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濤
(賀昌中學校,山西 呂梁 033000)
一
為什么現有普通高中美術教學的理論和實踐雖經多年的努力仍處于初創期呢?整體來看學科建設還極不完善并缺乏科學性系統性,原因就在于教育技術的水平跟不上時代發展的要求,同時還存在認知跟不上的問題。實踐永遠是第一位的,然后再談認知。教育技術應該是對于教育資源的最優化搭配,同時教育技術也是教育思想的直觀體現。為什么改革了快二十年的高中美術學科在教學資源的各方面還是停留在應試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支配下,教育技術落后就是生產力落后的根本體現,各門學科就好比人的各個部分一樣,我們總是將資源割裂開來,甚至分主要的和次要的,考試的和非考試的,道理何在?我認為問題出在文化建設中缺乏一種樹立人性的一門技術,具體到教育中就體現在學科建設的不平衡,教學評價體系的不合理。實質上這正是我們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問題不想扯得更遠,我們就談人性是什么的問題:人的力量體現在人的主體性,人性就是說人的主體性,主體通過客體得以體現,但客體永遠不是目的地,主體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人的全部感覺得以自我把握的感覺,主體的實現就是美感的實現。美術學科肩負此使命,應該高度重視美術學科這一教育資源的價值,在教育技術的評價體系中更應加以研究落實。
我認為在理論方面:我們對于課程的三維目標的理解上要繼續深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問題是人的主體性的問題;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是客體的問題,都是人的能力的問題,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是理性和感性的問題。沒有絕對的感性和絕對的理性,但是我們要討論人的目的是感性還是理性,因為人的目的是幸福感——美感,所以人的目的是感性,是有理性的感性,這種美感的數量和質量又取決于人的理性的發展程度,但理性絕不是最先來的和最后要去的存在,甚至認為它就大腦的一種功能,是實踐的結果,是自然而然應具有的。那什么是自然而然呢?我認為美術實踐體現了這一特點。
審美教育的核心是審美能力的教育,美的觀念的教育不是重心,我們太過重視知識的傳授了,審美能力應該體現在美術實踐的技術層面上。美術活動是動起來的體驗,是對自我主體意識——美的觀念建立的平臺。審美能力就是美的感覺能力,對于美感的形成過程我們可以參照阿奎奈的描述進行理解。
你要證實你的靈感,繼續感知這個課題的全部在邊界以內完整的個體。這條邊界框定整個課題,使它從無法測量的時間和空間背景中隔離開來。在框架以內,這個課題是一個整體,既妥帖又統一,所有的部分都保持其一致性和適當性——整體的統一性。
在你分析和驗證這個課題,從一個要點到另一個要點時,試著感知每一個部分與其他各個部分及整體之間的相互關系。理解整體結構的比例關系和節奏,并使每個部分都處于平衡和協調的狀態。和諧——整體的貼切、勻稱和調和。
在驗證過程中,按照原來的模樣,而不是任何其他模樣來感知你的課題,在以前并不存在的、一個原創而又獨特的思考結果。在你給予自己的想法一個切實的形態時,要認識到,每個部分仿佛必然與其他部分組合到一起——這是唯一具有邏輯性和美感的組合方式。這也揭示了阿奎奈的第三個條件:整體的穿透性魅力、精確性和可邏輯性。
當思維的最后一個階段,驗證階段完成以后,你——現在還包括其他人——將重視你的創造,看到它的統一、和諧和魅力,并將體驗到“閃閃發光,無法言喻而又沉甸甸的美感享受”。
美就是美感,美是超理性的感性存在,美是人的最高需要,人是具體的活著的感覺器官的存在。
美術教育是把人從天然的無理性的感性中實踐出來的有效渠道,發展了人的感覺能力,使人發展成為有理性的感性存在和超越理性的感性存在,使人變得更加具有創造性,變得有想法、有個性,其實這就是人類的核心精神。
必須糾正當前高中美術教育學科特征不鮮明的說法——不去表現的認識和發現不屬于美術,不是審美——目標和層次太低,審美是以完成作品為前提,實現感受方法的提高為目標的,學生必須動起來,否則不能認為是在上美術課。
