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迎東
(南京市伯樂中學,江蘇 南京 210038)
毋庸置疑,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如何有效提高初中生的作文水平引發了眾多語文教師的深入思考與反省。明證之一就是隨之而來的各種新的教學理念如雨后春筍紛至沓來,但現實卻并不太樂觀。學生的許多作品讀來仍令人沮喪:農村孩子作文聞不到泥土的氣息,城區孩子作文看不到潮流的走向,整體存在假大空問題,學生思想被限制。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很多學校以安全為由進行封閉式管理,把學生關閉在四角的天空;減負舉措不能落實到位,學生的課業負擔實質上是一天重比一天,鮮有時間涉獵課外知識等。他們每天過著三點一線的生活,空間單一,大有任它四季多變遷,我自教室巋然不動的架勢。實踐與理論雙重的缺失造成學生在作文中胡編亂造。退一步說,時下各種作文資源泛濫成災,如耍點小聰明,來個“對號入座”、“復制粘貼”,至多被老師批上“有抄襲之嫌”幾個大字,那就簡直是“省心省力”,這樣的文章怎么談得上寫真事、抒真情?
實事求是地說,這里面有老師教的因素。如作文課堂教學,老師很少征求學生的態度和意見就給個文題,然后直接寫作,撒手不問;要么來兩句簡單的理論解說,卻缺乏有效的指導和爭鳴,不能開闊學生的視野,啟迪思考:師生共同應付寫作文已成為一種教學常態。盡責的老師又有不少走入另一種教學誤區。他們把學生科學化,用中考、高考作文的評判標準去衡量學生的文章,分條列目,一一對應,把整篇文字肢解得支離破碎。他們什么都考慮了,但少考慮了一點:作文是人文精神最直觀的體現,怎么能簡單地把解決物質世界問題的方法嫁接到精神世界的問題上來?這樣的教學不但背離了作文教學的特點,降低了作文教學的效率,而且抑制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創新意識,違背了作文教學的初衷。
筆者始終認為,學生如果能寫出一篇高質量的文章,歸根結底來自心中有情,而情又建立在生活的積累體驗之上。由此可見,接觸生活、體驗生活對于寫作是何等的重要。“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古人早就為我們概括過了。而葉圣陶先生也說:“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離不開生活。”至于寫作技巧之類則應退居次要地位。因為當學生在生活中積累了充盈的生活感悟,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那流于自然的文字如旭日之升騰,汪洋之肆意,是一氣呵成、通順暢達的,何須動一字一詞。試想一下,并沒有誰傳授過半點的寫作技巧,為何《詩三百》卻成為千古絕唱?何況據專家考證,其間大多數歌者甚至是終日出沒于田間溝壑的農夫。再試想一下,如果司馬遷不走遍整個大漢帝國,又如何寫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似乎就為寫作做了最好的注腳——寫作源于生活,方能達到筆隨心所欲,神與貌相合的境界。至于文章的開合承轉等諸多寫作技巧尚可以不作重點強調,因為學生不深入體驗生活,就缺少好的寫作素材,縱有嫻熟的技巧也枉然;反之,在實踐練習中技巧卻是可以頓悟的,這和嬰兒學步一個道理。如大人天天抱著去教如何挪步,那是怎么也不會的,將他放下來,說不定有一天這個嬰兒就能晃蕩地走起來。而時下一些主張仿寫的理論,如教師把握不好度,就更難免讓習作流于抄襲了。
因此,筆者認為,教師應把如何引導學生主動深入自然,深入社會,走進生活,感悟人生作為作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即使要求學生仿寫,也應把仿寫生活作為頭等大事。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積累豐富的生活素材,具備豐富的思想情感,為他們寫作活動提供源源不斷的真實而生動的材料,從而為他們寫作打好真切感人的情感基礎,為他們寫作活動點燃創新的火花,畢竟躲在緊閉的大門里是造不出像樣的車的。
那么,如何彌補初中作文教學的不足,給學生創造一個感受生活的舞臺,創造一個說真話的機會,創造一個提升的空間呢?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提出了以下兩點建議。
引導學生自然體驗。所謂自然體驗,就是盡可能地給學生創造接觸大自然的機會,讓學生零距離地親近感悟造物主創造的一切生命。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季節不同,景致兩異。人作為自然的靈體,肉體隸屬于自然,思想又可超脫于自然,但這超脫必須借助眼前之景。古人作畫,常自謂“胸有成竹”,這胸中一棵竹子,當是生活中上萬棵竹子的濃縮。作文貴在有情,“情”從心從青。青為自然的色彩,色彩之美以眼睛觀察為媒介,用心再去咀嚼,見峻嶺而生崇高,見幽燕而生憐愛,見水鄉而生優美,見落花而生悲憫,促使學生蘊藉豐富的情感。所以這一教學設想旨在讓學生接觸自然,欣賞自然,感悟自然,去主動發現生活的樂趣,以自然靈秀之氣陶冶性情,提高情感境界,從而擁有充盈的審美體驗,寄諸于胸,書諸于文,定是美文。
這一教學設想可以將有組織體驗與無組織體驗相結合。“有組織體驗”是老師選取一年四季中有代表性意義的節日組織學生到戶外賞玩。如三月踏青,四月掃墓,九月賞月,十月尋秋,臘月玩雪等。“無組織體驗”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因時因地因景自行觀察瑣碎的風物,然后暢所欲言,暢寫所感。如就一朵花,可安排學生利用閑暇時間去觀察何時開何時敗,花分幾色幾瓣,香氣如何學名為甚,引發內心感觸為哪般……寓教于樂。這樣的活動不必有心,不必無意,率性而為;亦不必分是否是作文課,因為作文教學時段可整可散,只要需要,二十小時不為多,一句點撥不為少,而兩節作文課的最大的功能便可將過去的觀察與體驗進行文字整理。
