是貴族消費。中國大明帝國鄭和下西洋主要出于政治目的,后期逐漸轉向發展對外關系和朝貢貿易,從第四次遠航開始,鄭和船隊的貿易范圍和數額不斷擴大。《明史》上記載:“所取無名寶物,不可勝計。”鄭和自謂:“上荷圣君寵命之隆,下致遠夷敬信之厚,統舟師之眾,掌錢帛之多,夙夜拳拳,唯恐弗逮。”但問題是隨鄭和船隊回來的珍珠瑪瑙、奇禽異獸等,主要供皇帝及其家族享受,只有部分香料、藥材等行銷民間,簡言之,鄭和的遠洋航行并未能帶動廣泛的大眾消費,而大英帝國則完全不同。到18世紀時,隨著圈地運動后農業的發展、海外事業帶來的利潤和工業革命,國民收入不斷增強,那些原本只是富有精英家庭珍藏的物資逐漸成了平民百姓生活的一部分,比如糖、咖啡、茶、煙草、印度的紡織品等。莎士比亞在《無事生非》中提到當時的英國人喜歡逛時裝店的情形:“流行的衣服永遠比人們能穿破的要多。”英國成為世界歷史上第一個大眾消費的國家,大眾消費當然會帶動大眾航海和大眾移民。
2.工業革命。英國是工業革命發生的先驅國家,哈格里夫斯制成第一部被稱為“機器”的珍妮紡紗機,瓦特通過改良使得蒸汽機成為廣泛運用的強大動力,史蒂芬孫制造第一部蒸汽機車,約翰等人第一次在多佛爾海峽敷設了海底電報線路,英國船廠建造了20世紀初年最豪華的游輪泰坦尼克號,就英國的發明創造找出數個第一并不是什么難事。理所當然,英國從中得到了利益回報。“君子性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從18世紀末開始,借助于蒸汽和鋼鐵的力量改變了世界經濟和國際力量的平衡,英國作為新技術的先驅全面超越了它的對手,在推動全球化發展方面起到了其他任何帝國無法達到程度。
3.自由主義。斯塔夫里阿諾斯認為,從世界史的觀點看,英國革命的主要意義在于確定并貫徹了自由主義的原則,這是很有見地的一種認識。《權利法案》規定:國王不得隨意提高稅收,不可逮捕和拘留臣民,新教徒在法律許可范圍內可以置備適量武器。威廉國王接受了《權利法案》,實際上就在某種程度上接受了經濟、政治和宗教信仰三個方面的自由主義的原則。到了工業革命時期,自由主義的觀念在英國得到更深刻、更廣泛地傳播。1776年亞當·斯密提出“勞動價值論”,明確反對國家對經濟的任何干預,主張自由放任,實行自由競爭、自由貿易,以及勞動、資本和其他生產要素自由流動,自由主義開始成為英國主流思潮。英國又通過商業談判促使世界上的大部分經濟體接受了自由貿易,1824年英普條約規定兩國船只在彼此港口征收平等的關稅,1860年英法簽訂自由貿易條約,消除貿易壁壘。自由主義作為國際經濟交流的基本準則,標志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逐漸成熟。自由主義好像是英國人手的一把利刃,將原來分隔世界的那張無形的網撕得粉碎,又好像是一面旗幟引領著資本主義在全世界猛進。
弗格森認為迄今為止,歷史上沒有一個國家或組織在促進商品、資本和勞動力的自由流動方面比19世紀和20世紀的大英帝國做得更出色,也沒有一個國家或組織比大英帝國更熱衷于向全世界強行推廣西方的法律、秩序和統治模式。《帝國》一書中記述到倫敦傳教士協會在南非地區的庫魯曼曾建過一個模范教會,這里就像一個小巧的蘇格蘭村莊,茅草屋頂的禮拜堂,白色的小屋和紅色的郵箱,人們的信仰、穿著、衛生和建房習慣都發生了改變。透過這個故事,很容易讓人悟出大英帝國推動下的全球化的最大特點,實際上就是全球英國化:英語成為人際交流的工具,英鎊成為商品交換的中介,自由主義成為社會交往的準則。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如今大英帝國已經逐漸消逝在歷史的云煙深處,但是人類好像還很難擺脫“帝國”思維模式的糾纏,弗格森的表達就是確切的注腳。“無論是好是壞,是圣潔還是污穢,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世界,從很大程度上說就是大英帝國時代殖民統治的產物……問題是,我們是否應該另辟蹊徑,找到一條不這么血腥的現代化之路?”“帝國并不可愛,但所有的替代方案現在看來都更糟”。我很反感弗格森為殖民主義辯護的弦外之音,但不能不承認,歷史上的大英帝國在推進全球化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程方面發揮了自己的作用,而且其曾嫻熟運用過的經濟滲透、武裝侵略、推銷自由主義等手段仍將以新的面目被當代新帝國所運用。
注釋:
①本人初次閱讀《帝國》后,寫了讀后感《難以謝幕的帝國》發表于《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