美術學習是感受的技術,學生學習美術不是為了美術而美術,美術只不過是一種實現想法的渠道,一種形式,但美術學習的意義是深遠的:經過自我的塑造可以發展審美的情趣,感受技術的學習可以實現審美態度的提高。創造力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學習美術的方式看事物是一條通往獲取更多創造力的大路。毫無疑問還有其他很多條路可以指引你到達這個目的地,但是太多的發明家在自傳筆記中非常虔誠地指出:視覺性、感知性的過程是最直接的一條路,而且對創造力及其重要。視覺想象的天才畢竟是少數的,學習感知技術對提高創造力有很大的作用,只有在已有的語言能力的基礎上加入視覺能力,才能使大腦的整體能力有機會得到提升。
藝術思維是創造性思維、感性思維、形象思維。審美能力著重體現在表現——體驗層面上,再好的想法不去做是不可能成為美的。美是真理的形象,想法不能沒有,但做是第一位,實際上人不是不會想,通常是想得多做得少,原因還是不會做只能想,想本身就是偷懶的行為,所以方法很重要——美術課必須動起手來,以學生的體驗為中心,少說多做,教師以示范引領為主。
現有的教學內容犯了一個錯,把訓練感受方法的途徑當成了目的,當成了內容,或者說把美術的形式當成了內容。
教學內容由教學目標所決定,普通高中美術學科的教學目標要體現實踐的特點:美術實踐的目的是能力的完善而非知識與技能的學習,美感——審美能力是一種感受美的能力,應體現在感受方法的掌握上,現在我們是對于美術教學的內容和形式認知有問題,我們可以選擇各種形式——五大系列、九個模塊,但是不能離開對于學生的體驗和感受方法的訓練。
訓練的手段—方法—工具有很多,我們可以擇優。因材施教,方顯效果。塑造什么樣的人,就用什么樣的技術。
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決定了我們的教學目標。素質教育體現了時代的要求,問題是什么是素質一直在爭論素質從哪里來,很明顯不可能從過去的實踐中找到答案,素質應該是一種過去沒有的新的實踐存在的產物,是我們應該去做些什么的時候到了,美術學科正是適應這一形勢而產生的新事物。
雖經多年的發展,美術學科一直在應試教育體制的控制下,舊的觀念以至舊的教育模式,內容和方法存在嚴重的問題,應該抓住機遇改革,以自身學科的任務和目標出發去打破舊的內容和方法。舊的人才觀是不把人當成是主體來看待的,學科教學內容和方法不由學科的目標來決定,由人才的選擇標準來定,人才的選拔標準不變,素質教育永遠難以實施。標準應修定為尊重一個人的主體性,注重發揮主體的能動性和創造性。美術學科正是進行這一方面實踐的學科,原來的教育標準不是說對和錯問題,而是繼承和發展的問題,從現在的社會發展形勢判斷教學內容和方法必須改革,內容要深化,方法要提升,教育質量要整體提高,時間、精力是有限的,要在有限中去尋找無限的可能性是一個技術活兒,可以說審美教育是現行教育體制的突破口,是更高層次的教育要求,不只是加進審美教育的問題,更是教育生命力的問題。
二
美術教學實踐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制度建設上。教育學生是一種引導,引導實質上是一種強制性的措施——制度的體現,如何教會學生學習美術的前提條件是學生學習美術的觀念的建立——為什么要學習美術。學習美術的觀念是學習美術的制度建立起來的,有了學習美術的觀念又會更進一步地促進美術學習制度的發展。制度不是死的東西,是保證和促進美術學習的前提條件,體現在對教學資源的管理上。
現在的問題是美術教學制度就是建立不起來,萬事開頭難,能夠收獲美術觀念的科學系統的美術教學制度在哪里?中國式的高中美術教育是一個太有想法的制度。美術教學需要一種狀態,教師的狀態和學生的狀態,在于什么私心雜念也沒有和毫無保留地投入進去。可是美術教學在現有條件下根本沒有生存的空間,沒有一個寬松的環境,一天到晚地跟著應試教育的名和利,又被應試教育所排斥和玩弄。說是素質教育,都是一條戰線上的人,可是到了關鍵環節:排課、場地、器材、作業、考試、評價、獎懲、職稱評定、工資改革等的時候就有區別了。例如:進行績效工資改革時我們學校就分考試和非考試科目,按兩個標準,想辦法卡美術教師的待遇,你教學再努力根本沒人管:職稱評定也是一樣的:仔細想各個方面都感到不公。實際成了兩條戰線上的人,教育已經在起內訌,中國式的美術教育,何談教學狀態,教師如此,學生更不用說。
教學評價體系是教育的目標,指引著教學工作,評價體現出教育技術的水平,體現出對于人的本性的理解。美術是技術,技術要引進消化和吸收,要有一個艱苦創業的過程,相信在統一思想和明確目標的前提下,加上廣大美術教師的無私奉獻,美術教育事業,國家的教育事業,整個國家的后備力量,國家的創新能力、生存力和競爭力,人民的幸福指數會得到不斷提升。
美術教師要刻苦鉆研,勇于奉獻,而且任重道遠,不進則退,別無出路,只有尊重實際,全力以赴,美術從來都是最辛苦的事業,美術教學的使命就是幫助學生尋找屬于自己的靈魂圣境,打破一切對于人性的約束。蔡元培曾提倡以美育代替宗教,對藝術、對美術來講,我自愿做一個超宗教的信徒。