引導學生情景模擬。初中生年齡尚青,閱歷不深,各種情感經驗不可能一一體驗(即使是一位經歷豐富的作家也如此)。但寫作中,學生要時時因時因地因景因境構建各種情感的內容及形式。因此,在平常的作文教學中,可通過各種手段進行情景模擬。如就一種心理演練一個小品;如就某種人生價值觀看一段影視片段;如就某種寫作背景投影一些圖片……在情景模擬中,教師盡量借助各種教學的輔助工具,將課堂的視聽演練完美結合,給學生營造一種身臨其境的氣氛。讓學生在演練、欣賞等諸多活動中不斷叩問自己的心靈,翻檢自己的感覺,以形成自己獨特的審美體驗,并讓他們把這種審美體驗自覺得運用到寫作中。至于他們從媒介中獲取的體驗深刻也罷,膚淺也罷,就顯得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們從中得到了健康的熏陶,人格修養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升華,形成于文,便是對真善美的正確理解。
同時,小組合作探究、分角色朗讀、辯論、情景劇表演、影音片段欣賞……隨著教學媒體的發展,形式多樣的課堂交流活動越來越受到學生的青睞。所以為師者要積極開動腦筋,適時組織一些“名言警句匯報會”、“讀書交流會”、“古詩文大沖浪”、“優秀廣告賞析”、“小故事、大智慧”等活動,采用沙龍、演講、朗誦等形式,共同探討對文本的理解、人物的評價、技法的運用等。學生在表達中,才可能暴露積累的欠缺;在交流中,才可能發現積累的不足。同樣,在積累中,才可能嫻熟表達的技巧;在積累中,才能促進交流的自由。
另外,如條件許可,教師可邀請一些當地名人、作家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這勢必會對學生的寫作積累帶來更深遠的影響。在節假日時,鼓勵學生為社會、為家庭做一件好事,讓學生以自身經歷感受來創設一種情境,這就很容易讓學生敞開心扉,寫出富有真情實感的文章。我們的生活豐富多彩,用多彩活動來創設情境,必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寫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通過情景模擬,還原生活的本質,這也是作文的真實。
對于作文教學,2011版新課標明確指出:“寫作要有真情實感,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受、體驗和思考。”“多角度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認識,表達力求有創意。”教育家第斯多惠曾告誡我們:“教學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以上兩種教學設想的科學性在于能夠圍繞新課改的要求,擺脫傳統注重知識的傳授大于學生主動獲得的教學模式,從而更切合新課改的精神,對于學生人格的塑造,促就寫作水平更上一個臺階,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同時這兩種設想可操作性也很強。
首先,這兩種教學方法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和欣賞需求。
青少年的年齡層次和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看待周圍的事物還停留在感性認識基礎上。相對于成年人而言,他們更傾向于通過直觀的觀察來思考世界。同時他們精力旺盛,好動,對一切未知世界充滿好奇,因此游山玩水,逗逗蟲草,對于他們不僅不是件討厭的事,反而會醉心其中、樂此不疲。像宏觀的景物如大漠碧海,高山草原,旭日東升,長虹西墜,總會喚起學生的崇高感;像微觀的風物如桑蠶吐絲,蟲化為蝶,蜜蜂采蜜,蝸牛挪移,總會喚起學生的驚奇感。影片故事性趣味性更強,更是他們的最愛。試想,哪一位成年人不是從少時的影視片中成長起來的?與其限制不如指導觀賞,將他們領向對真善美的追求,摒棄假丑惡,塑造他們健全的人格。
其次,這兩種設想配套資源齊全,有良好的社會認同基礎。目前中國的經濟在飛速發展,硬件設施正在逐漸普及。不僅學校有了電子閱覽室、多媒體教室、錄播教室,電視、DVD、電腦也普及千家萬戶,內容豐富的電教資源應有盡有。如果教師能合理組織,家庭能精心安排,資料共享將會受益無窮。學生在聲情并茂、音像同現的空間擴大了視野,豐富了知識,為寫作積淀了雄厚的外部基礎。同時由于經濟的發展,教育也隨之進行了全方位的試改,各種新的教育理念如雨后春筍,教育環境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寬松過。單個的家庭也不再簡單地停留于對物質的追求上,許多有遠見的家長正在紛紛尋找更有效的家教的路子,對于經濟上的要求更會給孩子以最大的滿足。而以上的兩種作文教學設想無疑契合了這種時代大背景。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作文教學是一項潛移默化的工作,教師不能急功近利,把成功完成一張試卷作為教學的最終目的。新課改理念下,每一位教師都要充分意識到作文教學應擔負著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幫助學生提升審美能力,提高寫作水平的重任。因此,在現代作文教學中,用視聽實踐、綜合性活動代替單純的理論傳教應該成為作文教學改革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